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秋节,在外地工作离家太远,未回家团聚。一个人读读书,放松自己。
读这本《往里走,安顿自己》,很偶然,看“得到app”有这个读书挑战,就点开参加一下,读完很喜欢这本书。
许倬云,1930年出生,无锡人,随父迁台,1970年赴美。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贯中西,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研究领域主要在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
《来往里走,安顿自己》这本书是许倬云的新书,是90岁的历史学大家的新书,是近两年来许老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人生、世界的变化以及如何安顿身心等问题所给出的回答的分类和归纳。他生而残疾,八岁以前不能走路,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做任何事。许老讲,他天生残缺,到老了已经病了几十年,如果不往里走,可能活不到今天。
所谓“往里走”,是要我们看见周围的事物变化,也要感受到变化对自身的影响,还要找出对我们影响最深的部分。“往里走”就是将我们的观察、感受投射到内心最深处,进行认真的思考——由此我们得到什么样的新的理解、新的教训,立刻就能从行为上反映出来。
许老提了一个理念,天地之间是有正气的,当我们抓住这股正气的时候,打造自己的内心,不再追求短暂的高兴的“快”,不再追求短暂的虚荣的“乐”,也不会为了一己得失而喜悲,我们的行为、情感就能通达天地与灵魂。
许老讲“命由心生”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国人的五官的状态可以改--尤其眼睛、嘴巴可以改。嘴巴跟眼睛不仅容易改,而且透露了你心里的感觉和想法。五官相面不是看你的表面,而是看你透出来的总体表现。
所以,到了二十岁以后,你就要负起你的责任。生下你是你爸爸、妈妈的责任,长得好看、难看你都没有责任。等你到了二十岁,你就要对自己的样子负责任了。你的脸是什么样子,表情是什么样子,这是你的责任。你在改变你自己,也是在改变你自己的命运。
许老讲人受教育的功能,不仅是用受的教育能换得吃饭的工具,也不仅是受了教育要知道人跟人相处,和平相处。要有一种教育,养成远见,能超越你未见。我们要想办法设想我们没见到的世界还有可能是什么样,扩展这种可能性。
许老讲“我们为什么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学位,读书是为了获得一种判断世界的能力。判断的第一步就是看见环境,懂得环境。第二步,懂得分析哪些常识是暂时的,哪些是人不可避免的一些错误;对于可以避免的错误,你自己至少不要犯。保持相当程度的知识训练之后,就能取得安定和冷静。获得这种内心的安静,其常见的来源是文学作品。人一辈子做的工作就是训练自己、教育自己。建议大家保持阅读的习惯。有空的时候可以看半个小时,没空的时候看五分钟、十分钟也好。
许老讲世界。没有一个制度是完美的,因为世界是永远变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以人之美为己之美,以己之美为人之美,互相交换长处,互相欣赏长处,世界将会和谐。天下是我们共同生存的地球--地球就是一个孤悬在太空的“大飞船”,我们都是这艘“大飞船”上的乘客。“天下国家”的意识是“容纳”,而不是“征服”。
许老针对“如何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两个建议。第一个建议是可以自己经营一个小的朋友圈。我们不会一整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办公,我们还可以珍惜剩下的时间。要一部分时间留给自己,一部分时间留给最亲密的人。你的周围可以有一个个小圈子,小圈子不必重叠,不同的关系可以有小的、不同的圈子。第二个建议是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还需要面对现实。你有了小圈子以后,对大环境要有一定的认识。人与人的合作与彼此尊重,才能纠正过分“个人主义”带来的缺失。
许太太讲到婚姻需要花心思和要找对人。“婚姻不是很简单的事,你得花心思。我的原则是你必须尊敬他,你才会爱他。如果你不尊敬这个人,你看着他,你东挑他的毛病,西挑他的毛病,那这个人就不能跟你处下去。同样,对方要尊敬你,那么问题就没有了。”
“如果你的伴侣不是你尊敬的,不是你关心的,不是你在乎的,你就不会有这个力量,所以一句话:要找对人”。
如何才能“往里走,安顿自己”?我们安自己的心,如果能兼修忠恕之道,两方面都做到的话,这才是“安己”。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尽心尽力做好一件事,这是“忠道”;做事的时候自己能够时时反省,对他人能够体谅、包容,能够做到将心比心、利人利己,这叫“恕道”。“恕道”需要我们经常体会:这一刻我的心安在哪里?能不能以我的心与对方的心相契合?这需要我们时常设身处地去思考——这一脚踩下去,是应该还是不应该?会不会踩到人家的脚呢?“忠道”需要我们经常思考:做一件事情我有没有尽心?尽心去做一件事情,跟马马虎虎地半做不做差别很大。
许老在《往里走,安顿自己》里有劝诫:
1.在我们二三十岁的时候,要积极寻找自我,不要糟蹋它,第一,不要随便被欲望糟蹋,第二,不要被自怜糟蹋。
2.我们想做信息的主人,想掌握信息,但我们常常被信息淹没。
《往里走,安顿自己》这本书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上述只是简略了几点,可以打开读一读。
《往里走,安顿自己》读书挑战已近尾声,“往里走,安顿自己”的路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