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庆洲:民俗画家张秋娣

马庆洲:民俗画家张秋娣

马庆洲

2018-05-27 16:44 · 字数 1389 · 阅读 53 ·  日记本

认识张秋娣先生快有一年的时间了,就是这一年之中也就接触过二三次而已。

虽然是接触不多,但对张秋娣先生的民俗作品却印象颇深!

张先生画民俗画,不是“门里出身”,也不是受名师指点,更不是专业院校毕业,纯粹是一种爱好,是一种业余生活中的随手“涂鸦”。

说张秋娣画民俗研究画的“起源”,就必须要先说说另一位文化之人一一杜艾洲先生:杜先生业余生活爱好文学,小说、散文等作品经常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最近几年,杜艾洲先生又把目光投向了民俗文学。他用散文的笔法去写民俗文学,很受报刊编辑和读者的喜爱。杜艾洲每次把新的创作完成后,都会让他的同乡、同学的张秋娣先过目,让他提提意见或建议。

每次张秋娣看完杜艾洲的文章,都引起张秋娣对童年、对乡风民俗诸多美好的回忆,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从小就喜爱涂鸦的张先生对杜艾洲说:你每创作一篇民俗文章,我就根据文意给你画幅民俗画作为插图。

这个提议自然正中杜艾洲之意!这两位同学经过这么一番“密谋”,开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张秋娣也就“正式”走向民俗书画的创作之路!

所谓民俗,就是民族的、民间的自发的某些风俗习惯。

俗话说: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56个民族的丰富民俗民间文化,几千年来被世世代代传承着,成为民族文化之根,穿透人生、代代相传。

然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正在濒临灭亡,各种民俗也大都无声无息地烟消云散了。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中国民俗在国内面临传承甚微的堪忧境况。 

正是基于这一情况,各地都兴起挖掘、整理、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热潮。

一篇民俗文章或一项民俗文化项目要浓缩在一幅作品中表现岀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张秋娣是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宿州市分公司的领导,平时公务繁忙,根本没时间构思,更别提摸笔创作了!但时间是人“挤”出来的,张秋娣每天晚睡一会或早起一会,坚持每天画一幅作品。为了用笔把一项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表现出来,他还不断学习,经常深入乡村街道,请老人家讲那过去的事情。

一种习俗也不可能永远不变。但是这种改变应是赋予习俗以具有时代特点的新的文化内涵,而不是让它庸俗化、金钱化,更不能让它成为不正之风的新“卖点”。

张秋娣牢牢抓住“宏扬社会正能量,传承优秀民俗文化”这个根本点,把他的民俗文化创作浓缩在“优秀民俗文化”上,既给人以怀旧感,又充满着亲情感和新鲜感!

民俗是民族文化之根,更是一种生活的记忆。传统节日之所以流传至今,就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张秋娣创作的“春节”等作品,完美的表现了千家万户过春节的习俗。

韩愈说过,“民俗既迁,风气易随”。苏轼讲过,“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可见风俗的好坏对国运的昌盛有密切关系。

张秋娣认为,任何一种文明传统的断裂,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使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民俗的复兴是本土文化觉醒的标志。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造就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姿,神采飞扬,那种本能的归属感、传承性,把我们聚集在一起,教化和规范我们,使我们立足于当代,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如何对待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还是一个关系民族的命运与走向的问题。环顾中国民俗的传承与遗失,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是当务之急。


张秋娣先生用直观的民俗作品,使很多已经消失的民俗又展现在公众面前。这不单单只是一幅画,而是一种亲情、一种乡味、一种怀念!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宿州市分公司经理张秋娣

安徽省宿州市检察院杜艾洲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作者:马庆洲,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理事,宿州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宿州市民俗书画院院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庆洲:民俗画家张秋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