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去你的“喝茶鄙视链”,茶叶的真相只有一个

大约是为了刷优越感吧,网上传出一条 “喝茶鄙视链”——黑茶(普洱茶)>青茶>绿茶>白茶>黄茶>红茶,花茶垫底。

如果茶业界真的这么排序,那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情何以堪,她老人家最爱的红茶处于“喝茶鄙视链”的尾端。1972年,大红袍作为国礼送给美国总统尼克松居然排在第二位,太讽刺了。而作为茶叶的“终结者”普洱茶居然没有被茶圣陆羽写《茶经》里,不是很奇怪吗?

其实,所谓“喝茶鄙视链”只是商人追捧和炒作的结果之一。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普通的消费者很容易受此类的信息影响。类似的信息还有:

茶的第一泡叫做洗茶,洗掉茶叶含有的农药、灰尘、脚气等;

丝袜奶茶是指把丝袜当成过滤茶渣的工具;

拼配茶用的都是不好的茶叶,口感不好……

如果以上三个问题,你的答案都是“真的”,那么你和我就是同道中人了。如果不是最近看了一本新书,我还真不知道要被这些似是而非的信息误导多久呢。

《茶叶侦探》就是我说的这本新书。

正如书名所言,作者曾园就像一个茶叶界的“侦探”一样要查看现场(亲临茶山和茶室)、采访证人(采访茶人)、收集资料(翻阅关于茶的典籍)等,最后查找出真相。不难看出,这本书作者在查阅史证方面下了一翻功夫了,整本书偏重理性和客观事实的辩证,但是一路读下来并不觉得枯燥,心情就像看悬疑剧等待答案揭晓的最后一刻的激动。

头泡茶到底喝不喝?

正方意见: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茶艺师的说法——现代社会环境污染严重,加上茶叶制作过程中工人踩茶的脚不干净,头泡茶必须倒掉。

反方(曾园)意见:他在《打破第一泡茶的铁律》逐一对此时行了反驳。

针对茶叶受污染一说,曾园以马来西亚许玉莲老师在《茶音八铎》说法反击:茶树一般长在远离拥挤地区的山上,空气明媚清新,完全没有空气和灰尘污染一说。

其实,如果曾园老师有机会到武夷茶区走走看看,就会发现当地很多茶商都在茶园里装了天气监测仪,茶区空气质量一目了然。究竟有没有受污染,用数据说话了。

至于茶叶加工过程用脚踩茶,曾园先是不服气地提出葡萄酒也要用而脚踩葡萄啊,传说哈瓦那雪茄还用了少女大腿上汗水呢。接着他引用了《漫话普洱茶.金戈铁马大茶叶》一书中,邹家驹对云南老茶人的访谈中聊到“脚揉茶”是传统茶行里的常识,脚是洗过的、干净的,符合卫生标准。

相比之下,我更认可曾园的说法。在我看来,第一泡茶简直是茶叶的精髓所在,倒掉可惜了。至于如何处理,曾园在文章里也提到茶人何作如先生的方法:用另一个公道杯装着,放在玻璃温茶炉上保持温度,留待最后两泡茶泡淡去的时候提升陈香和浓度,依他泡老茶的丰富经验认为老茶早已荡涤尘埃,非常洁净,就连茶渣也应该喝掉。

因此,我宣布第一次辩论,曾园胜。

丝袜奶茶真的用丝袜过滤吗?

这首题是客观事实题,没有什么可争论。

在《广东人的茶》里,曾园列了一个小标题专门写丝袜奶茶。他是这么写:“丝袜奶茶”的制作与丝袜却没有关系,只是因为过滤茶叶的滤网成分为棉纱,被茶汁浸染后疑似丝袜颜色,故名。让有些人失望了?

真的有点失望,丝袜奶茶很容易让人眼前浮现长腿美女一寸寸地把丝袜往腿上面拨的浪漫画面,也许丝袜奶茶要像铁观音、碧螺春、西湖龙井等茶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才好呢。

拼配茶真的口感不好吗?

拼配茶就是将几种不同的茶叶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茶。

在茶店里,我经常听店员跟顾客说:“我们这是拼配茶,价格比较划算。”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便宜没好货。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拼配茶不好,口感不好了。

其实不然,拼配茶的初衷是取各个茶的优势拼成一款好茶。说到这里,你可能想不到钱钟书居然是拼配高手。在杨绛的《我们仨》里说过,他们回国买不到立顿红茶,他们就用三种上好的红茶叶掺合在一起作替代:滇红取其香,湖红取其苦,祁红取其色。

曾园在《茶叶拼配师钱锺书》里提起这件事,估计很多人会改变对钱老的印象:原来他是拼配高手啊。

因此,如果正方意见是拼配茶口感不好,那么曾园的辩论意见则不见得了,拼配茶好不好主要看怎么拼,有的好喝,有的不好喝,如是而已。

从这本书里,我还知道另外三个关于茶的盲点:

很多茶商炫耀自己的茶之所以好就是因为只采一芽一叶(茶界说法叫一枪一旗)。曾园说:“中国人也许误会了宋徽宗“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这句话里的“斗品”,很多书籍将“斗品”解读为“最佳品质”,其实是不准确的。”

还有,宋徽宗将好茶的标准讲得非常到位了——香甘重滑,即现在的香甜厚滑。

再有,18世纪全球首富潘启官和19世纪全球首富伍秉鉴都是靠诚信经营世界范围内的茶叶贸易,而这两个人祖籍地都是福建省。

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能享清福的前提是甄别得了茶叶里的真真假假,起码不至于被类似于“喝茶鄙视链”所迷惑。《茶叶侦探》从茶道、茶人、茶趣、茶战、茶贸、茶探六重视角发现真相,倒是值得嗜茶之人一读。

不过,可能地缘关系,作者长期寓居广州,文章又大多发表在《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潜在的目标读者就是广州、香港澳门三地居民。因此,本书着墨最多就是普洱茶文化,茶战与茶贸也是集中在18、19世纪的广州与外国的事件。因此,不喜欢普洱茶的读者大可安心绕过本书。

原创文:灵林玖玖,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150去你的“喝茶鄙视链”,茶叶的真相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