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夫子之道

图片发自App

咬文嚼字读《论语》随笔系列,走心奉献。原创作品,侵权必究!


      《夫 子 之 道》

          文/黎峰

      关于“夫子之道”,《论语》没有给出标准答案。然而这又是把握孔子及儒家学派的关键所在,所以值得探究。                  可以肯定,“夫子之道”是一个系统的东西,决不是“人生的正途”那么简单,应相当于孔子哲学的中心思想。

      孔子门人中的几个先进人物对“夫子之道”的看法是:

      颜回:“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史记·孔子世家》)颜回认为“夫子之道”太高深了,包罗万象,但肯定是先进的,因为它不能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当时的天下已经烂掉,所以不能容),但“夫子之道”是什么,颜回并没给出答案。

      子贡问老师“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终身坚持的东西,应该是合乎“道”的,但一定不是“夫子之道”的全部。

      曾参把这一观点进行了完善。他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里仁》)这是曾子所了解的心得。我们最多只能同意,忠恕与孔子的道是相顺应的。《中庸》也说:“忠恕,违道不远。”离道不远,却仍非道本身。

      冉求大约也被“夫子之道”所困,他的态度:“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批评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雍也》)看来“夫子之道”实在高深。

      也许正是因为“夫子之道”过于高深,孔子才“一以贯之”。从这个态度看,“夫子之道”在他而言应该早已形成,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从人生经历看,孔子三十岁以前已兴办私学,已经“立”起来了;三十到四十岁,原道,故有“不惑”之说;四十岁到五十岁,孔子专心办学,勤于“坐而论道”,不仅吸纳新知识,还重点关注和引入了“天道”,使他的道进入了“天地人”合一的新境界;五十五岁后周游列国十四年,主要理想就是“得君行道”;六十八岁后重回祖国怀抱,专心传承文化,是为“文以载道”。

      孔子一生布道,使所有弟子相信“道不远人”的道理,却没有用“道”的形式和内容来捆绑弟子,而是因人而异各有侧重于“道”的某一方面来有所成就。

      于丹把“夫子之道”解读为“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这当然是发展了的“夫子之道”,而不是历史的真实的“夫子之道”。

      我们当可以把《论语》中坚守并推开的“仁、义、礼、智、信、善、勇、忠、恕、德、孝、学”等作为人性的成全来关照自己,以忧乐不惧的责任意识来担当自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修己以安百姓”,共同努力创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大同理想社会。

      “夫子之道至大”,大在其以人情察天道,以天道化治道,以期大同理想的实现。孔子将人文解放的汩汩泉水,引入“先王旧典”的故园旱地,从此,把文化变成了文明。他希望以“和而不同”的道理原则,以天下苍生为念的悲悯情怀,和“以民为本”的政治模式,构造一个生机勃勃的全新社会形态。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只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结局。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夫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