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丨《时间》:没有任何东西是属于我们的,除了时间

  《时间》     作者:[法]马尔科姆·阿迈尔  


这期的好书推荐,分享给大家的是马尔科姆·阿迈尔的《时间》。

《时间》是“读库哲学系”系列中的一本,其他的还有《谎言》、《复仇》、《不服从》等,薄薄的小开本装帧漂亮,从内容到形式都颠覆了对哲学书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作者阿迈尔出身哈佛哲学系,在法国大学教书。在这本书中,她从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像遗忘、习惯、玩耍、娱乐、偷懒……等种种表现出发,探讨“时间的本质”,给出极富启发的洞见。

时间,人类所创造出的最难以琢磨、也无法轻松谈论的概念;与时间的关系,是人类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中最为独特的一环。圣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写下:“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 ,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

人类能否准确定义“时间”呢?从贺拉斯、塞内加、海德格尔到亨利·柏格森,哲学家们探寻时间的本质,但正如我们至今无法实现像科幻小说描写的那样在时间中旅行,时间不曾理会人类的判读与研究,仿佛永远是“逝去的”,是马塞尔·普鲁斯特只能追忆的似水年华。

而时间见证的剧变与它一手锻造的财富,影响着人类使用的工具,人类的创造物,甚至决定了人类的生活。在现代社会,当有人声称“时间就是金钱”、可以被赢得和掌控时,我们又给予流逝的时间以物质性。面对时间的定义,读库“哲学系”译丛中的《时间》阐释了人类思想企图靠近答案的诸多尝试。

全书分为“时间的使用”“生活的时间”“工作的世界”和“属于自己的时间”四大板块,从不同角度出发切入“时间”这个主题。

比如在“时间的使用”中,有专讲“拖延症”的《明日复明日》一篇;在“生活的时间”中,有颇能引起大家共鸣的《无聊》一篇。作者精心构思,每一篇的安排都有内在的逻辑顺序,但每一篇小文又都是独立的、完整的。你完全可以随意挑一篇来读,随读随停,下次拿起书来再挑一篇接着读。这些小文的篇幅熨帖,每每讲清一个小问题就收手,恰到好处。

这本小书的丰富之处还在于每篇文章的开头,作者都安排了一句小诗,或一段至理名言,如点睛之笔,诗意而充满遐想的空间。

(来自《时间》译者·史烨婷)

精彩书摘

拖拖拉拉看似是无关紧要的懒散行为,但拖着拖着,我就把自己的节奏带到了某件事情上,可原本应该是这件事把它的节奏放到我身上,这样一来,我就好像完全站在了时间的对立面。

是什么驱动着这样的行为方式?

填满我的时间的是:工作,娱乐,一些无用的动作,长期目标以及每日任务,所有这一切能否以另一种方式得到描述,而不是统统被当作一种不浪费时间的尝试?是否应该至少花点时间问问自己这个问题,以规避活在一段不属于自己的时间里的风险?

在这些文字背后,“我的时间”,有着远超成绩单、简历和约会所描述的那种可测量的时间的东西;还有我的社会形象与自我认同之间日益增加的紧张感,我的状态起伏,所有我做的事和不做的事,我的过去、未来,我自认为的自我以及我要成为的样子。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马塞尔·普鲁斯特不只书写了他过去的生活:逝去的时间。在这里,它之所以会是“逝去的”,并不仅仅因为它已经不在了,还因为它曾被经历过。

逝去的时间尤其还是我们察觉得到却没能够抓住的时间,丢失了它们就好像丢失了钥匙,也许是一不小心,也许是无能为力。

逝去的时间,也是过去那段爱着奥黛特的时间,那位几乎是半个交际花的姑娘,在承受了多年的痛苦和欲望之后,他终于承认她“不是自己的类型”。

逝去的时间,还是酝酿作品诞生的这一段长长的时间,把作品和现实分离开来的时间:这段时间应该用掉、花掉,用以寻回我们浪费的溜走的时间。

从此,这一寻找大大超越了记忆的努力:这是一项诠释过去的符号的工作,去理解和分析这些符号的努力。这并不是用记忆去寻找过去,远不止这个,而是找回时间,也就是说,还它以真实,并最终自由地握住它,让它在写作的姿势中流逝。

逝去的时间——这个问题因此比我们所认为的要深刻,通过这个问题,最终我们必须要问:应该把我的自由奉献给谁?奉献给哪件事?

选自马尔科姆·阿迈尔《时间》/新星出版社/史烨婷 译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时间是宇宙运行的衍生品,无论我们如何衡量时间,如何理解时间,时间依旧存在。如果不能支配正在经历着的时间,我们又能自由支配哪段时间呢?

掌控自己是完全沉浸在所做的事情当中,甚至不去期望成功;仅仅是在每一刻都做好当下的动作,就像这是最后一个动作。

-END-

微信关注:时间故事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书推荐丨《时间》:没有任何东西是属于我们的,除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