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芹《陶行知教育文集》之“新教育”读后感

        陶先生在“新教育”的方法上谈到要符合目的,“杀鸡用鸡刀,杀牛用牛刀,这就是适合的道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我们要做适合学生的教育。新学期开始了,老师们会走进新的课堂,接收新的班级,那么教学计划是否也要从“新”呢?有的老师为了省事,可能会翻出上学年的课件,拿出以前的教案,使出勤奋加努力,自认为会取得“新”的不一样的成绩,其实结果往往会大打折扣。去年我带三年级的时候就是这种状态,买来“新”教参和教案,进行逐字逐句的研究加摘抄,然后有模有样地去上课,课后及时布置、检查作业,每天早来晚走,辛苦付出,可结果并不怎么理想。究其原因,是孩子们的思维被我限制在了一个框里,虽然教案很“新”,但我没有给他们一个“新”的充满活力的新课堂,一直都是跟着教案的思路走,没有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他们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我也习惯于告诉他们答案,没有较好地做到引导。本学期,我决定改变思路,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有所“新”,要找到适合孩子们的学习方法。首先,在激励措施上,我采取了加分制度,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会得到相应的加分,不管回答是否正确,只要参与,就会有加分,每周统计一次得分情况,然后发作业本进行奖励;另外,在授课前,我对教案进行了增减,找到适合学生的课堂策略,让课堂效率高起来。我相信,摸索到的方法,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就像陶先生所说,行是知之始,手被火烫着了,才知道火是烫的,手去摸过冰的,才知道冰凉的感觉是什么。教育也要对着目的设置方法。

      再来说说“注重启发”。先生在文章中写道:“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实则在强调“愤”和“悱”的重要性,也就是一定要调动学生的思考细胞,让他产生疑问,然后他会不自觉想出各种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启发式教育。上学期,我随堂听过一堂数学课,数学老师在启发学生理解题意上做得不好。必要的时候,一定去绘制表格或者提醒学生自己梳理信息后写到纸上,而不是一直想当然在讲啊讲。学生脑中没有疑问,也就谈不上主动去寻求答案,所以对类似的知识就不会掌握好。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去质疑、再质疑,最后让学生通过对种种方法的比较来优化策略,这样的启发式教育会更能培养出具有探究品质的学生。

      新学期,新生活,从“心”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常芹《陶行知教育文集》之“新教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