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寺沙龙记:自我、我执与无我

不知不觉中,寺院在吸纳信徒中也借用了一些时尚的帽子和手段。

这不,周末去西园寺闲逛的时候,恰遇上了一个佛法沙龙。便抱着一种见学借鉴的心思,迤迤然随着义工引导而去。

图片来自网络

一间不大的教室,或者应该说佛学堂,挤了百来人,五个人一张桌子。桌子很矮,想来并非是为了让大家记录笔记的,只是方便读书和放水杯罢了。

席位都有一大一小两个垫子。应是为免得新进学的盘腿不便,贴心地加放了一个稍厚的小垫。把臀位抬高一点,盘膝而坐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每个席位还都有一本西园寺济群大和尚著的佛学入门小书。每张桌子还有一名桌长。

整个佛学堂还有一名主持人,把握和控制全场的节奏进展。

沙龙以共读、领读、导读、提问、讨论、交流、小结的形式,围绕小书内容展开,谈谈人心与人生,我执与无我,等等。

貌似学习形式也就这么多吧,大抵都是如此。

沙龙现场

佛法沙龙先后提了三个问题:

1.我每天最关注、最在乎的是什么?
2.究竟什么代表着我?
3.当我把这些“非我”的东西,认为是“我”的时候,在现实中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

每次讨论的流程一般都是:主持人引子>学员共读指定章节>公告讨论题>以桌为单位交流五分钟>两三位“师兄”集体交流>主持人小结。

概括交流所讲和我的理解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关于“我执”

你所关注的不管怎么变,诸如关注家庭,关注工作,关注健康,关注小孩,等等,其实关注的都是“我”,“我的”什么,“我的”如何如何。这是“我执”。

当今学佛之人应关注的是:一是与人为善。二是关心国家健康。如果还有,就是家人健康。

与人为善,这是基本,不独独学佛如此,乃是做人的基本。因为:道不远人,佛也不远人,人人可修。

关心国家健康,既是大慈悲,大善。国好,天下才好,百姓才安乐,无论学不学佛。

家人健康,学佛并不意味着要完全脱开伦理纲常,但也不是“我执”中的那种对家人的控制欲,一定要如何如何,达到“我”所希望的什么目标,做到“我”要求的什么。身体健康心有善念即可,其它的莫去多求。

这些其实是大乘佛法的思想,普度之法,并从身边人度起。

这也是一种与时俱进,不像以前的某些,只为自己往生极乐,抛家离子修行,独善其身。

第二条:再说“我执”

身外之物的我,财富、地位、名誉、家庭之类的我。

身上的我,身体、相貌之类的我。

身内的我,情绪、心理的我。

这些或是“我执”的内容,或是“我执”的表现。

所以,有一句“放下”的烂大街之语,有禅宗的“当头棒喝”。

所谓的学佛,苛求去悟,去善,成就高僧大德。何尝不是“我执”。不若:

善心一念起,万事皆随缘。

第三条:“自我”与“我执”与“无我”

无我,我认为其实只是佛的教育工具,因为人们所谓的“我”都是非我,说“自我”太容易与“我执”混淆。

“自我”,找到真正的“自我”,比简单地要“无我”难多了。

因为,“无我”就是在时时提醒世人,莫要“我执”,要放下所有。这其实不需要考虑什么,无所谓悟,只是一心去行善积德。

应该说,这种“无我”是佛的普世之法。但在我看来这并非“道”,只是离人近些,容易理解点罢了。

图片来自网络

而佛是找到了“自我”的人,悟出因果缘法,创立了佛法大道,引领人们走出苦恼。

可以说,佛的使命就是让天下没有烦恼的人。就如马云,阿里巴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爱迪生企业,让世界亮起来;迪斯尼,让人们快乐起来;滴滴,让城市没有出行的难题。

真正的自我,应该是觉悟内心,明了使命。这不是“我执”,是走上了大道的人。

当然,不是说走上了大道,就不会误入歧途。

人们往往会忘了初心,将使命放在一边,而去追逐使命带来的东西,如名誉,如利润,如地位,如官位。

不纯粹的人,还是“自我”吗?他已经在非我中迷失了。

图片来自网络

在“自我”基础之上的“无我”,才是真正的“无我”,是真正的成佛之道。大概就等同于菩提慈悲,至少该是普度众生的菩萨道。

按照否定之否定的哲学定律,或是如此吧。

据说,西园寺除了周日下午的佛法沙龙,还有周六上午的菩提沙龙,还有周二晚的读书会。是不是很时尚啊?


我执非我,自我非私,无我非无!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园寺沙龙记:自我、我执与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