是什么在阻止我们动笔去写?

图片来源网络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明明想写点什么,但就是下不去笔写,好像总有个什么东西在拉扯着你的神经,迟迟不愿动笔。

这是为什么呢?

写作,最大的敌人只有自己,阻止我们动笔的,主要有以下三种心理:

第一,  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对别人没有价值,浪费别人时间

人类心理都喜欢晒优越感,哪怕吐槽一个东西也是在晒智商。你写了一篇文章,当然希望被更多人看到、点赞,但又担心水平不高、被人嘲笑。

担心的就是文章的价值。

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你面临的问题,别人也面临着,但是你独立思考了,别人没有,你的文章对他们就有价值。道理谁都懂,如果你能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或者提供一个亲身体验的经历,并且真诚地表达出来,这就是你的独特价值。

第二,  觉得自己写的文章很幼稚,读不下去,对自己没信心

你永远都会觉得自己的文章很幼稚,只要你回头看,都会觉得如果重写一遍的话,肯定能写得更好。

但转念想想,如果没有以前那些不成熟的思考,哪有现在这样更成熟的思考呢?可能明年或后年回头看现在的文章,仍然觉得很幼稚,但如果你不写出来,永远不知道写得有多差劲,连比较、吐槽的机会都没有。

冯唐有个九字箴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写文时,把你对灵感的期待、质量的要求、结果的预期,统统忘掉,允许自己有“写出世上最烂的垃圾”的自由。如果每一次坐下,你就准备写出一篇绝妙好文的话,等待你的只有巨大的失望。对这种失望的 恐惧,会让你根本没勇气动笔。

没有幼稚,何谈成熟?不写多一点,又怎么能写出深刻的东西呢?

第三,  写作时,总有一个声音在审判

很多时候写作时,脑子里经常会跳出两个声音,一个说“这个想法真不错,我真是个天才!”另一个声音说“没搞错吧,这样的东西有什么好写的?”

如果把前者称之为“创造者”,那后则可称之为“审判者”。前者一般出现在你有了写作灵感、思路流畅的时候。突然你接了个电话或者写了一段文字后有点卡壳,于是停下来,那个挑剔的“审判者”便登场了。

于是你开始重新整理思路,你重读刚才的句子,发现文字平淡、观点平庸,根本不是你想要的内容。你开始回头重新修改,删删改改,修修补补,于是发现了更多问题,越来越不满意。最后无非两种结果:

第一种,你思来想去觉得这个话题根本没什么好写的,或者根本写不出满意的东西。

第二种,你终于改得满意,想继续往后写了,然而你的激情和精力早就被打磨消耗一空。

好的写作者,能够驾驭无意识与意识的出场顺序,在应该由“创造者”信马由缰尽情施展的时候,克制那个吹毛求疵的“审判者”,让它学会候场。

轮到后者出场的时候,思考并信赖它的判断,不对自以为是的创意过分珍惜。如此不断训练自己的思想,让两种意识相互激励,共同塑造一部好作品。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不断练习,让你对写作的自卑与自负和谐共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什么在阻止我们动笔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