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苗芳(清华大学硕士、曾任西门子、ABB等外企部门经理)授权Coach8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Coach8教练平台有最新ICF官方资讯,更有来自企业教练、人生教练的应用分享,关注我的号获得信息推送。
在coach8(教练吧)里浸泡了好几年了,一丁一点地向着一个真正意义的教练方向摸索和修炼。
回头看初学教练的自己,该“用力”的地方没有用力,不该用力的地方,偏偏很用力。
最“用力”地就是用自己认为“对的”、“好的”、“正确的”、“应该的”、“必然的”去引导客户沿着我自己的思路去探索,很努力地想把客户从困惑和纠结中拉出来。这是最典型的教练用了不该用的力。
教练不是客户,让客户做自己是教练的铁律。教练任何的用力,只要妨碍了客户做他自己, 就是教练的偏失。
我自己曾经总结:
教练要“用力”地倾听,“不用力”地感受;
“用力”的反馈和发问,“不用力”地核实与确认;
......
“用力”和“不用力”,或者说作为和不作为,是教练不容易拿捏的地方。那作为教练,怎么拿捏这个“用力”和“不用力”呢?
基于我的体会和理解,教练的“用力”,主要聚焦在两方面。
教练的“用力”处之一:听出“痛点”
在有关客户的信念价值观、需求和感受方面,教练要“用力”倾听。这个力, 指的是心力,是教练的倾听能力。
听出来客户的痛点,这个痛点可能是一个限制性信念,一个混淆了或者替换了的概念,不自恰的价值观,也可能是一个早年经历形成的自我防御机制,一个习惯的思维行为模式,等等。
能听得出来这个痛点,需要功力。
教练的“用力”处之二:针对痛点的发问或反馈
教练听到了客户的“痛点”,不评判,不代入,不规劝,不建议,从一个观察者角度,精准给出有力的反馈或者提问。这是教练用力的地方,是教练大有作为的地方。
教练的价值在于引发客户觉察,促进客户成长。
学习教练,学了很多知识,接触到很多工具和模型,为的无非就是能用上。至于什么时候用什么,怎么用,就要靠反复多次和持续的练习了。
国际认证组织ICF对专业教练(PCC)的认证要求,是需要积累500小时的教练时数,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名医和庸医的区别在于诊断和处方这两个环节,区分一个教练的水平段位,在于倾听出痛点和针对痛点的反馈发问这两个关键环节。
教练的用力,也是在听到痛点和反馈发问两个环节。
记得有一次在北医三院验血,遇上一个实习护士,在我的手臂上扎了2次都没有扎进血管,小姑娘紧张得都要哭了,第三针才成功。
我初学教练,也很类似这个实习护士,她找不到血管,我听不到客户的感受和需求,听不到那个痛点。
随着教练实践的深入,终于可以听到了,但在这个阶段又受限于各种教练规则,怕自己对客户有评判,怕自己给了建议......怕这怕那,导致提问和反馈又不精准。
这个阶段,有点像老和尚背着女子过河故事里那个小和尚,学了戒律却没有融会贯通,被戒律的表面意思牢牢地制约。
把自己生活中的积累,连同教练修习中的积累都融在一起,稳稳地在观察者位置上,基于所听到的关乎客户这个“人”,教练把自己心中升起的那个最大的好奇,勇敢且准确地,给出发问或反馈,这是教练的发力。
能做到这样,我就从过河故事里的小和尚,变成了老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