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求学之路——进华科

       华科,是华中科技大学的简称,985、211高校,现在又叫“双一流高校,”在我国高校排名中,名列前十,属于理工科大学,培养了一批批国家需要的人才。当年我进入华科时,其校名还是华中理工大学,记得2000年前后,改名为现在的校名。当时改名时,华科并不乐意取名为华中科技大学,但是,服从上级的安排,无奈改为现在的校名。但无论校名怎么改,她在国内高校排名和国际高校排名中,仍然排名很优秀。能进入这样的学校深造,是我非常荣幸的事。

华科正门,毛主席在照应着他们

       进华科为了什么?上世纪90年代,国内流行一句话,说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要会外文、会驾车和会电脑,简称“三会”,否则就要落伍了。这“三会”将是衡量一个人适应新世纪这个时代的基本能力。同时,当时从事的工作,在技术层面上开始有了新的挑战,那就是电脑进入逐渐普及阶段,互联网开始步入应用层面,家庭拨号上网的需求已经萌发,装备自动化已经从逻辑控制到单片机控制,继而向总线控制方式转变,这种转变就意味着计算机技术即将开始进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由此意识到,计算机技术即将迎来一场革命。其实,现在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都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事物总是这样的,一旦条件成熟、时机成熟,那么总会发生革命性变化。

       由于对上述问题有了初步的理解,自然就成了选择华科的动因,最后决定去学习计算机技术。正巧,学校招收计算机技术专业的硕士,这个消息如同雨后春笋,一下子吸引着我,觉得再上一次学,让自己在专业技术领域再拓宽一下路子,让自己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当时入学考试,对于我来说,大部分内容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所以给自己明确任务就是要抓紧时间复习,全力让自己顺利通过入学考试关。通过努力,最后以较好的入学成绩被正式录取了。

        由于当时已经在工作,再加上这个专业定位是面向在职人员为主,所以是一次半脱产性质的学习。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理工科类专业,脱离实验室是很难完成学业的,要学好专业必须得依靠实验室这个宝贵资源,否则难于取得学位证书。理工科类的专业,完全不像某校类的文科专业,因为这类专业基本上没有什么所谓的实验室,所以,完全可以分散学习。而我的这个专业必须集中大量时间来完成理论课和实验课,同时还要完成科研项目。还好,依靠单位支持和自己努力,通过三年的勤奋,终于取得了一个大本本——学位证书。

       我当时的学位论文研究方向是“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简称DSS,这个方向是以当时正在开始应用的叫MIS为基础,利用其中的数据库,建立决策支持模型,形成可支持决策的新数据集,以应用于事件的分析、预测和展望。MIS和DSS,是现在经常遇到的智能化、AI技术的基础。

       在此,我要非常感谢我的导师,他留学美国,毕业后曾在美国某校任教,担任过该校的某系的副主任,因当时家庭实际情况而归国进入华科任教,用他的话说,国内需要这类专业的发展,自己也有用武之地。他对每个学生都非常严格,特别在指导我论文撰写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义,甚至是具体意见。记得在我的学位论文英文摘要中,他觉得我有一个词用得不是很妥当,他和我商量了一会儿便说,你再考虑考虑。当时我想,你在美国工作了十多年,直接告诉我不就得了?最后我调整了单词后他说,你是有潜力可挖的,这是对我学习风格的肯定。临近毕业时,他问我,有没有兴趣继续跟我攻读博士研究生?我说,谢谢您了。我的脑细胞已经跟不上您的节奏了。

       毕业后若干年,我去武汉出差,特意去看望他,打电话问他在哪个办公室?他说就在实验室。多少年不见了,我都搞不清楚他当时有多少个办公室了。我在读时,他就有三个办公室,所以,得事先问清楚,以免太化时间让他等我了。华科内部很大,如果你步行找人,那是不现实的,至少你得乘坐校内班车到了某个范围,然后再下车步行才行。走到他的实验室楼下,发现他早已在门口等待我了。师生情总是让我难忘,有这样导师,我算是有福之人。进入他的办公室,他指指他的大书柜说,你看看你的论文还在书柜里,这下让我惊倒了。我说多少年了怎么还放在书柜啊。他说,你的论文我有时要拿出来让现在的学生看看,有的博士论文做不好,我让他也看看你的硕士论文。真是过奖了。本来我坐一会儿就离开,因为我知道他太忙了。可是当我提出要告辞时他说,留下吃晚饭,让几个在读的博士硕士们陪着一起吃个饭,也让你与他们交流交流学习工作上的事情,就这样他当着我的面,又把我夸了一番。

       凡是因公因私去武汉,我总会挤出时间去看望他的,我和导师之间的关系,真的可以概括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也说,我老记着他。在我身边,也有不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其中一部分人会错误地认为,在实验室工作是为导师“打工”,觉得自己出劳力和脑力吃亏了,心里很不爽。我对他们说,老师交给任务,给你压上担子,让你多做科研,不是剥削你,而是在培养你,给你更多动脑动手的机会,千万别把“好心当成驴肝肺”了。

       多少年来,我一直邀请我导师来我这边走走看看,但最终没有成行,这是一件让觉得非常遗憾的事。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最后进入华科,一路努力学习,满足求知欲望,追赶科技步伐,一路曾有风雨,但更多的是阳光灿烂,应该说在求学之路,我的人生还算圆满。在四十岁后,我曾提醒自己,人过四十不再上学,要埋头苦干地工作。如果到了五十,那要放正心态,不为名不为利。如果到了六十,那要当个“三无公民”,无政府,不伸手向政府索要什么;无组织,不张嘴向组织索取什么;无纪律,不强迫自己再去做什么。目前,正歌唱着“三无公民”这首人人必定会轮唱的进行曲。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求学之路——进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