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教育中应避免什么样的心态?

上午有人想骗钱,大家小心一些。只要头脑不发热,多问几个为什么,骗子就会现形。同样,我们在选择教材、选择教育理论时,只要头脑不发热,多问几个问题,假专家、假理论同样会现形。怕就怕我们没有定力,容易头脑发热。

  另外,当理论、方法确实没有问题,教材确实是自己想要的时候,我们又怕头脑太冷静,迟迟不发热,迟迟不决定。许多人,觉得这个方法确实不错,因此收藏网址有空再看。结果几年下来,也没有认真去看。而孩子就像田里的苗,他是不会等你的。几年的时间浪费了,等你回过神来,一颗大树的种子硬是长成了小草,因为没有汲取足够的营养。

  这两种家长都是孩子成长的“杀手”:用错理论和方法的,是拔苗助长者;迟迟不行动的,是放任不管者。

  就目前而言,以我们的实践验证:天下所有的教育法,折中于累积法,完全、系统、科学地解决了学什么和怎么学的教育难题,并且破解了无数杰出人物成才的奥秘。千百年来,人类的教育行为都是随意的,所以成功也是偶然的。当培养孩子是有计划按规律进行时,成功就是必然的。

  几千年前的孟子,深知后世必有无数的人会走这样的路,就讲了这样的故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宋国有个人,很心痛禾苗不长,所以跑到田里,一棵一棵去拔长一些,非常辛苦。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我真累,快累坏了,我帮助我们家的禾苗长高了。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他儿子赶快跑到田里去看,结果禾苗全枯槁了,快要死了。天下不拔苗助长者,太少了。观今天下,有以异乎!

以为无矣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认为不用耕耘就可以收获的,是一种;拔苗助长者,是另一种。后者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把禾苗害死了。

  对比教育,对比读经,历数千年,虽然时代不同,但故事没有变过,触目惊心,遍地皆是。如有良知,敢不愤然而起,而有所为乎!人人以为历史在前进,时代在进步,以为教育孩子可以高枕无忧。有国家,有政府,有学校,有幼儿园,有无数的早教机构,结果呢?遍地都是“废品”。社会主流根本就没弄清楚如何教育孩子。有一小部分开始尝试经典教育的人却采用了拔苗助长的方式;虽然说是读经,但是读的根本不是真经,而是读一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并没有思考圣贤是不是学过这些东西。有很多人都是很用心的,但是因为看问题的高度不够,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也是存在问题的。比如我们的系统读经,一年可以读最少十部经典,而且孩子非常喜欢。也有人很“用心”,一年只读《弟子规》,你能说这个老师不负责任吗?他就认为《弟子规》最重要,要长年读,天天读。结果孩子读得一见到《弟子规》就想呕。

  有一对香港夫妻,对读经非常认同。他们为了教育孩子,真的是太用心了。他们到深圳,到山东,到福建……为了教育孩子,一年投入几十万元也在所不惜。结果,五年时间,孩子只读了《弟子规》。他们追随的老师也是读经界比较有名的。这个老师的孩子私下里说,听到妈妈说《弟子规》就想吐。这对夫妻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苦于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直到有因缘认识我们,才找到解决方法。可惜孩子已经出现了逆反心理。虽然现在开始了系统读经,但是孩子已经不喜欢读经了,很难修正了。

  能认识到这些,不是我的功劳,而是圣贤留给我们的智慧。我只是不断地思考:难道孔子是这样成长的吗?孔子、老子等圣贤,他们到底学什么?怎么学?现在推广《弟子规》的许多老师,也是非常用心的,也是非常有爱心的,他们还见人就鞠躬,甚至免费推广,令人敬佩。但是他们可能永远也想不明白,自己做的也许是错的,甚至完全违背了自己的初衷。这是认识的高度的问题。以我的能力,要让他们转变认识,也倍感艰难。要说服一个推广《弟子规》的老师改变认识,比说服一个普通家长要难上十倍。看到我们的教材收费,他们就发自内心地排斥,连了解一下我们的心都没有。同样,要说服一个《论语》的推广者,比《弟子规》的推广者更难。因为他们的心已满,再也装不进任何其他的东西了。

(2011-03-04)

你可能感兴趣的:(30. 教育中应避免什么样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