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中国人读美国人解读日本人

作者:【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第一章:任务——研究日本

why研究日本?

1.知己知彼:了解日本人的思维和感情习惯,以及这些习惯所形成的模式。了解行动及意志背后的制约力。

2.以往的研究成果少:《须惠村》——唯一的关于日本村落的专著

3.当与其他民族合作时,需了解一个民族基于整个经验和价值体系构建而来的行动方针,否则无法了解双方的共同目标。


研究方法:

1.与研究人民直接接触

2.看文献及书籍:注意那些无法了解的事,如对于某种事情的态度背后隐藏着什么?

3.日本编写的电影,并与日本人讨论:不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对于日本生活规范的景象的描绘都是一致的

4.推演 :日本的一些社会习惯与太平洋岛上的一些部落很像,将日本与其他民族进行比较,重点研究差异。

5.细节的研究:调查细节,弄清这种行为在部落中造成的后果。

6.考虑行为背后的原因及经历



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

行为:引发战争,对待胜利的看法,战时主观的宣传,对天皇的信任,不投降

探讨行为背后的思考方式,文化因素及历史背景

1.日本为其战争的正义性进行辩论

日本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绝对主权,世界的无政府状态就不会结束。日本自称需为建立等级秩序而战斗,其领导只能是日本,因为只有日本才是真正建立自上而下秩序的国家。

2.日本对胜利寄托的基础

精神战胜物质(mon opinion:可能日本地理位置不占优势,没有依靠丰富的资源环境,所以将精神看的及其重要)

其观点与美国不同,美国一贯追逐强大的物质基础

其信念造成战争中常出现自杀式攻击

有趣的例子:日本在食物缺乏的年代提倡用其他方法增强体力。换句话说,就是用消耗体力的方法来增强体力。

3.日本战时的广播宣传

日本对精神的信仰造成在宣传上也充满着主观色彩。对于战争失败的描述被宣传为“一切尽在预料中”。因为日本坚持“万事都是主动期求的,绝不是被动,不是别人强加的”,而美国的观点与中国甚似,即“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仅宣传方面)总的来讲,日本人把自己的信念建立在万事预先有安排的生活方式上,他们最大的威胁在于未曾预料;美国人把自己生活调节为经常应付挑战上,并且随时准备应战。

同时,日本的宣传还会考虑“全世界的眼睛是如何注释着我们”这一问题上。他们害怕出丑

4.对待天皇

可能会有一部分人批评政府,但是很少有人批判天皇。天皇在日本人眼中是不可对抗的信仰般的存在。可能与自上而下的社会秩序有关。

日本人很少会将战争的失误归结于天皇,反观西方国家,德国战俘则会将战争的失误归结于希特勒。

日本军国主义的人会利用这一特点让日本民众参与战争。

5.对待俘虏

·不营救:美国人认为对陷入困难者施救是勇敢的行为。如果受难者获救,则是英雄行为(hhh美国矿井事件仿佛可以理解了)。而日本人认为视死如归的冒险是高尚的,因而日本人不愿成为俘虏,并且也不远花费时间和资源在伤员身上。

有趣的是,一些日本人被俘虏后竟会与敌军合作。因为在他们看来,已经在日本丧失了名誉,也就丧失了作为日本人的生命。不如就翻开新的一页,做一个优秀的战俘。他们的行为准则似乎是:选择一条路全力以赴,如果失败,就自然而然选择另一条路。



第三章





第四章:明治维新

1.倒幕派取得胜利后的一系列改革:

    a.取消大名征税权

    b,废除象征等级和低位的服饰等外观标志

    c.废除禁止土地转让的法令

    d.撤除各藩关卡

    e.取消佛教的国教地位

然而这些改革大多不得民心:首先与倒幕派奋战者的愿望大相径庭;国民更热衷于侵略朝鲜而明治政府否决了侵略朝鲜的

计划;农民因土地可转让而不满,同时明治政府对于生活习惯的改变也引起世人不满


2.为何要进行改革:商人与武士组成的特殊联盟垄断了国家许多重要行业

3.本章要探索为什么当时日本产生了一批有洞察力的领袖,成功地推行了一个最需要政治手腕才能完成的大事业。

本章将围绕民族特质来展开

首先:日本不认为这属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改变,而是将其当做让日本变强的事业来做。例如:日本政府不是不愿意改善农民境遇,而是没有能力。在改善了初期国库匮乏的状态后,他们终于改善了农民境遇(来自美国这样的评价很奇怪,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没有人不愿意一直压迫某一阶级,能有多少改善,什么时候改善才是很重要的事情)

其次,对于等级制,不但没有废除,反而在某些方面加强。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评:等级制是日本无与伦比的国民福利,应当好好加以利用。



第五章: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in general:在日本,“义”就是确认自己在各人相互有恩的巨大网络中所处的地位。包括对历史(祖先)也包括对社会(痛时代对的人)。

1.关于语言:在语言中,obligation在日本对应的词汇均与“恩”相关;日本的“爱”的意思与赋予及接受恩情有关

2.关于故事:忠犬八公讲了不忘记恩的故事

3.对上:皇恩:生活于日本即接受皇恩

              父母恩:日本的孝道基于父母的恩情

               老师、主人的恩

                每个人都是恩的负债者,要对背负的“恩”履行义务

4.关于“恩”的施与:

        不喜欢随便受恩背负人情债:法律:明治维新以前的法律:遇有争端,无关者不得干预。

                                                       关于日常表达:对于陌生人帮助时的感谢常常讲为“过意不去”以表受恩时的为难心情。

                                                        关于文学作品:《哥儿》一书中哥儿对于背叛自己的朋友给予他冰水的过激做法体现了日本人对“恩”的重视

5.关于“恩”的reaction:

既然接受了恩,施恩者应维持其施恩的形象(更准确的说是施恩的惯性);受恩者应履行其相应义务。

你可能感兴趣的:(菊与刀-中国人读美国人解读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