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吃货
对于五十六十年代的人来说,“吃货”这个词并不陌生,自小他们就与吃结下了“梁子”。
据老年人说,民国28年关中大旱,村皮、草根、观音土都几乎绝迹,多数人家去外地逃荒。有一个人饿的实在不行,看到街上有人拿着馒头吃,就抢下来跑,后边穷追不舍,没法,把馒头扔进泔水桶,追的人一看没法再吃,转身离去。抢馒头的人捞起馒头,用水清冲洗干净,狼吞虎咽。
而这几代人还有吃的,就是稀了点。
他们唯一的念想就是先填饱肚皮。
2 以食为天
60年代,70年代,那是一个缺吃的年代。
吃货解决食物的第一个办法是弄,向大自然索要。
对于吃什么,怎么吃,哪儿有,什么时间有有,都了如指掌。
肉类可以捉虾、捕鱼、抓青蛙拔后腿,捞螺蛳砸壳取肉,把它们洗干净,在堎坎处挖一个简易的灶,放上瓦片,用火烧着吃,撒上盐辣椒粉等。捕到的麻雀要用软泥糊起来,裹着全身,用火烧30分钟,扒开外面的干泥土毛粘在泥土上,肉鲜嫩。拔掉后腿的青蛙,两周后去玩的时候仍在水里活着,多么残忍。
野菜可以挖的有油勺、羊蹄甲、麦和平、蒲公英、狗杂杂、灰灰菜、苦苦菜、人旱菜、苋菜、水芹菜、荠菜等等。
夏初的洋槐花拌麦饭好吃;有榆钱捋下来生吃,也可拌麦面;还有桑葚,冬天的红蛋柿等。
还可以吃油菜花苔、棉花小棉桃、烧新麦子、吃甜玉米杆。
拣拾红薯、花生,水中的慈茹、莲菜。冬天地里落下的红白萝卜、大白菜根等。
有时也去剥榆树皮做榆面,混合玉米面等一起吃。
还有挖白茅根,连阴雨天捡地衣,夏天去苇塘里掏鸟蛋的。
凡是能吃的都吃,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土里埋的,只要无毒能填饱肚子即可。一个个本事也大了去,上树、爬房顶、上柴堆,无所不能。
有一次生产队玉米地里套种了半夏,不知何物,挖出来块根,吃了几块,失声了几个星期,没有声不能说话,成为哑巴,跟小孩子似的呀呀呀,发不出声来,干着急。
小时候有一个三人团伙,一个叫黑脸,晒得黑黝黝,个高,腿长,善跑。一个叫黑娃,浑身上下像黑炭。一个叫山猴,手脚灵活像猴子,猴性十足。
他们仨是一把萝卜不零买,常在一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3 偷花生
上世纪70年代那是个物质匮乏的物资匮乏的年代,商品凭票供应。就连简单的水果糖,当时叫洋糖,也少得可怜。
农村生产队家里人口多的,每年都要夹着口袋,四处赊粮,东家借碗玉米糁,西家借勺醋,是生活常态。
这样最苦的是孩子,半大毛孩,两头吃稀,农闲吃稀,常听妇女说:“多一口,人加一勺水的事”。
水多,粥饭变成稀饭,吃再多也白搭,肚子有限,转几个圈,撒几泡尿,就又饿了。
怎么办?
小男孩有他的办法就是偷。
夏天的上午,阳光火辣辣的毒,他们三五成群外出去渭河边凫水。这时大人们都在歇晌,休憩,这也正是他们精力最旺盛的小孩子最好的时节。
生产队里的河滩地多,地里的沙子多,种花生最好,长出的花生个大,饱满,特甜,油香。
为了防盐碱,把地整成条形,四面挖成一米宽的水沟,一个个长方形地就像一座座小岛,一大片一大片的连成绿海。
小岛上是碧绿的花生苗,花期已过,正在储浆,空气里仿佛有无数芳香的花生果,在诱惑着黝黑少年的鼻子和嘴唇。
山猴人扔掉小褂,甩掉麻鞋,从小沟最窄处猛跑,用力一蹬跳起,在空中飞翔一会儿,双腿一曲,落在了花生地里。双手攥紧花生苗贴地处,用力一拽,出来了。
一个根苗下通常缀着十几个白嫩嫩的花生,有的已大拇指那么粗,一个个胖乎乎的,圆墩墩的,真可爱,像新蚕刚做的蚕茧。馋的孩儿们,口水直流。
黑娃个小,只负责清洗,忙接过来在清水中淘洗干净,一人一颗花生苗,绝不多拔,拔完后的沙土也要恢复原样,用脚踩实。
摘一颗白嫩的花生,咬一口白汁汁会射满嘴,油旺旺,奶香,甘甜,爽脆,皮嫩,带皮一起嚼。花生汁滋润着夏日的中午,滋润着少年时光。
心里美滋滋的,脸上写满笑意。
快意的去凫水。
4 偷月饼
中秋节的晚上家家户户要祭月,给月亮献月饼、水果等。
多数人家都在土地堂前设一个小香案,焚香献果。
八点钟过后是最好的时机,一般献果要放一个多小时,而最为好吃的就是月饼。
那时的月饼没有现在的丰富,只有水晶饼。里面的馅料是青红丝、冰糖、核桃仁、花生仁等。
村里人不叫水晶饼,叫点心。只有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一两回,亲戚也只带一斤上下,八个左右,每人每次也只能吃一两块。
馋猫的男孩就瞄准了中秋节的晚上,盼天早点黑,盼天天不要下雨,下雨天没人在外面摆献品。
三几个一约,从村口开始,一家一家排查,有的农户家里穷,买不起月饼,也就贡献不出,果盘中肯定没有。
只挑殷实的富户人家下手,而村中的富户凤毛麟角,也就三四户。他们摸得很清,村东头第二家,中间第五家,隔四家门前有石碌碌的一家,另一家在村北头的大院中。这是一个月前就一家一家侦查好的,心中有数,盘算着如何下手。
三只猴子蹑手蹑脚衔口前行。
那时的庄户人,晚上九、十点才关院门。有好多家穷,住对面厦房,根本没有院门,也没有柴扉,这给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毛孩可乘之机。
黑娃望风。山猴手脚灵活,去偷。黑脸腿快,去接应。瞄准时机,蹑手蹑脚猫腰猫步进去,眼尖手快抓起月饼就跑。响声惊动了本家,等本家追出来时,早没人影。有的主妇大骂几句:“小兔崽子,看我不收拾你,下次抓住非折断手指”。有的也不追,端起献果盘,回屋。钻在暗处的几个小毛孩偷着乐。
几番下来也能弄几块,三人平分,一人一块多。找个高地,坐下来赏着明晃晃的月亮,小口小口的吃着,真解馋。各种馅料丝丝不落,咀嚼品尝,互相炫耀,交换,你咬他的一口他咬你的一口,特别的香味,特别的口感,美死了。相约乘兴回家,有时也讲讲吴刚伐桂的故事。这几日连梦中都是梦着吃月饼,说着请月老大人见谅的话。
如今是尧天舜日,要什么有什么,什么样的月饼都有:苏式粤式港式,玫瑰馅、核桃馅、黑芝麻馅、桂花馅,大的小的,各种花色,品种繁多,口味颇杂,口味多样。超市里有的是。各种各样都可以买几块,小孩却不闻不问,有的家里都把好些放霉了。物阜民丰,反倒催生了一批挑三拣四的孩子。
那个时代不是他们想偷,是饿的受不了。什么东西可以吃,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往里塞。饥饿的年代,一群机灵的孩子。
5 舔碗
据说张三丰吃完饭后,双手用力,把碗底翻上来,舔干净,再用力一按恢复原样。
看来舔碗的动作古一有之,只不足为怪。
山猴的父亲的父亲就教舔碗。
吃完饭后,伸长舌头,从碗边向碗中心画着同心圆,有的人边舔边吮,嘴巴吧唧吧唧的响。山猴刚学舔碗时,会把饭粒、汤汁弄到头发上,弄到额头上,弄到脸颊上,到处都是,粥花满脸,笑意满满,爷爷笑了,全家都笑了。
不但舔粥碗,也舔糖水碗,碗底留着未化的糖稀,真甜。
过去的碗都是阔口撇沿的浅碗,舌头一伸便能触到碗底。今天的深口碗,伸再长的舌头也探不到底。于是就用软馒头掰一块擦拭,吃掉,这比舔碗文明多了。
因为舔碗的缘故,舌头自然长了很多,于是多了长舌妇,长舌男。有人伸出舌头可以舔着鼻尖,有人可以伸长舌头给自个儿洗脸。
晚饭过后,外出闲步,从在门外吃饭的人家前走过,听见吧唧吧唧的声响,扭头一看,见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伸出又大又长的舌头在舔碗。看见别人注视也不躲避,说了声:“几十年了,习惯了”。
舔碗的习俗现以不多,也不好看,后起之秀就是用馒头擦拭,大方文明。绝大多数50岁以上的人都有这个好习惯,他们经历了吃不着吃不饱的年代,这个饥饿感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儿童时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刻骨铭心,时时提醒他们珍惜粮食,“今日省一口,明日有一斗”,不暴珍天物。
6 抠门儿
抠门儿是个动作。
鸡蛋的一头有气门,打鸡蛋时经常有蛋清沾在鸡蛋壳上,当家的心细的主妇,常常把手指伸进蛋壳,中指一捋,一圈下来,有十几滴蛋液淌进小碗里。
山猴的妈妈最娴熟。
山猴家养了一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下完蛋后还不停的咯哒咯哒咯咯哒的喧叫着。山猴妈就让他去收窝里的鸡蛋,温热。用温热的鸡蛋放在眼窝上、脸颊上,很舒服。家里的鸡蛋都是用来换盐醋等东西的,很少食用。只有当山猴生病的时候才炒一个。
山猴妈炒鸡蛋也很特别。
用三块砖支起一个小灶,点燃一把干麦桔杆,放上铁勺,涂油,倒进蛋液,翻个,三分钟不到,一个炒鸡蛋做好了。不老不嫩,省时省柴更省事,实用而经济。
不仅山猴妈这样炒,村中的大多数人家都是这样炒的。
抠门的事还很多。
大白菜的根,菜花的根,茄子的把,甚至于厚西瓜皮,拾掇拾掇就可以吃。茄子把是山猴小时候最爱吃的,炒好了,先吃皮,再嚼杆,吸髓,味很好。
白萝卜的绿叶是好东西,生产队分完白萝卜后,绿叶满地都是,大人小了孩一起去捡拾,通常捡大堆,背回家。去掉黄叶、烂叶,洗净,倒挂在院子里的绳子上,家家户户挂满一院子,成为道风景。晾晒几天后,请出老水瓮,一层白萝卜叶一层盐、花椒,一层白萝卜叶一层盐花椒,七八层后装满一大水翁,加凉开水少许,用大石块压紧,和稀泥巴封口。一个月后就可以吃到可口的酸菜。腌好的酸菜就玉米糁最好。真就这伤口的酸菜最好吃,这也是一个冬季的早晚菜。
除腌制黄白萝卜叶之外,蒜苔、红白萝卜、大蒜等都可以腌制,一年四季的好菜。
最抠门的要属杀鸡煮肉了。
日子渐渐好过,家养的公鸡到年终就要把它宰了,全家吃肉。宰杀时很细心,先用碗滴血,再拔毛取鸡内脏,包括鸡肝、鸡肚子、鸡心、鸡内精、鸡肠子等全都是留下来,舍不得扔。让山猴洗,特别是鸡肠子要用筷子翻过,搁在面碱水里面,洗干净,下锅。小肚鸡肠,便是这样来的。
吃玉米糁锅底的锅巴,也是一种享受。
村里人每户用大锅煮稀玉米糁,锅底常粘锅巴。加热,倒入盐醋辣子和好的汁水,一铲一铲细细的铲下来,母亲常常留给长身体的孩子吃。那是唯一的干饭,软而香,味道特美。
抠门、腌菜、吃锅巴、做农家醋,直到后来有肉吃时的敲骨吸髓,砸猪头取猪脑等的做法,一直在村子里流传。
7 老物件
山猴的家里的老物件可多了,有奶奶的奶奶留下来的织布机,黑红黑红的机器,有些年头。有76年买的二八型加重飞鸽牌自行车仍然能骑。有标准牌缝纫机,家里仍然在用着。有升子有斗,有杆秤,有竹笼子竹筛子,有笸箩,有苇席,有算盘。有独轮车,有皮鞭,有茶壶,有八仙桌,有太师椅,有大瓮,问大水缸,有坛坛罐罐。
这些老物件有好些是自家的,有一些是捡拾来的。农村人现在富了,翻盖新房时不要了,山猴便挑一些完好的捡回来,收好。有人问起他时,总是一句话:“有用”。“有用“成为了他的口头禅。
山猴今年50多了,他有一个想法一一就是把这些老物件尽力多收集,将来开一个农业展馆给村里村外的娃娃们讲讲老物件,讲讲历史,讲讲它们所承载的文化。
比如连枷,孩子们不认识,那是打谷用的。用拇指粗一米长的柳枝十根扎紧铺平,用一根长棍连起来,用力一甩,上面的部分可以360度旋转,省力。这在古诗中有记载,宋代范成大的《秋日田园杂兴》中有“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比如织布机,从半坡时代的社会就有,就连神话传说中的七仙女也在使用着,一直传承到现在。农村人家仍人有在用。村里仍在流传着:“老橛走了交,小橛没发补”的口头语。
还有从春秋起开始使用的铁制农具挥汗如雨一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它们都是农耕文明和农耕文化的代表。
8 根本
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把生理上的需求排在首位。生存的需求应该排首位的首位,能量需要物质,物质从哪来,必须来自于食物,粮食不够吃怎么办?只能用他的替代品。
为了生存做出格的事,是可以理解的。抠门儿、舔碗、擦净菜盘的老年人大有人在,他们的身体流淌着传统的血脉。绝不浪费粮食。看到孩子剩饭剩菜就大声的呵斥,甚至动手,口里面大声的说:“造孽,遭罪,下一辈子要做饿死鬼的。”
他们是一个个大写的人,一个个堂堂正正的人。
民以食为天,吃的不挑食,口粗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他们不但吃得朴素干净,穿的也穿的简朴,用的也更简单。所有的东西都攒一一攒钱、攒粮,以备不时之需。他们的意识里艰苦朴素是根本,是传家宝,不能忘本。一身衣服,老大穿,老二穿,老三穿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常有的事,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传统:艰苦朴素,追求朴素而精致的生活,珍惜当下,珍惜粮食,反对铺张浪费,珍爱生命,在向马克思报到的那一天会大声说,我我真真切切得人模人样的活了一世。
山猴是农民,是数万万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之一,正是这些劳动人民他们身上有着光荣的传统一一艰苦朴素,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能做的活,能干的事,绝不求人。
山猴的父亲是个把式(行业能手),山猴也是个把式,犁地、缚扫帚、制醋、生豆芽、腌咸菜、做浆水等等等等,所有的东西他们都会。他们身上承载着历史,传承着非物质文化,继承着传统,他们的身上有许多闪光点。正是他们继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我们的民族从荒蛮走向文明,走向现代;是他们撑起了小家,建起了大家;是他们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华的历史,撑起了3000年的历史,点亮了5000年的文明。
新的一代要把这种艰苦朴素的精神发扬光大。
艰苦朴素,将做为一面旗帜,永远树立在中国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