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影像故事:同行者与挑战志

引子

大四下的最后几日,没有课,没有活动,没有考试,没有开会。只有阴阴吹着微风的夏日,和一分一秒,无声无息转动着的时间。(就在刚刚,眼皮下左上角的时间又走了一分钟)

四年,1460天,又是那句,一眨眼就过去了。

昨天,是攥着录取通知书,有些不知所措,满怀憧憬的准大学生。

大四,也可以身为老油条窝在寝室,短暂挥霍着不被支配的咸鱼生活。

而今,瞅着参差叠放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还有一旁的大包小包...

才发觉,大学生活,已然结束。

2017.9 第一次去东站
2021.5 毕业留影

2017-2021。

光看照片,

发际线变高了,p图技术变好了,笑的更灿烂了。

多了副黑框,披着的头发系成了辫子,胸前还是蝴蝶结,依旧喜欢水手服。

手上的尤克里里变成了花束,身旁的老妈开启并习惯女儿不在身边的生活。


不看照片,

有一些老套的数字。

转了1次专业,修了70余门课,进过3个学生部门,参加过数次比赛和活动,

住过3个寝室,搬过2次家,进过2个班级,交了几位好友,存着几叠成都-南充的动车票...


如果有一本大学四年册,就把上面两张照片一张作为封面,另张为封底吧。

中间的故事一页接着一页,贴着一张张定格照片,如同一枚枚钻石,镶嵌进回忆的匣子。

这匣子里装着“同行者”和“挑战志”,快要装满,正被打开...

保存的证和比赛号牌们

同行者:好友、室友、部门

和楠仔

和她出门走不动路,因为总是在拍拍拍!

印象中的她还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黑长直,坐在第一排,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听课记着笔记。

以至今天,刚把黄毛剪掉,乖乖短发,搞怪活泼,一副难得温柔的洒脱模样。

2018.3/2021.5 锦轩电影院

最初同专业同班级,阴差阳错又进了同一个校学生组织——校报。

她在新媒体部,我在记者部。

第一次校报萌新见面会让我们结伴去了老区,路途的公交上,我们挨着坐,她靠窗。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阳光毒辣,任由它时不时洒进车内,溜到我们两人的脸上。那天好热,回来后一人一杯蜜雪,一个面包,然后各自回到惨兮兮的二公寓寝室(上下床)。

这是我们第一次结伴,当时,就觉得她人挺好,没别的。


第二次结伴在一次体育课,同溜出来偷懒的我们,在篮球场上碰见了。那次我知道她是东野圭吾迷,讲话好有趣,很直爽,意犹未尽。

我捧起怀里的篮球,随意朝篮筐扔去,投没投中记不清了。

只记得球砰砰地从地上弹起落下间,有笑声在扬起的尘土间穿梭。

2020.8 成都相会

之后就是第三次,第四次,,和数不清的结伴了。

大一下到大四下,三年半之间有了好多好多回忆。

转专业之前,同为最后一排的忠实爱好者,各种吐槽,高数课讨论到起飞;中午提前去教室午睡等着第一节英语课;周末开启一月一次的大餐;转了专业,她不喜欢走二期(我的新居所),不过我不介意跑一期。想起就吃次饭,出去探店拍照。

之前最爱漫遇小食,南悦吃早茶自助,京泽料理(还有好多家日料数不清!),时间的荒野备考地貌学,毕棚沟顶峰偶遇,图书馆微机室冲教资,锦轩影城的栏杆,干锅,欢乐谷,冰店,宜家,港式餐厅,分米鸡,部队锅,越南料理,意风小镇,横町甜点,喜时拍照,星巴克圣诞节,海底捞,必胜客,麦当劳冰激凌,医学街板栗饼,南高黄焖鸡...

看过好多场电影,你好之华,天气之子,若能与你共乘海浪之上,冰雪奇缘2,心灵奇旅,沉睡魔咒2,情书...

还有在学校的最后一晚(6.20)医学街的芝士炸鸡和串串。

盘点了这么多,才发现和她,得吃出多少肥肉,花掉了多少钱。

所幸钟爱拍照的我们,记录了好多照片和视频,以后想忘也难!

6.20晚在公交车上,一声拜拜,不像分别,更像我们明天又见!

5.22在学校的最后一次乱拍乱耍

我佩服她的勇气,魄力,洒脱和冲劲。坐等楠仔到楠总的那一天。

庆幸大学里,本着对日系的疯狂与钟情,能遇到一个她,共鸣和同享。

提前预定,未来的某天,在樱花下,电车里,海边的大笑和快门声。

和阿钢

对于钢铁女孩,没有什么是刚不过去的!

钢,铁,有个共同点,就是硬气和干脆,和女子柔情不沾边。

“阿钢,这个名字太刚了,不像女孩的名字,一点不可爱。”我时不时这么想着。

QQ上她也对称地叫我“铁哥”,中二的要命,现实生活中还是大多老老实实喊铭涵和清欢。

2018.11 第一张合照

作为外院实验班唯二两名从其他学院转入的学生,我们稍显特殊。紧张的学习生活和落下的大一整年的专业课,使我们不得不互为救命稻草,一直刚,刚到大四下,终熬成外院的老油条,不易之处尽明了于二人心底。

实验班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开学典礼的朝阳广场。她穿着皮衣,拎着黑色有棱角的大包,记忆中还踩着高跟鞋,一看就是本人hold不住的型,不是很敢上前搭话,和她的缘分貌似还没开始就在内心悄悄打消了。

班会上自我介绍她字正腔圆,侃侃而谈;上课回答问题,操着一口流利舒适度极高的美音;她好像比较喜欢独来独往。

我呆在一旁,琢磨着这零零碎碎的印象,心里一边萌生着仰慕,一边认定她,是个厉害角色。

后面因为转专业涉及到补学分,出来了好多麻烦事,我们便开始携手同行共闯关了。

给阿钢照的照片日渐美腻

随着深入的了解,我发现其实自己和她不像。

她喜欢欧美,而我偏向于日系;她穿衣风格会飒会淑女会气质,而我大多都是可爱;她做事效率高,而我时常躲不过拖延和侥幸;她参与课堂积极,而我大多尝试逃过这一劫;她不喜一切高热量,而我却幻想天天欺骗餐...

不过,英专的两年,磨合之间又觉得我们是最佳拍档。

我们有共同的笑点,radical,reckless,free能完美诠释和她的日常。去文科楼都喜欢走楼梯,菜鸟驿站前是“老地方”,我喜欢给她带小零食,她喜欢给我分享帅哥靓女。时常在路边哼起Getaway car和Sparks fly。我们熟知的杜大姐凉面没卖了,我很爱她推荐步步高超市的“韩国馒头”(其实就是烤馍)。为了补学分,改专业,也跑了无数次办公大楼,有时空空而归,有时忧心忡忡,有时又能找到新办法。我们“折磨”了教秘钱老师不少,我们也完美合作了最后的几场考试战。

2021.3师大的最后一次油菜花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她就是语言小天才,会各地方言,能精准地抓住所有老师的特点,每次都能被她“表演”逗笑——

刚哥(英国文学老师)的“硕大的牡丹花”,贵哥(诗歌鉴赏)的“ladies and gentlemen”(音调上扬),Tom(影视鉴赏)“Say...”“My Gosh!”,辜老师(翻译)的“Use your brain!”,哈哈其实还有好多。

她永远都在减肥,奶香味咖啡,黑巧,奇亚籽,豆腐,食堂饺子是唯一可以搭配减肥的美丽食物,对,她可以一直吃。

我喜欢搞一些仪式感的玩意。比如她考研期间捎了几个韩国馒头,考完当天在老区门口接她。不顺利的时候,每次都能成功开导到她,好开心。电话或者当面跟她说了一大堆,之后也感觉自己看开好多...

另外,还记得去年过生,她给我捎了一大袋水果(从学校超市现买的你敢信),我一面吐槽她的大条,一面又好感动,能被人惦记着真的好幸运。

2021.1 冻僵也要放烟花

In all,唯想对她说:

两年,感谢陪伴。

相遇在师大外院17级11班是缘分,是最好的安排。

目标再明确点,对未来再坚定些,对自己再有自信些,You are excellent.

Next time we meet is when the sparks fly and we smile.


和综英7组

被肯定是因为努力的时光不负。

综英课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

“很多年以后你们都忘不了当年的综英课。”

当年或许有些不以为然。

然而毕业后,闲情复盘的我,很确信地点头了。


依稀记得,综英课的小组是抽签随机分配的。

你没得选,相遇即是缘。这份缘,是好是坏,惊喜or惊吓,均不在掌控范围之内。

最初分到一组,感觉我们仨都属于比较安静的类型,能否hold住接踵而至的project,“前途未卜”之感暗自在心里打着鼓。

“怕不能就此默默无闻。”我这么想着,冲上前建了Q群。

正码字的我,真想送当时的自己一句话——“要学会与未知共舞。”

所幸,当时的我们做到了。

大二综英课的学习档案

有三次project,印象深刻。

第一次做手工小剧场(上图右),感觉是被周五的deadline(截止时间)逼上了梁山。

大清早约在食堂二楼的沙发座,我们带上剪刀,胶带,硬纸板,彩铅,马克笔,手帐贴纸(随便带的竟然也派上了用场)等等,准备开启一场未知的,做出来不知什么g样子的“幼儿园级别”手工。

因为当时彼此不是很了解,感觉大家都小心翼翼的,合作之间,再慢慢混熟。

正式上台的当天,为了方便全班看清,老师把表演(社死)现场从讲台移到了教室中央。每一组上台的时候,安排同学拍照,录像。

面临这种架势,仅仅勉强把手工折腾完的我们只好硬着头皮上。最终结果就是凑合过关,感觉辛勤的劳动都化作炮灰。


第二次也没逃过做手工(无奈)。秉承第一次积累的经验,这次我们好好干了。

还是几个硬纸板,几张牛皮纸,彩色卡纸,马克笔,完成了一个立体流程图(上图左),叠放后展开,除了“牛b”,无发可说哈哈!

当时真的下了决心要做好似的,上课前找了间教休室一遍遍练习,最后课上就顺顺利利地讲完啦,貌似还没有卡壳!

现在想想,无论当时是因为逼迫还是自愿,感觉都好不容易,现在要被安排做一个手工的话,恐怕都没信心做出这样的作品来了。


第三次是演讲。平时喜欢东想西想的脑子总算派上了用场。

(下图)头戴式耳机,桶装方便面,iPad mini伪装的Kindle,书卷状booklist都成为了演讲时的道具。虽显花里胡哨,但别具一格。

经过前两次的洗礼,第三次我们轻车熟路,默契度也渐渐提升。找了教室排练,计时,什么时候操作ppt,什么时候拿出下一个道具。

奇迹般的是,上场前依旧担心卡壳的我们,很顺利地完成了演讲,最终分数排第二。

怎么说,当时开心极了。在班上大部分的正装中间,背带裤组合成功出道!哈哈!

2019.5 背带裤组合

因为综英课小组的缘分,感觉和她俩都挺合得来。

和小龚,吃吃喝喝是日常。一起闲游一二期,钻过小吃街,去王府井坐反公交,为片皮鸭和85度面包疯狂心动。给她安利了批发超市,她说她想住那(笑哭)。在校园里乱逛,惊喜发掘了校内“别墅区”(幽静的教师公寓)。在外面吃饭被某软件推广骗,只能说都是“好(4声)吃”惹的祸。还有在校最后一天(6.21)中午在食堂吃的美味冒菜+绿豆沙。

想问,说了两年的“我们成都见面”到底好久能实现!

和红颖,可惜后面大三开始忙了,联系不是很多。但我们寝室在同层的时光我还记得,做圣诞美甲,打包冒菜,秋天老区拍照,喜欢小象网店的衣服,体育课被我戏称不怕冷的“火体”...后面她考研上岸了,祝贺!也替她开心。


一句话给我们仨,

我们都要大胆一点,去追寻自己想要的未来呀。

2021.5 毕业666

和三组室友

同一屋檐下,来去又匆匆。轮回日月间,五味藏其中。

大学四年,转了一次专业,换了两次寝室。

一年513,一年225,两年334。

当多数大学生都拥有一同携手四年的6名室友,我能说自己有过15名室友。

513(大一)

磨合与包容是生活的糖。

2017年高考后的假期结束,大学报道。和爸妈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将要待四年的地方。

四处充斥着陌生的同龄面孔,双双眸子泛着明亮的光。他们手持厚厚一叠资料,驮着大大的书包,各自在自己的学院签到处排着长队。忙着手上的事,汗流满面奔波着。

我呢,在烈日烤炙里,踩在不熟悉的土地上,全力拖着疲惫的步子,任由行李箱轮和石板地摩擦,咕噜作响。

忐忑间,第一次,和513室友相见。

我来的算早,鼓起勇气上前搭话,寻找着共同话题,希望能留下好一点的初步印象。之后铺床,领物资,整理行李,走入寝流程。

夜幕随之将近,爸妈返程,室友到齐。

我的大学生活,开始了。


大学的地理专业是正儿八经的理科,炎日下的测绘,凌云山考察,实验室看晶体,课堂上览地貌,高数课烧脑。

一年的专业课学习告诉我,学地理需要吃苦耐劳,需要持之以恒,需要走出去看大山大河,我背着成堆的定义,穿梭于各间教室,充斥着早晚自习和早操的大一,过的枯燥而忙碌。

我要求自己要当一个好室长,却因为钻牛角尖和思虑过度,让寝室生活稍显晦涩和冷清。

好在抛开灰色部分,还有好多彩色的片段值得拼凑在一起。


翻出2018年高糊合照(513)

曾带室友“斥巨资”装扮过一次寝室(最晚贴壁纸弄到凌晨2点),给磕碜的上下铺换上精致的外衣。记得当时无论是查寝还是检查卫生的同学光临本寝,都会感叹一句:“你们寝室好好看呀!”没错,我们也舍不得给下一届的同学住(小声说)

也费时费力参加过一次的德艺寝室比拼,从录歌到录视频对嘴型,从取景积累素材到最终剪辑,上台展示时宣称:“513都是我身后的女人!”

执念之下,大二成功转到了外院。和513的最后一晚,以“欢送室长”为名义,我们买了零食,围成圈,玩真心话大冒险到凌晨。

后面的联系逐渐变少了。有次在二期大门碰到两位513室友在做兼职,打着招呼,三言两语间不禁哈哈大笑。

熟悉的感觉,让我梦回当初,那时的场景正如烟花般,在头顶上绽放开来...

225(大二)

差了两岁,共乐依然。

脱离了上下铺的苦海,读到大学第二年,终于尝到了“上床下桌”的美好滋味。

有了个人书桌的我,如鱼得水,为开启英专生活加了一把火。

谁知新的挑战也随之到来——我的室友都是刚进入大四的师姐们。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之下,同一学院成为了唯一的安慰。

遇到她们,我很幸运。师姐们都很好,学习之余,我们时不时出去逛超市,聊综艺,吃好吃的。

大二的日常就是忙碌的学习和部门的工作,大四的师姐则在纷纷准备考研。

那年迷上了拍照,还和两个师姐单独约出去拍过,哈哈。

如今回看当时用Lr瞎搞出来的作品,觉得好青涩。不过并不影响镜头后的“太绝了吧”,从大二吼到了大四。

师姐们毕业那天,全无准备工作的我,兴冲冲地要给她们拍照。

于是随意抓了两本书,到了教室,楼道间,教学楼门口,在嘻嘻哈哈和咔嚓声中,完成了当天的拍摄。

2019.6 师姐们毕业

看着她们,时常幻想两年后,将要踏出大学校门的自己会是什么样。

就这么一边思虑,一边习惯着外院的生活,一边一头扎进部门和比赛,一边捉襟见肘地收着大二的尾巴...

直到6月中旬,师姐们纷纷离寝。宿管阿姨催促我收拾东西。

“请问搬到哪一间?”我问到。

“334。”


334(大三~大四)

温暖有爱,互帮互助。住进模范寝,实属福气。

今早蒙蒙亮,两位室友提着行李离开了寝室。一觉醒来,除了我就还剩一位。

临近毕业,工作的,回家的,考试的,我们纷纷忙着自己的事情。

宿舍东西越来越少,离挤着晾衣服的日子越来越远了。(2021.5)


和另一位与我同样情况的小佳哥,大二尾声从和师姐的混寝一同搬入了334。

一进寝,上方的空调送来徐徐凉风,陌生的室友你一句我一句地给我们打着招呼,很热情也很友好。

我又一次强装镇定起来,搭着话。并开始问大家早晚作息时间等等。她们说随意吧,然后纷纷笑起来。

在舒适的温度里,脑海中好像在战斗。

我一边捣鼓着自己的行李,一边思虑着今后的生活,能适应新环境吗,是否能与新室友好好相处。

当晚她们点了冰粉外卖,我也跟着点了一份。随着第一口清凉滑入喉中,在334的日子也跟着走上正轨。(2019.6)

2020.11 操场上叠叠乐

大学时光中,和334相处的时间不长,但也算最长。

能住进这个寝室,一直心存感激。

她们改变着我,让只会闷头学习的我,也开始关注周遭,闲时望一望头顶的蓝天。

还记得有一次饮水机漏水,全寝出动,阵仗不小。一个拿胶带,一个带剪刀,一个准备找维修,一个在一旁扶着机器...

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劲儿能不约而同地往一处使,深受触动后记忆犹新。

我暗暗告诉自己:来到此,是你的福气。

第一次打印照片送给室友(这是自己的那部分)

两位商英,两位日语,两位英师,六人凑齐了妥妥的混寝。

魏老板,会侃会唠,胆大心细,幸福担当,带你“飙车”,字好看,JK,Lolita通吃,超瘦超会穿;

梅梅,小小的,感性的,爱吃,爱干净,丸子头是标志,棉衣和白色单品的忠实爱好者,时常搞怪的古灵精;

小蓉,善良可人儿,贤惠会缝补,日系邻家,车龄未知,睡神本神,超好的小姐姐(哭泣);

小佳哥,喜oversize的萌酷少女,最会搞睫毛,减肥领跑者,小到美甲大到煮火锅,锅碗瓢盆柴米油盐,百宝箱实锤的宝藏本宝;

青青,日系轻熟淑女风稳稳拿捏,小敏感,资深话痨,又高又瘦身材担当,横扫日剧日影圈的小御姐一枚;


我们最爱点渔家鱼粉,宽窄巷子火锅冒菜,土豆焖饭,疆小年。

钻一中小吃街,买炸串,冰粉,狼牙土豆,曹氏,舌尖鸭脖,炒饭和凉面。

聚餐干锅,花椒鸡,烤肉,自助餐,韩料,火锅,螺狮粉,一起唱K,化妆,拍照...

总之一起吃吃喝喝睡睡,就是最普通又最幸福的334日常呀。毕业后再求一波,也就千金难买啦。


作为旁观者和参与者,总结出以上,大致概括了我们寝。和她们相处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

时常聊天,仿佛走进了六个人的故事,又跳脱开来,走在自己独自前行的路上。

我们基本没闹过矛盾,扶持着,谦让着,包容着,欢笑着,一直到了大四。

2021.5 毕业合照


愿致以334几句歌词,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幸运的是我曾陪她们开放。

如今这里荒草丛生没有了鲜花,好在曾经拥有你们的春秋与冬夏。

334 珍重 再会

和部门

身为无事一身轻的老油条,现在来谈忙成狗的部门生活,稍微有些不适应。

而身为初进大学校园的小鲜肉,作为一张白纸,便总想画点什么上去。

尽管大一的学业任务凑满了整个课表,却不影响加部门,社团,协会的宣传铺天盖地地涌来。


爱画爱写,我选择了国土院宣传部和学校的学生通讯社(校报)。

而后被挖到招就,补一个写新闻稿教拍照的宣传部部长的位置。


原以为可以如计划所言之美好,学习之外搞部门工作。

试试才明了,部门和学业非互斥互补关系,而是呈不规律的交叉和重叠。

“过了五月就好了。过了今年就好了。过了半期就好了。”

忙得稀里糊涂后这样的自我安慰,汇聚了日常,成为眼前最近又最遥远的终点。

认识到许多人,尝试更多事,体味风雨后的阳光最温暖,感激铆劲儿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的时刻。


宣传部(大一上)

伏在地上,赶橡皮屑,甩颜料,涂展板的日子也就和我大宣传帝国了!

不好意思地说,加入宣传部,始于师姐们的颜,终于小伙伴的才华。

师姐们一个是艺术家,一个是不高冷的美女,一个刀子嘴豆腐心,还有一位道具组的牛逼师兄。

部门小伙伴来自同学院不同班,有的动若脱兔,有些便静如处子,有的正经一点,有的沙雕本雕。

在我看来,这些不同都像齿轮,虽有参差但刚好互补。出了问题共同承担,任务下发分工合作,这样一来,齿轮便能溜溜转了。

宣传部工作室的墙绘

在宣传部可以有用不完的铅笔,橡皮,颜料和刷子。是梦想的启程点,也是摧残地。

当爱好成为任务,当挥洒颜料成为自由的前提,没有一起埋头苦干的小伙伴,这些作品必然是难以完成的。

纯手绘展板作品

几米高的展板,从大白纸到五彩斑斓,从最初的难以置信到伏在地上赶橡皮屑,甩颜料,涂展板的日子成为日常...

完成后的爆棚成就感告诉我:我们的作品必然最d!


和宣传部小伙伴去重庆玩的那次周末,绝对算大学旅行之一啦。

托大家的福,我也尝试了一盘出去耍住大公寓。十多个人挤在同一屋檐下的两晚,现在也还历历在目。

去程一路的扑克较量,一张床横着睡四人,12点点烧烤,耍真心话到4点,空调吹的流了一晚上鼻涕,大白天起来抹了口红和防晒即可出门,走川美去错校区,鹅岭二厂尝到文艺留影的美好,首尝宜家午餐,走的那天早晨补了碗小面...

旅程结束,彼此更为熟知,留下的回忆最为沉甸甸呀。

和乖乖们在磁器口

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旗袍是在宣传部办的dv大赛实现的。通常走可爱风的我竟然在开场舞拿着羽毛扇唱了夜上海。

我们也在教材中心排练过无数次的海草舞,记动作是我们永远的痛哈哈!

如果当时能再瘦点,想必也不是黑历史吧,现在回想起来,也想找个地洞钻进去。

宣传帝国办的dv大赛


在宣传帝国待的半年,代表着我的初心,也成就了好多首次。

果然,用画笔涂鸦的时光最为绚烂呀。


和校报

托校报的福,过了一把“当写稿人”的瘾。

最初进校报(学生通讯社)是因为院上宣传部传来的消息,说校报缺人。

因为爱写,我进了记者部。

现在都能记得带我的蕊师姐,每周帮我修改新闻稿。作为入校不久的小鲜肉,有几次稿件晚交,惭愧了好久。

例会上反复强调的“说到”和“说道”的区别,怕是难以忘怀了。

每周代理部长(大二师姐轮流担任)上台侃侃而谈,教我们写作技巧和总结问题时,那份姿态都是我所仰望,所憧憬和思索的。

写稿培训的例文

大二了,我们这一届终于成为了活动稿件的执笔,也开始带师弟师妹,开始独当一面地进出活动,在现场来回奔波。

而后和菊菊,锐哥成为写稿主力军三人组,感谢运气,也感谢信任。

某一刻抱怨着活动的繁琐,运动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辩论赛,双选会,迎新,班级风采大赛等等...

某一刻又沉浸于和小伙伴不断挖掘出更精致的一组对偶,或者更恰当的一个比喻。

当某个瞬间,那个答案,就顺着大脑神经传来,再脱口而出,迸发出的火花,正点亮我们不约而同绽放的笑颜。


和小伙伴完成的稿件之一

托校报的福,过了一把“当写稿人”的瘾。

看着自己的名字也能出现在作者一行,有种看别人的感觉——

这些人是何方神圣?好厉害,能读到他们的作品的感觉好棒。

和小伙伴们一起钻活动,采嘉宾,研词句后,反应过来,最终的成品上确实标上了自己的署名。

跳出跳进的瞬间,有种灵魂抽离之感,游离于局中局外之感,实觉奇妙。

校报大合照

待在校报的时候,感觉时间过的好慢,一个活动接着一个,一篇文章接着一篇。

拍照,写稿,始终是这群人。

例会上,从台下到了台上。活动中,跟在师姐身后的身影移到受访者跟前,有条不紊,悉心记录。

我们好像就这样一点点成长起来,一点点学会担当和手握信念。


握着大学尾巴的我,感觉在校报期间,就是一段“短小精悍”的时光。

身后有几篇登在官网的新闻,几则印刷在校报的投稿和一群共同努力过的伙伴。

如果说进入校报就是播种下种子,那么它们,便是果实。

沉甸甸,又甜甜的。


和招就宣传部(大二下)

第一次正经讲写稿拍照的样子,我现在还记得。

如果说最初是从校报被挖到招就处,还是有点小骄傲。

骄傲自己能被看上,有一天也能当部长,但又抱着些遗憾和愧疚。

送给招就处宣传部的画

2019上半年,在招就短暂地呆了4个月。

第一次与政行院的小伙伴接触,组织协调能力都好棒,能说会道,性格也好好。

作为一名新人初来乍到,虽然开始有点拘束,后面渐渐和大家熟络,发现招就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大家庭。

同一活动大家一起出力,分工合作,有种“你只管放手做,有大家撑腰”的自信感。


在宣传部做部长,“逃避可耻又没用”。

再不能侥幸做一颗小透明,于是从幕后到了台前。

说不上擅长拍照写稿,但硬着头皮准备了每周例会的内容。

第一次正经讲拍照写稿的样子,我现在还记得。

选了个花哨的火烈鸟ppt模板,填了一下午内容,把在校报学到的知识和所有“老本”都翻出,组织语言,排练了好几遍,一直到上台的那天...

师兄选了一间宣讲室。我站上一个小小的讲台,看着ppt,又扫着台下师妹们的目光,故作“侃侃而谈”起来。

台下的她们眼神有点游离,身体也渐渐松懈下来。本来就零星的观众席显得本人的表演有点孤单。

可能是觉得我的内容稍显无聊,也有可能例会开在中午难掩饿意,台下的师妹有些坐不住。

后面顺顺利利地结束了(可能各位没听进去也就没有答疑环节),日常工作和每周的小任务就此开始。


我自以为自己不是一个魔鬼部长。但是多少给了她们负担,难熬的招就生活还是辛苦大家了。

布置过每周写一篇稿子(文学或新闻),做读书分享,互评照片和稿件...

不管各位认没认真完成,小陈部长都希望她们多多少少都有进步呀。


在招就整理毕业生档案袋

唯一一次“暑假留校”也献给了招就!

我们整理毕业生档案(没想到就是我们才填了的东西),打印并寄出录取通知书,值班,一起吹嘉陵江风,夜拍,和师兄师姐聚火锅,分享食堂后厨的美味,储存满柜的零食福利,共守九点十点的招就。

能为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打包未来四年的梦想,些许辛苦之外,还是很荣幸。

在“努力,劳顿,分工,卖力”前面加上“一起”,日子就变得好甜!

装录取通知书的流水线

遇见招就,不在计划中,但为这四年画上了绚烂的一笔。

短暂但忙碌的日子里,相处之间感觉我们像旧友。

是好久不见后,重逢之时,依然能笑起来的那种。


挑战志:三好标兵、行知客挑战赛、希望之星

“只要你想”,就没有什么办不到。

四年果实

从没预料到可以参加那么多场考试,比赛,活动。

“只要你想”,就没有什么办不到。

考试,被成堆的要背的资料折磨;上台,深呼吸成为日常工作。

付出了时间,困难蒙头的时刻,告诉自己:船到桥头自然直,再怎样都给我撑到终点。

在多次无关乎结果的较量中,摸爬滚打。成就好多第一次。

一次三好标兵,一次行知客挑战赛,一次希望之星。

以下,进行回忆开箱。

三好标兵

第一次穿礼服。第一次在台上合唱偶像的歌。第一次化舞台妆。

灰色的长裙 蓬松的头发

所谓三好标兵,大致可以解读为“会才艺的三好学生”。

比赛要自我介绍,才艺展示,集体展示,各种环节分别打分再决出胜负。

没有想要得个什么奖,就抱着试试的心态冲了。

开场部分每位选手被要求做“加油视频”。于是我厚着脸皮请了室友和高中的铁哥们,对着镜头吼出一声莫的感情的“欢哥加油”,在此再次感谢帮我录了视频的宝贝!

才艺展示,本来想把技术很歪的尤克里里抱上舞台,最后变成了和美女雨欣合作演唱JJ的金曲串烧。还记得,我们唱《当你》的时候,还下台给小朋友发了棒棒糖。

(小花絮:我和雨欣都很喜欢JJ,每首金曲都能跟唱,暴风哭泣)

集体展示,我们表演了一个类似朗诵的舞台剧。时间很赶,就稍显仓促。但是同时,认识了其他选手,身为榜样的师姐和同级的优秀伙伴。

借机接触到日语专业的王师姐,性格超好。后面帮助了我好多,她还顺我不少日语考级资料,再次珍重感谢!

和最美助演——雨欣

最后结果嘛,作为大二鲜肉一枚,并未挺进校上的决赛。

但是开开心心穿了花钱租的礼服,体验了一次舞台妆发,给在座全体安利JJ金曲...

这波,值了。


行知客挑战赛

第一次演小品。第一次分享台湾行。第一次挺进决赛。

行知客,鼓励我们不做走马观花的游客,而追求行在途中,思在当下。

通过视频、ppt分享旅游的经历见闻,现场答疑,再表演集体节目,最终评分。

用一个词形容整场比赛的感受——迷糊。

迷糊地报了名,迷糊地挺过初审;

复赛有个世界地图拼图,告诉我大一整年的地理白学了;

想着没希望了,没想到迷糊地通过,到了决赛;

迷糊地被要求排练小品,开始疯狂挤时间排练,准备自己的ppt还有日常学习;

最后终于上了台,拉下严肃脸,饰演了被黑心导游骗的游客,博得观众笑声那刻别提多开心了。

决赛的小品组合

比赛结果平平无奇,感觉就是去打了酱油。

但更多的是,接触到了文学院的同学,喜欢拍照,去过大学生义工旅行,还有友校(川北医、西南石油)的同学,热爱骑行,有好多“惨痛但是热血”的经历。印象深刻的是,当他说着下一个目标是尼泊尔的时候,自信的笑容绽放着异彩。

羡慕、佩服、惊喜、激动、憧憬...好多情绪都在一场比赛中迸发。

一场旅行即是如此,五味杂陈,劳顿充实。

而在这场比赛,前后走进了好多次旅行。

顿感内心,又有几扇窗,被打开了。


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

第一次英语即兴演讲。

英语口语,大四了,感觉还没彻底摸清门路。

曾和朋友聊过,凡是牵涉到“说话”的比赛,都雨我无瓜。

然而,希望之星,让我想到小时候在中央9台看的少儿英语演讲,颇有印象。

经历过数次比赛洗礼的我,又决定硬着头皮去试试。


硬着头皮上的我

赛前,很不容易,从定题,写稿,背稿到熟练,恨不得一下台就把稿子扔掉,有点类似高考完解放“撕书”的冲动。

赛中,围绕“怎么做一个有趣的自我介绍”,掰扯了5分钟。自以为有趣的演讲,台下的外教(包括其他老师)听了一脸平静,我真的怀疑他是否有听懂。

就这样,边演讲,边汗颜,边担心,边输出着刻在脑海的稿子...

即兴演讲抽题还算温柔,是校园题,勉强在射程范围之内。时间不济,逼迫自己迅速地挤出一个论点,两个理由,于是磕磕巴巴之间,我讲完了。(贫乏的知识储备库让人深觉黔驴技穷)

走出教室那一瞬间,想的不是扔稿子,也不是暴躁撕书。

趁着晴朗天气,看一看蓝天。

彼时的我,仿佛察觉到风雨后的彩虹,体味着苦口后的回甘,睥睨了翻山越岭后的风景——

当每一次的挑战结束,油然而生的成就感,究竟会带来多大的满足?


除了以上三次比赛,还有不少,在此,便不一 一赘述。

我恨自己报名那么多,有的没的,杂七杂八。

我又感谢,那个在过程中铆劲地奔波,周转,准备,挑战,然后迎难而上的自己。


回忆匣子里的“同行人”与“挑战志”,便翻到这里。

初衷寥寥几笔,现在却已过万字。

回看了几次,读到一些片段,还是不禁感动。

时光就此记录,索性好好珍藏。

期待改日再读,萌生出新的感悟,顺便触发回忆,想想就很美好。

文末,呈上几个“最后一次”吧。(均为2021.6.21摄)

收下学校和外院的毕业礼物
在二期食堂的最后一顿
归还334的钥匙
最后一次和文科楼镜子合影
最后一次从文科6楼俯瞰校门

四年,无非学习,考试,活动,部门...

每一份欢欣、遗憾、悲伤、惊喜、紧张、后悔、泪水、笑容,都值得被记录。

因为正是这些,勾勒着青春,刻画你努力的模样。


后记

最后一个月的时间,留给了写作、约拍、备考和毕业手续办理。

本文从五月底到六月底,来来回回,起笔又停笔。

中间文风难免参差不齐,因为每一次打开电脑,继续码字的同时,多少都抱有不同的心绪。

奇怪的仪式感督促着我,要在毕业离校后快快结稿。(此刻必须感谢小龚的热心催稿)

承认本文也逃不了虎头蛇尾,让我想起了台湾游记,老毛病了。

总之,记录下来,既是幸事。写下来,就当自己能永久珍藏了哈哈!


最后,

希望大学里,我的好朋友,室友,同学,共事过的部门小伙伴,活动中结缘的同仁们,

各自努力,一同灿烂,许一个无悔的未来!


2021.6.23 1:00

写于四川成都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学影像故事:同行者与挑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