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北方小镇的地主少爷林祥福,父母双亡,他多金善良、品行端正、上进有才、尊重女性,24岁时邂逅并爱上了来自南方的小美。可小美生下女儿不久,就偷偷离开了林家。
为什么小美会离开一个优秀并且疼惜她的男人呢?原来,小美本来是江南一户人家的童养媳,被丈夫要求留在林祥福家骗取财产。
不忍女儿失去母亲的林祥福,隐约察觉这是骗局,但还是决定变卖家产,挎着家当、背着女儿,走上追妻之路……
一路向南,他倾其所有,盼望的合家团圆能够实现吗?恰逢时局动荡,军阀混战、土匪横行,大时代的阴影逐渐笼罩在小镇的每个人身上,改变每个人的命运。
时隔8年,余华在60多岁的时候带来了这本《文城》,和之前的作品一样是悲剧。但多了几分温暖,有悲痛也有温暖,有失去也有得到,还闪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如纯朴、善良、勤劳、忠诚、勇敢等。
· 1 ·
主人公林祥福的名字,表达着中国人呢对幸福生活的朴素追求:祥和、幸福。但他的一生充满坎坷而又励志,无论命运给予什么,他都像土地一般接受风雨,重新站立,坚强、乐观的生活。
从小读四书五经、汉书史记的林祥福,让我领略到国学教育的潜移默化之影响,让我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之光。
林祥福有责任感。他和小美是“女追男”。第一次心动是小美坐在了林祥福妈妈的织布机前,让他回忆起家的温馨。在一个冬夜的冰雹天,瑟瑟发抖的小美钻进林祥福的被窝……
虽然小美只为骗财不求身份,但林祥福却找来媒婆,按风俗要光明正大迎娶小美。这是小美作为童养媳,从未得到过的珍重,也体现了林祥福的霸总气质——“对自己的女人负责”。
林祥福是忠诚专一的。当小美离开后,他不是另找女人,而是千里追妻。即使多年后小美毫无音讯,他也从未想过再找一个妻子。甚至偶尔寻的性伴侣,也是因为和小美背影相似。
他是勤劳、智慧的。生于书香门第,5岁丧父后,饱读诗书的母亲相信“纵有万贯家财在手,不如有一薄技在身”,既教儿子读书,也鼓励他下地干农活、拜师学木工。这让林祥福迁徙南方后,再次白手起家,凭借一手好技术成为当地知名富豪。
林祥福是慈父。他坚持寻找小美,是认为女儿需要一位母亲。寻妻的路上,他敲遍每一户有婴儿啼哭的家门,求对方给女儿喂口奶。他不按旧时代那般重男轻女,书塾不收女生,就在家设学堂亲自教授。他年迈思念家乡,但也要坚持等到女儿出嫁,直到死后才回到故乡。
当被歹徒拿刀从耳朵插入身体,因为那瞬间看见女儿的幻像,他微笑着死去。我们总说为母则刚,为父何尝不是,所以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林祥福是有信义并勇敢的。女儿曾受陈永良妻子哺乳、养育之恩,他拿出本钱,与陈永良共同富裕。与本地商会会长顾益民结为儿女姻亲,他向死而行,主动请缨去找绑匪解救顾益民,因此被残忍杀害。
集中忠、信、义、勇、勤的林祥福,承担教育儿女、专一并且有钱,像是余华为我们描绘的一个人生标杆。不只照亮了小说里的其他人物,也让我们心生向往:成为这样一个人。
这么好的林祥福,却没好命。余华安排给他早年丧亲、被骗财骗感情、鳏夫、死于非命、客死他乡的脚本。林祥福死得太突然,以至于那一幕让我难以忘却、接受。
他一生寻找“文城”,在抵达小镇的当日小美却被冻死。阖家团圆如海市蜃楼,他一生未抵达。但在溪镇,他收获了友谊、事业,并抚养女儿健康长大。
人生本是福祸相依、苦乐参半。有时我们可以努力改变,有时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给予他苦难,他却用它酿出甘甜。他始终活得勤勉努力、有情有义,虽有遗憾但也有收获,让人觉得不枉此生。
· 2 ·
这样好的林祥福:多金善良、品行端正、上进有才、尊重女性,如果放在相亲市场也是很抢手的,可是小美却撒手不要。
小美一生悲惨。幼时离家被卖作童养媳,从小受婆婆严格训诫,童年时穿一条花裙子都是奢望。林祥福是命运拉她逃离黑暗的那条绳索,她却松开了手。
小美感到林祥福是一个和阿强完全不同的人,“林祥福就像北方的土地一样强壮有力,他心地善良生机勃勃随遇而安。
但她担忧阿强。即使他的原配丈夫让她用身体去骗钱花,她也不忍离开,她抛下女儿离开林家,回到丈夫阿强身边一起生活。
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认为这句话是指,每个人的命运不是上天决定的,而是每一个选择决定的。小美受旧时代三纲五常的教化,习惯逆来顺受,忘记了为自己而活。
约半年后,小美得知林祥福带女儿来到小镇,她惶惶不安,想见却不敢见。愧疚、恐惧让她想要逃走,但她能逃离溪镇,却逃不了自己的思念和愧疚。她去雪中为女儿祈福,最终冻死在大雪中,愧疚至死难愈。
我常在心里给她设想另一个结局:和林祥福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获得一生的疼爱。生一群孩子,老年环绕膝前,一辈子祥和幸福。然后小强独自回到江南老家,按妈妈的安排重新结婚。这样多么两全其美。
但命运的安排总是不如意,我们只能在面对每一个选择时,认真对待并为此负责。
· 3 ·
小说的最后,时代汹涌继续向前,吞没、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为给林祥福复仇,陈永良组建复仇队向匪徒宣战,用同一把刀插入了匪徒的脑中。让我感慨:正义不会来得太迟。
整本书中,最荡气回肠的一幕是溪镇的民兵团与土匪激战,30人中19位都曾被土匪绑架并割掉耳朵,并因此丢了营生活计。当土匪袭击溪镇,他们抱着“深仇大恨,不共戴天”之信念殊死搏斗:
陈三扑上去用嘴咬下敌人的耳朵,被一排子弹打穿身体;另一个独耳士兵一举跃下城墙砍倒云梯,被斧头劈断胳膊也不松手;徐铁匠直到头被砍下,眼球被打出来也坚持战斗……
看见他们英勇奋战、壮烈牺牲,小镇上千的男人涌向城门。震天的喊声吓走了匪徒,但18位民团士兵都壮烈牺牲。
血腥、悲壮的反抗,土匪屠村的残忍暴力,村民组成的复仇队……有压迫就有反抗。不愿被奴隶的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反压迫反暴力的重要力量。这让我想到抗日战争,一位位渺小个体用生命书写了伟大,激励着更多人变得勇敢,前仆后继地冲上前线,直到胜利到来,直到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
动荡、动荡、动荡。此时,生与死,悲与欢,农民与战士,官兵与匪徒似乎都是瞬息万变、难以言准的。个人的悲欢与家国休戚与共,悲痛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色调。每个人都只能被迫接受苦难,在充满磨难的人世间坚强前行。
小说戛然而止,让我隐隐担忧,这些人物的命运将走向何处?但无论怎样,我知道他们中还有许多林祥福、陈永良、顾益民,这些人身上散发着微光,愿庇护一方的人;还有像溪镇民兵团、复仇队那样勇敢团结的人民。就像鲁迅先生曾说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完)
【作者简介】洛伊丝,前楚天都市报记者,多篇作品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全国主流媒体转载。长期主义者,坚持读书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