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垃圾?
垃圾是失去价值、无法利用的废弃物品,是不被需要或无用的固体、流体物质。这是百度百科上给出的概念。
心理学上认为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包括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会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即,
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相对属性的。怎么理解呢?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1)界定边界是相对的,概念是即时即地的,表现为“概念内涵和外延间的相对关系”。比如,当我们分别用“会飞”、“会飞有毛”、“会飞有毛有喙”来界定“鸟”时,“鸟”的外延(范围)是不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2)界定内容的相对性,即与当前社会发展和人们的认识水平相适应,表现为“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和不同认识模式下,同一客体可能具有不同的概念”。比如,国别间对手势含义的认知,“向上的大拇指”在国内通常表示“赞赏、夸奖”之意,在希腊表示“够了”之意;“水”如果放进冰箱冷置一段时间就变成了“冰”等。
概念的相对性赋予了垃圾处理的认知可能性,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可能性是无限的,即并没有绝对的“垃圾”。相对应地,可以进一步理解文看头所说的那一句话“垃圾不分类就都成了垃圾”。在现有条件和生态系统下,将垃圾归置成不同类别,如干与湿,可回收与不可回收,有害与无害等等,对它们进行最大化的价值拯救和价值再赋予。
概念的相对性为我们提供了垃圾处理的认知可能性。那么,有可能性的事情,我们都需要去做吗?嗯,并不尽然。既如此,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呢,其必要性在哪?
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
我们先不戴环保和资源的高帽。
我们来看这样几幅画面:
请问我们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空间里吗?
现在请设想,在平常生活中,对自己或自己家庭来说不再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果皮纸屑、残羹剩肴、破衣烂帽等集一堆,那这一堆从概念上来讲都是既有条件下绝对意义上的垃圾。我们把他们扔在楼下,邻居们也把这一堆扔在楼下,其他小区们也是一堆一堆的,其他城区亦是一堆一堆的,其他城市亦是一堆一堆的……这样你一堆我一堆的混乱在一起的垃圾被清运车辆拉走,而拉走后的处置方式惟填埋和焚烧二流,据统计,每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量已经大于2亿吨。假如都混杂在一块,去掉增幅,每年2亿吨的生活垃圾要被填埋或焚烧,其带来的结果会是什么呢?
填埋要用地,焚烧会产生气体。
用地,用哪儿的地呢,首选郊区和深海,一块一块的郊区土地被占用,一片一片的深海被占用,而“容器”都是有量的,而“须弥子”只存在于神话,慢慢的我们都会被垃圾包围,生活在垃圾围城。再者,填埋的垃圾还会发生些化学物理反应,渗透液污染土壤和河流,时不时可能还会引发“火山”,比如自燃的韩国垃圾山已经持续烧了好久,而要燃完垃圾山上的所有垃圾需要5年。
焚烧产生的气体包括硫化氢、氨气、甲硫醇、甲胺、甲基硫等,具有挥发性大、易扩散、刺激性气味大且对人体有害的特点。
上述空间就会在城中人没有视觉感受的情况下慢慢“进化”着……
那么,分类能阻止甚至逆转上述局面的到来吗?
至少不会失控。
分类可以搭建起相对完善的物质流转网络,即将日常生活中使用后没有价值的东西按照处置规则分成A/B/C/D等多类,A类走A流转渠道,B类走B流转渠道,C类走C类流转渠道,D类走D类流转渠道……在不同的流转渠道上,它们会被重新赋予价值,变废为宝。
据报道,经过末端处理,一个家庭5-7天产生的湿垃圾能产出1度生物质电,同时制电过程中分离出来的油脂还可制作成生物质菜油。另外,还可堆肥制成土壤调节剂,像长兴岛蜜桔,北京草莓等都用上了这种调节剂……
分拣后的废塑料会被加工成原料颗粒,颗粒会在次得到利用,生产出不同的产品……
废玻璃回收后,通过资源化利用生产出成品和副产品,回收利用率能达到99.7%……
干垃圾焚烧发电,天马一期干垃圾焚烧处理厂,每天处理2000多吨垃圾,可发电96万度,按照一个家庭一天6度电,可供16万家庭使用……焚烧后的炉渣还可用作人行道铺砖,柏油路基材……
—————《环境问题观察:垃圾分类的“剩余价值”》
如何分类?
垃圾分类应该是小步快跑的过程,而且涉及各方。对于我们普通居民来说,垃圾分类的养成需要经历经济行为——强制行为——自发行为——生活方式的转变。
经济行为,就是将可以卖钱的东西留下,获取经济收益。这在目前应该是少数,对新成长起来的居民来讲,这种行为更是少之又少。
强制行为,就是要求这么去做,如果不做,就会受到处罚或其他不好的情绪体验,像上海出台的“最高可罚款200元”的条文,日本更甚,乱扔垃圾的代价可能会面临监禁风险。
自发行为,深刻理解垃圾分类高大上的社会意义,自觉自愿去进行垃圾分类。
生活方式,垃圾分类就是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具体到具体行为层面,第一步要保证干湿分离。这是基础。
湿垃圾含水量高,会发酵,能产生异味和垃圾液,只要和湿垃圾一混合,可回收物的再回收价值就会被破坏,只能填埋或焚烧,导致垃圾产生量很大,而且在焚烧被湿垃圾污染后的干垃圾由于热值等问题而会产生更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且焚烧不彻底,影响炉渣后续的再利用等。
另外,被掺杂进干垃圾的湿垃圾在后续进行资源化处理时也会受到影响,堆肥品质不高,影响效力,且可能对土壤产生破坏等。
干湿分离是垃圾处理基础“界面”,直接决定着后续垃圾处理流向的成败。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干湿分离就是那个“二”,其后的演变都是以此为基演化。
对干垃圾而言,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干垃圾)。
居民分类行为如何实现小步快跑呢?
让垃圾分类变得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即这件事是和你有关系的,并非只是公共事务,从而朝“公地悲剧”方向演进。
比如厦门市的做法:
1)对每户业主进行积分排名,在小区内进行张贴公示,每月或每季度进行表彰,年级大的人比较注重荣誉,会积极参加;
2)对于宝妈宝爸,就在学校里做排行榜,小朋友在学校很关心这个排行榜,就让爸爸妈妈来做分类积分;
3)经厨余垃圾资源化种植的瓜果蔬菜,居民可以用积分兑换,也可以兑换其他商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