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17天 2.2思无邪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7天

原文阅读: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端正。

启发思考: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众所周知,《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但一部诗歌总集为什么会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呢?

        首先,《诗》对于个人有重要的社交价值。从语言的社会功能意义上说,任何一个特定的群体都会使用一些特定的圈内语言来巩固本群体内部的向心力,将本群体的成员标榜于其他人之上,加大圈外成员进入自己这个圈子的难度。

        例如,欧洲上流社会曾经以社交中使用“法语”为高贵的标志,而本土语言英语或俄语等则是下里巴人的语言。再如,黑社会有自己的江湖切口;中学生们也喜欢使用一些特殊的、在成年人看来简直稀奇古怪、不可理喻的表达方式。只有使用同样的表达方式,才能融入其群体,成为圈内人。

        《诗》就是春秋时代的贵族们交流的圈内语言。借用熊逸老师的说法,在孔子时代,诗就是法语,是进入上流社会的必备技能。法语和诗都不是日常语言,讲起来便有一种闪闪亮、弯弯绕的感觉,美其名曰“优雅而含蓄”。“不学诗”的人真的就“无以言”。

          其次,是《诗》的社会价值。在孔子看来,当时的诗歌不仅仅是吟风弄月、抒发性情的东西,还蕴含着宝贵的政治纲领,又是必要的外交辞令。

          从《诗经》的来历上讲,《诗经》其实是一项正式文化制度“采诗”的成果。在周朝建立之处,没有现代传媒,那中央政权怎么了解各地民情呢?朝廷养了一些孤寡老人,让他们摇着木制的铃铛“木铎”,到民间去采集诗歌,汇集到朝廷乐官处整理,朝廷根据民间的诗歌来了解民情。《诗经》中的“风”,就是这么来的。这个做法一直持续到汉代,朝廷还正式设立“乐府”,到民间采诗。可见,《诗经》诞生之初,实在承担着艰巨的社会责任。

    《诗》包罗着社会万象,读《诗》,则事理通达,人情练达。《诗》生动活泼,言简意赅,读《诗》,必然长于言语。

    最后,“思无邪”的涵义,这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历代学者解释“思”字,有的说是没意义的虚词,也有的说是思想的思。重点是“无邪”,简单地说,就是真实真诚。真人真心真性情,没有邪念,也不装腔作势。诚心诚意,真心真意,不必掩藏自己,也没想用什么虚情假意去诳别人。

        无论是忠臣孝子,还是痴男怨女,都是真情流露,直抒衷曲。就像最熟悉的《诗经》第一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三千年了,现在听还是那样。

        总之,学《诗》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学为修养之用,学为言辞之用,学为从政之用。

参考书目和课程:

靳大成的《论语通读》

熊逸的《熊逸书院》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17天 2.2思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