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况会导致内存泄漏
以下四种情况会造成内存的泄漏:
- 意外的全局变量: 由于使用未声明的变量,而意外的创建了一个全局变量,而使这个变量一直留在内存中无法被回收。
- 被遗忘的计时器或回调函数: 设置了 setInterval 定时器,而忘记取消它,如果循环函数有对外部变量的引用的话,那么这个变量会被一直留在内存中,而无法被回收。
- 脱离 DOM 的引用: 获取一个 DOM 元素的引用,而后面这个元素被删除,由于一直保留了对这个元素的引用,所以它也无法被回收。
- 闭包: 不合理的使用闭包,从而导致某些变量一直被留在内存当中。
常见的CSS布局单位
常用的布局单位包括像素(px
),百分比(%
),em
,rem
,vw/vh
。
(1)像素(px
)是页面布局的基础,一个像素表示终端(电脑、手机、平板等)屏幕所能显示的最小的区域,像素分为两种类型:CSS像素和物理像素:
- CSS像素:为web开发者提供,在CSS中使用的一个抽象单位;
- 物理像素:只与设备的硬件密度有关,任何设备的物理像素都是固定的。
(2)百分比(%
),当浏览器的宽度或者高度发生变化时,通过百分比单位可以使得浏览器中的组件的宽和高随着浏览器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实现响应式的效果。一般认为子元素的百分比相对于直接父元素。
(3)em和rem相对于px更具灵活性,它们都是相对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区别:em相对于父元素,rem相对于根元素。
- em: 文本相对长度单位。相对于当前对象内文本的字体尺寸。如果当前行内文本的字体尺寸未被人为设置,则相对于浏览器的默认字体尺寸(默认16px)。(相对父元素的字体大小倍数)。
- rem: rem是CSS3新增的一个相对单位,相对于根元素(html元素)的font-size的倍数。作用:利用rem可以实现简单的响应式布局,可以利用html元素中字体的大小与屏幕间的比值来设置font-size的值,以此实现当屏幕分辨率变化时让元素也随之变化。
(4)vw/vh是与视图窗口有关的单位,vw表示相对于视图窗口的宽度,vh表示相对于视图窗口高度,除了vw和vh外,还有vmin和vmax两个相关的单位。
- vw:相对于视窗的宽度,视窗宽度是100vw;
- vh:相对于视窗的高度,视窗高度是100vh;
- vmin:vw和vh中的较小值;
- vmax:vw和vh中的较大值;
vw/vh 和百分比很类似,两者的区别:
- 百分比(
%
):大部分相对于祖先元素,也有相对于自身的情况比如(border-radius、translate等) - vw/vm:相对于视窗的尺寸
position的属性有哪些,区别是什么
position有以下属性值:
属性值 | 概述 |
---|---|
absolute | 生成绝对定位的元素,相对于static定位以外的一个父元素进行定位。元素的位置通过left、top、right、bottom属性进行规定。 |
relative | 生成相对定位的元素,相对于其原来的位置进行定位。元素的位置通过left、top、right、bottom属性进行规定。 |
fixed | 生成绝对定位的元素,指定元素相对于屏幕视⼝(viewport)的位置来指定元素位置。元素的位置在屏幕滚动时不会改变,⽐如回到顶部的按钮⼀般都是⽤此定位⽅式。 |
static | 默认值,没有定位,元素出现在正常的文档流中,会忽略 top, bottom, left, right 或者 z-index 声明,块级元素从上往下纵向排布,⾏级元素从左向右排列。 |
inherit | 规定从父元素继承position属性的值 |
前面三者的定位方式如下:
- relative: 元素的定位永远是相对于元素自身位置的,和其他元素没关系,也不会影响其他元素。
- fixed: 元素的定位是相对于 window (或者 iframe)边界的,和其他元素没有关系。但是它具有破坏性,会导致其他元素位置的变化。
- absolute: 元素的定位相对于前两者要复杂许多。如果为 absolute 设置了 top、left,浏览器会根据什么去确定它的纵向和横向的偏移量呢?答案是浏览器会递归查找该元素的所有父元素,如果找到一个设置了
position:relative/absolute/fixed
的元素,就以该元素为基准定位,如果没找到,就以浏览器边界定位。如下两个图所示:
水平垂直居中的实现
- 利用绝对定位,先将元素的左上角通过top:50%和left:50%定位到页面的中心,然后再通过translate来调整元素的中心点到页面的中心。该方法需要考虑浏览器兼容问题。
.parent { position: relative;} .child { position: absolute; left: 50%; top: 50%; transform: translate(-50%,-50%);}
- 利用绝对定位,设置四个方向的值都为0,并将margin设置为auto,由于宽高固定,因此对应方向实现平分,可以实现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居中。该方法适用于盒子有宽高的情况:
.parent {
position: relative;
}
.child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bottom: 0;
left: 0;
right: 0;
margin: auto;
}
- 利用绝对定位,先将元素的左上角通过top:50%和left:50%定位到页面的中心,然后再通过margin负值来调整元素的中心点到页面的中心。该方法适用于盒子宽高已知的情况
.parent {
position: relative;
}
.child {
position: absolute;
top: 50%;
left: 50%;
margin-top: -50px; /* 自身 height 的一半 */
margin-left: -50px; /* 自身 width 的一半 */
}
- 使用flex布局,通过align-items:center和justify-content:center设置容器的垂直和水平方向上为居中对齐,然后它的子元素也可以实现垂直和水平的居中。该方法要考虑兼容的问题,该方法在移动端用的较多:
.parent {
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center;
align-items:center;
}
说一下 HTML5 drag API
- dragstart:事件主体是被拖放元素,在开始拖放被拖放元素时触发。
- darg:事件主体是被拖放元素,在正在拖放被拖放元素时触发。
- dragenter:事件主体是目标元素,在被拖放元素进入某元素时触发。
- dragover:事件主体是目标元素,在被拖放在某元素内移动时触发。
- dragleave:事件主体是目标元素,在被拖放元素移出目标元素是触发。
- drop:事件主体是目标元素,在目标元素完全接受被拖放元素时触发。
- dragend:事件主体是被拖放元素,在整个拖放操作结束时触发。
设置小于12px的字体
在谷歌下css设置字体大小为12px及以下时,显示都是一样大小,都是默认12px。
解决办法:
- 使用Webkit的内核的-webkit-text-size-adjust的私有CSS属性来解决,只要加了-webkit-text-size-adjust:none;字体大小就不受限制了。但是chrome更新到27版本之后就不可以用了。所以高版本chrome谷歌浏览器已经不再支持-webkit-text-size-adjust样式,所以要使用时候慎用。
- 使用css3的transform缩放属性-webkit-transform:scale(0.5); 注意-webkit-transform:scale(0.75);收缩的是整个元素的大小,这时候,如果是内联元素,必须要将内联元素转换成块元素,可以使用display:block/inline-block/...;
- 使用图片:如果是内容固定不变情况下,使用将小于12px文字内容切出做图片,这样不影响兼容也不影响美观。
参考 前端进阶面试题详细解答
link和@import的区别
两者都是外部引用CSS的方式,它们的区别如下:
- link是XHTML标签,除了加载CSS外,还可以定义RSS等其他事务;@import属于CSS范畴,只能加载CSS。
- link引用CSS时,在页面载入时同时加载;@import需要页面网页完全载入以后加载。
- link是XHTML标签,无兼容问题;@import是在CSS2.1提出的,低版本的浏览器不支持。
- link支持使用Javascript控制DOM去改变样式;而@import不支持。
对BFC的理解,如何创建BFC
先来看两个相关的概念:
- Box: Box 是 CSS 布局的对象和基本单位,⼀个⻚⾯是由很多个 Box 组成的,这个Box就是我们所说的盒模型。
- Formatting context:块级上下⽂格式化,它是⻚⾯中的⼀块渲染区域,并且有⼀套渲染规则,它决定了其⼦元素将如何定位,以及和其他元素的关系和相互作⽤。
块格式化上下文(Block Formatting Context,BFC)是Web页面的可视化CSS渲染的一部分,是布局过程中生成块级盒子的区域,也是浮动元素与其他元素的交互限定区域。
通俗来讲:BFC是一个独立的布局环境,可以理解为一个容器,在这个容器中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物品摆放,并且不会影响其它环境中的物品。如果一个元素符合触发BFC的条件,则BFC中的元素布局不受外部影响。
创建BFC的条件:
- 根元素:body;
- 元素设置浮动:float 除 none 以外的值;
- 元素设置绝对定位:position (absolute、fixed);
- display 值为:inline-block、table-cell、table-caption、flex等;
- overflow 值为:hidden、auto、scroll;
BFC的特点:
- 垂直方向上,自上而下排列,和文档流的排列方式一致。
- 在BFC中上下相邻的两个容器的margin会重叠
- 计算BFC的高度时,需要计算浮动元素的高度
- BFC区域不会与浮动的容器发生重叠
- BFC是独立的容器,容器内部元素不会影响外部元素
- 每个元素的左margin值和容器的左border相接触
BFC的作用:
- 解决margin的重叠问题:由于BFC是一个独立的区域,内部的元素和外部的元素互不影响,将两个元素变为两个BFC,就解决了margin重叠的问题。
- 解决高度塌陷的问题:在对子元素设置浮动后,父元素会发生高度塌陷,也就是父元素的高度变为0。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把父元素变成一个BFC。常用的办法是给父元素设置
overflow:hidden
。 - 创建自适应两栏布局:可以用来创建自适应两栏布局:左边的宽度固定,右边的宽度自适应。
.left{
width: 100px;
height: 200px;
background: red;
float: left;
}
.right{
height: 300px;
background: blue;
overflow: hidden;
}
左侧设置float:left
,右侧设置overflow: hidden
。这样右边就触发了BFC,BFC的区域不会与浮动元素发生重叠,所以两侧就不会发生重叠,实现了自适应两栏布局。
DOM 节点操作
(1)创建新节点
createDocumentFragment() //创建一个DOM片段
createElement() //创建一个具体的元素
createTextNode() //创建一个文本节点
(2)添加、移除、替换、插入
appendChild(node)
removeChild(node)
replaceChild(new,old)
insertBefore(new,old)
(3)查找
getElementById();
getElementsByName();
getElementsByTagName();
getElementsByClassName();
querySelector();
querySelectorAll();
(4)属性操作
getAttribute(key);
setAttribute(key, value);
hasAttribute(key);
removeAttribute(key);
CSS动画和过渡
animation / keyframes
animation-name
: 动画名称,对应@keyframes
animation-duration
: 间隔animation-timing-function
: 曲线animation-delay
: 延迟animation-iteration-count
: 次数infinite
: 循环动画
animation-direction
: 方向alternate
: 反向播放
animation-fill-mode
: 静止模式forwards
: 停止时,保留最后一帧backwards
: 停止时,回到第一帧both
: 同时运用forwards / backwards
- 常用钩子:
animationend
动画属性: 尽量使用动画属性进行动画,能拥有较好的性能表现
translate
scale
rotate
skew
opacity
color
transform
- 位移属性
translate( x , y )
- 旋转属性
rotate()
- 缩放属性
scale()
- 倾斜属性
skew()
transition
transition-property
(过渡的属性的名称)。transition-duration
(定义过渡效果花费的时间,默认是0
)。transition-timing-function:linear(匀速) ease
(慢速开始,然后变快,然后慢速结束)(规定过渡效果的时间曲线,最常用的是这两个)。transition-delay
(规定过渡效果何时开始。默认是 0)
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写一起的,比如:transition: width 2s ease 1s
关键帧动画animation
一个关键帧动画,最少包含两部分,animation 属性及属性值(动画的名称和运行方式运行时间等)。@keyframes(规定动画的具体实现过程)
animation 属性可以拆分为
animation-name
规定@keyframes 动画的名称。animation-duration
规定动画完成一个周期所花费的秒或毫秒。默认是0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规定动画的速度曲线。默认是 “ease”,常用的还有linear
,同transtion
。animation-delay
规定动画何时开始。默认是 0。animation-iteration-count
规定动画被播放的次数。默认是 1,但我们一般用infinite
,一直播放
而@keyframes
的使用方法,可以是from->to
(等同于0%和100%),也可以是从0%->100%
之间任意个的分层设置。我们通过下面一个稍微复杂点的demo
来看一下,基本上用到了上面说到的大部分知识
eg:
@keyframes mymove
{
from {top:0px;}
to {top:200px;}
}
/* 等同于: */
@keyframes mymove
{
0% {top:0px;}
25% {top:200px;}
50% {top:100px;}
75% {top:200px;}
100% {top:0px;}
}
用css3动画使一个图片旋转
#loader {
display: block;
position: relative;
-webkit-animation: spin 2s linear infinite;
animation: spin 2s linear infinite;
}
@-webkit-keyframes spin {
0% {
-webkit-transform: rotate(0deg);
-ms-transform: rotate(0deg);
transform: rotate(0deg);
}
100% {
-webkit-transform: rotate(360deg);
-ms-transform: rotate(360deg);
transform: rotate(360deg);
}
}
@keyframes spin {
0% {
-webkit-transform: rotate(0deg);
-ms-transform: rotate(0deg);
transform: rotate(0deg);
}
100% {
-webkit-transform: rotate(360deg);
-ms-transform: rotate(360deg);
transform: rotate(360deg);
}
}
template预编译是什么
对于 Vue 组件来说,模板编译只会在组件实例化的时候编译一次,生成渲染函数之后在也不会进行编译。因此,编译对组件的 runtime 是一种性能损耗。
而模板编译的目的仅仅是将template转化为render function,这个过程,正好可以在项目构建的过程中完成,这样可以让实际组件在 runtime 时直接跳过模板渲染,进而提升性能,这个在项目构建的编译template的过程,就是预编译。
viewport
// width 设置viewport宽度,为一个正整数,或字符串‘device-width’
// device-width 设备宽度
// height 设置viewport高度,一般设置了宽度,会自动解析出高度,可以不用设置
// initial-scale 默认缩放比例(初始缩放比例),为一个数字,可以带小数
// minimum-scale 允许用户最小缩放比例,为一个数字,可以带小数
// maximum-scale 允许用户最大缩放比例,为一个数字,可以带小数
// user-scalable 是否允许手动缩放
延伸提问
- 怎样处理 移动端
1px
被 渲染成2px
问题
- 怎样处理 移动端
局部处理
meta
标签中的viewport
属性 ,initial-scale
设置为1
rem
按照设计稿标准走,外加利用transfrome
的scale(0.5)
缩小一倍即可;
全局处理
mate
标签中的viewport
属性 ,initial-scale
设置为0.5
rem
按照设计稿标准走即可
深浅拷贝
1. 浅拷贝的原理和实现
自己创建一个新的对象,来接受你要重新复制或引用的对象值。如果对象属性是基本的数据类型,复制的就是基本类型的值给新对象;但如果属性是引用数据类型,复制的就是内存中的地址,如果其中一个对象改变了这个内存中的地址,肯定会影响到另一个对象
方法一:object.assign
object.assign
是 ES6 中object
的一个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 JS 对象的合并等多个用途,其中一个用途就是可以进行浅拷贝
。该方法的第一个参数是拷贝的目标对象,后面的参数是拷贝的来源对象(也可以是多个来源)。
object.assign 的语法为:Object.assign(target, ...sources)
object.assign 的示例代码如下:
let target = {};
let source = { a: { b: 1 } };
Object.assign(target, source);
console.log(target); // { a: { b: 1 } };
但是使用 object.assign 方法有几点需要注意
- 它不会拷贝对象的继承属性;
- 它不会拷贝对象的不可枚举的属性;
- 可以拷贝
Symbol
类型的属性。
let obj1 = { a:{ b:1 }, sym:Symbol(1)};
Object.defineProperty(obj1, 'innumerable' ,{
value:'不可枚举属性',
enumerable:false
});
let obj2 = {};
Object.assign(obj2,obj1)
obj1.a.b = 2;
console.log('obj1',obj1);
console.log('obj2',obj2);
从上面的样例代码中可以看到,利用object.assign
也可以拷贝Symbol
类型的对象,但是如果到了对象的第二层属性 obj1.a.b 这里的时候,前者值的改变也会影响后者的第二层属性的值,说明其中依旧存在着访问共同堆内存的问题
,也就是说这种方法还不能进一步复制,而只是完成了浅拷贝的功能
方法二:扩展运算符方式
- 我们也可以利用 JS 的扩展运算符,在构造对象的同时完成浅拷贝的功能。
- 扩展运算符的语法为:
let cloneObj = { ...obj };
/* 对象的拷贝 */
let obj = {a:1,b:{c:1}}
let obj2 = {...obj}
obj.a = 2
console.log(obj) //{a:2,b:{c:1}} console.log(obj2); //{a:1,b:{c:1}}
obj.b.c = 2
console.log(obj) //{a:2,b:{c:2}} console.log(obj2); //{a:1,b:{c:2}}
/* 数组的拷贝 */
let arr = [1, 2, 3];
let newArr = [...arr]; //跟arr.slice()是一样的效果
扩展运算符 和object.assign
有同样的缺陷,也就是实现的浅拷贝的功能差不多
,但是如果属性都是基本类型的值,使用扩展运算符进行浅拷贝会更加方便
方法三:concat 拷贝数组
数组的concat
方法其实也是浅拷贝,所以连接一个含有引用类型的数组时,需要注意修改原数组中的元素的属性,因为它会影响拷贝之后连接的数组。不过concat
只能用于数组的浅拷贝,使用场景比较局限。代码如下所示。
let arr = [1, 2, 3];
let newArr = arr.concat();
newArr[1] = 100;
console.log(arr); // [ 1, 2, 3 ]
console.log(newArr); // [ 1, 100, 3 ]
方法四:slice 拷贝数组
slice
方法也比较有局限性,因为它仅仅针对数组类型
。slice方法会返回一个新的数组对象
,这一对象由该方法的前两个参数来决定原数组截取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是不会影响和改变原始数组的。
slice 的语法为:arr.slice(begin, end);
let arr = [1, 2, {val: 4}];
let newArr = arr.slice();
newArr[2].val = 1000;
console.log(arr); //[ 1, 2, { val: 1000 } ]
从上面的代码中可以看出,这就是浅拷贝的限制所在了——它只能拷贝一层对象
。如果存在对象的嵌套,那么浅拷贝将无能为力
。因此深拷贝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生的,它能解决多层对象嵌套问题,彻底实现拷贝
手工实现一个浅拷贝
根据以上对浅拷贝的理解,如果让你自己实现一个浅拷贝,大致的思路分为两点:
- 对基础类型做一个最基本的一个拷贝;
- 对引用类型开辟一个新的存储,并且拷贝一层对象属性。
const shallowClone = (target) => {
if (typeof target === 'object' && target !== null) {
const cloneTarget = Array.isArray(target) ? []: {};
for (let prop in target) {
if (target.hasOwnProperty(prop)) {
cloneTarget[prop] = target[prop];
}
}
return cloneTarget;
} else {
return target;
}
}
利用类型判断,针对引用类型的对象进行 for 循环遍历对象属性赋值给目标对象的属性,基本就可以手工实现一个浅拷贝的代码了
2. 深拷贝的原理和实现
浅拷贝只是创建了一个新的对象,复制了原有对象的基本类型的值,而引用数据类型只拷贝了一层属性,再深层的还是无法进行拷贝
。深拷贝则不同,对于复杂引用数据类型,其在堆内存中完全开辟了一块内存地址,并将原有的对象完全复制过来存放。
这两个对象是相互独立、不受影响的,彻底实现了内存上的分离。总的来说,深拷贝的原理可以总结如下
:
将一个对象从内存中完整地拷贝出来一份给目标对象,并从堆内存中开辟一个全新的空间存放新对象,且新对象的修改并不会改变原对象,二者实现真正的分离。
方法一:乞丐版(JSON.stringify)
JSON.stringify()
是目前开发过程中最简单的深拷贝方法,其实就是把一个对象序列化成为JSON
的字符串,并将对象里面的内容转换成字符串,最后再用JSON.parse()
的方法将JSON
字符串生成一个新的对象
let a = {
age: 1,
jobs: {
first: 'FE'
}
}
let b = JSON.parse(JSON.stringify(a))
a.jobs.first = 'native'
console.log(b.jobs.first) // FE
但是该方法也是有局限性的 :
- 会忽略
undefined
- 会忽略
symbol
- 不能序列化函数
- 无法拷贝不可枚举的属性
- 无法拷贝对象的原型链
- 拷贝
RegExp
引用类型会变成空对象 - 拷贝
Date
引用类型会变成字符串 - 对象中含有
NaN
、Infinity
以及-Infinity
,JSON
序列化的结果会变成null
- 不能解决循环引用的对象,即对象成环 (
obj[key] = obj
)。
function Obj() {
this.func = function () { alert(1) };
this.obj = {a:1};
this.arr = [1,2,3];
this.und = undefined;
this.reg = /123/;
this.date = new Date(0);
this.NaN = NaN;
this.infinity = Infinity;
this.sym = Symbol(1);
}
let obj1 = new Obj();
Object.defineProperty(obj1,'innumerable',{
enumerable:false,
value:'innumerable'
});
console.log('obj1',obj1);
let str = JSON.stringify(obj1);
let obj2 = JSON.parse(str);
console.log('obj2',obj2);
使用JSON.stringify
方法实现深拷贝对象,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无法实现的功能,但是这种方法足以满足日常的开发需求,并且是最简单和快捷的。而对于其他的也要实现深拷贝的,比较麻烦的属性对应的数据类型,JSON.stringify
暂时还是无法满足的,那么就需要下面的几种方法了
方法二:基础版(手写递归实现)
下面是一个实现 deepClone 函数封装的例子,通过 for in
遍历传入参数的属性值,如果值是引用类型则再次递归调用该函数,如果是基础数据类型就直接复制
let obj1 = {
a:{
b:1
}
}
function deepClone(obj) {
let cloneObj = {}
for(let key in obj) { //遍历
if(typeof obj[key] ==='object') {
cloneObj[key] = deepClone(obj[key]) //是对象就再次调用该函数递归
} else {
cloneObj[key] = obj[key] //基本类型的话直接复制值
}
}
return cloneObj
}
let obj2 = deepClone(obj1);
obj1.a.b = 2;
console.log(obj2); // {a:{b:1}}
虽然利用递归能实现一个深拷贝,但是同上面的 JSON.stringify
一样,还是有一些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例如:
- 这个深拷贝函数并不能复制不可枚举的属性以及
Symbol
类型; - 这种方法
只是针对普通的引用类型的值做递归复制
,而对于Array、Date、RegExp、Error、Function
这样的引用类型并不能正确地拷贝; - 对象的属性里面成环,即
循环引用没有解决
。
这种基础版本的写法也比较简单,可以应对大部分的应用情况。但是你在面试的过程中,如果只能写出这样的一个有缺陷的深拷贝方法,有可能不会通过。
所以为了“拯救”这些缺陷,下面我带你一起看看改进的版本,以便于你可以在面试种呈现出更好的深拷贝方法,赢得面试官的青睐。
方法三:改进版(改进后递归实现)
针对上面几个待解决问题,我先通过四点相关的理论告诉你分别应该怎么做。
- 针对能够遍历对象的不可枚举属性以及
Symbol
类型,我们可以使用Reflect.ownKeys
方法; - 当参数为
Date、RegExp
类型,则直接生成一个新的实例返回; - 利用
Object
的getOwnPropertyDescriptors
方法可以获得对象的所有属性,以及对应的特性,顺便结合Object.create
方法创建一个新对象,并继承传入原对象的原型链; - 利用
WeakMap
类型作为Hash
表,因为WeakMap
是弱引用类型,可以有效防止内存泄漏(你可以关注一下Map
和weakMap
的关键区别,这里要用weakMap
),作为检测循环引用很有帮助,如果存在循环,则引用直接返回WeakMap
存储的值
如果你在考虑到循环引用的问题之后,还能用 WeakMap
来很好地解决,并且向面试官解释这样做的目的,那么你所展示的代码,以及你对问题思考的全面性,在面试官眼中应该算是合格的了
实现深拷贝
const isComplexDataType = obj => (typeof obj === 'object' || typeof obj === 'function') && (obj !== null)
const deepClone = function (obj, hash = new WeakMap()) {
if (obj.constructor === Date) {
return new Date(obj) // 日期对象直接返回一个新的日期对象
}
if (obj.constructor === RegExp){
return new RegExp(obj) //正则对象直接返回一个新的正则对象
}
//如果循环引用了就用 weakMap 来解决
if (hash.has(obj)) {
return hash.get(obj)
}
let allDesc = Obj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s(obj)
//遍历传入参数所有键的特性
let cloneObj = Object.create(Object.getPrototypeOf(obj), allDesc)
// 把cloneObj原型复制到obj上
hash.set(obj, cloneObj)
for (let key of Reflect.ownKeys(obj)) {
cloneObj[key] = (isComplexDataType(obj[key]) && typeof obj[key] !== 'function') ? deepClone(obj[key], hash) : obj[key]
}
return cloneObj
}
// 下面是验证代码
let obj = {
num: 0,
str: '',
boolean: true,
unf: undefined,
nul: null,
obj: { name: '我是一个对象', id: 1 },
arr: [0, 1, 2],
func: function () { console.log('我是一个函数') },
date: new Date(0),
reg: new RegExp('/我是一个正则/ig'),
[Symbol('1')]: 1,
};
Object.defineProperty(obj, 'innumerable', {
enumerable: false, value: '不可枚举属性' }
);
obj = Object.create(obj, Obj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s(obj))
obj.loop = obj // 设置loop成循环引用的属性
let cloneObj = deepClone(obj)
cloneObj.arr.push(4)
console.log('obj', obj)
console.log('cloneObj', cloneObj)
我们看一下结果,cloneObj
在 obj
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深拷贝,cloneObj
里的 arr
数组进行了修改,并未影响到 obj.arr
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TCP粘包是怎么回事,如何处理?
默认情况下, TCP 连接会启⽤延迟传送算法 (Nagle 算法), 在数据发送之前缓存他们. 如果短时间有多个数据发送, 会缓冲到⼀起作⼀次发送 (缓冲⼤⼩⻅ socket.bufferSize ), 这样可以减少 IO 消耗提⾼性能.
如果是传输⽂件的话, 那么根本不⽤处理粘包的问题, 来⼀个包拼⼀个包就好了。但是如果是多条消息, 或者是别的⽤途的数据那么就需要处理粘包.
下面看⼀个例⼦, 连续调⽤两次 send 分别发送两段数据 data1 和 data2, 在接收端有以下⼏种常⻅的情况:
A. 先接收到 data1, 然后接收到 data2 .
B. 先接收到 data1 的部分数据, 然后接收到 data1 余下的部分以及 data2 的全部.
C. 先接收到了 data1 的全部数据和 data2 的部分数据, 然后接收到了 data2 的余下的数据.
D. ⼀次性接收到了 data1 和 data2 的全部数据.
其中的 BCD 就是我们常⻅的粘包的情况. ⽽对于处理粘包的问题, 常⻅的解决⽅案有:
- 多次发送之前间隔⼀个等待时间:只需要等上⼀段时间再进⾏下⼀次 send 就好, 适⽤于交互频率特别低的场景. 缺点也很明显, 对于⽐较频繁的场景⽽⾔传输效率实在太低,不过⼏乎不⽤做什么处理.
- 关闭 Nagle 算法:关闭 Nagle 算法, 在 Node.js 中你可以通过 socket.setNoDelay() ⽅法来关闭 Nagle 算法, 让每⼀次 send 都不缓冲直接发送。该⽅法⽐较适⽤于每次发送的数据都⽐较⼤ (但不是⽂件那么⼤), 并且频率不是特别⾼的场景。如果是每次发送的数据量⽐较⼩, 并且频率特别⾼的, 关闭 Nagle 纯属⾃废武功。另外, 该⽅法不适⽤于⽹络较差的情况, 因为 Nagle 算法是在服务端进⾏的包合并情况, 但是如果短时间内客户端的⽹络情况不好, 或者应⽤层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及时将 TCP 的数据 recv, 就会造成多个包在客户端缓冲从⽽粘包的情况。 (如果是在稳定的机房内部通信那么这个概率是⽐较⼩可以选择忽略的)
- 进⾏封包/拆包: 封包/拆包是⽬前业内常⻅的解决⽅案了。即给每个数据包在发送之前, 于其前/后放⼀些有特征的数据, 然后收到数据的时 候根据特征数据分割出来各个数据包。
Proxy代理
proxy在目标对象的外层搭建了一层拦截,外界对目标对象的某些操作,必须通过这层拦截
var proxy = new Proxy(target, handler);
new Proxy()
表示生成一个Proxy实例,target
参数表示所要拦截的目标对象,handler
参数也是一个对象,用来定制拦截行为
var target = {
name: 'poetries'
};
var logHandler = {
get: function(target, key) {
console.log(`${key} 被读取`);
return target[key];
},
set: function(target, key, value) {
console.log(`${key} 被设置为 ${value}`);
target[key] = value;
}
}
var targetWithLog = new Proxy(target, logHandler);
targetWithLog.name; // 控制台输出:name 被读取
targetWithLog.name = 'others'; // 控制台输出:name 被设置为 others
console.log(target.name); // 控制台输出: others
targetWithLog
读取属性的值时,实际上执行的是logHandler.get
:在控制台输出信息,并且读取被代理对象target
的属性。- 在
targetWithLog
设置属性值时,实际上执行的是logHandler.set
:在控制台输出信息,并且设置被代理对象target
的属性的值
// 由于拦截函数总是返回35,所以访问任何属性都得到35
var proxy = new Proxy({}, {
get: function(target, property) {
return 35;
}
});
proxy.time // 35
proxy.name // 35
proxy.title // 35
Proxy 实例也可以作为其他对象的原型对象
var proxy = new Proxy({}, {
get: function(target, property) {
return 35;
}
});
let obj = Object.create(proxy);
obj.time // 35
proxy
对象是obj
对象的原型,obj
对象本身并没有time
属性,所以根据原型链,会在proxy
对象上读取该属性,导致被拦截
Proxy的作用
对于代理模式 Proxy
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拦截和监视外部对对象的访问
- 降低函数或类的复杂度
- 在复杂操作前对操作进行校验或对所需资源进行管理
Proxy所能代理的范围--handler
实际上 handler 本身就是ES6所新设计的一个对象.它的作用就是用来 自定义代理对象的各种可代理操作 。它本身一共有13中方法,每种方法都可以代理一种操作.其13种方法如下
// 在读取代理对象的原型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 Object.getPrototypeOf(proxy) 时。
handler.getPrototypeOf()
// 在设置代理对象的原型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 Object.setPrototypeOf(proxy, null) 时。
handler.setPrototypeOf()
// 在判断一个代理对象是否是可扩展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 Object.isExtensible(proxy) 时。
handler.isExtensible()
// 在让一个代理对象不可扩展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 Object.preventExtensions(proxy) 时。
handler.preventExtensions()
// 在获取代理对象某个属性的属性描述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 Obj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proxy, "foo") 时。
handler.getOwnPropertyDescriptor()
// 在定义代理对象某个属性时的属性描述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 Object.defineProperty(proxy, "foo", {}) 时。
andler.defineProperty()
// 在判断代理对象是否拥有某个属性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 "foo" in proxy 时。
handler.has()
// 在读取代理对象的某个属性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 proxy.foo 时。
handler.get()
// 在给代理对象的某个属性赋值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 proxy.foo = 1 时。
handler.set()
// 在删除代理对象的某个属性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 delete proxy.foo 时。
handler.deleteProperty()
// 在获取代理对象的所有属性键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 Object.getOwnPropertyNames(proxy) 时。
handler.ownKeys()
// 在调用一个目标对象为函数的代理对象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 proxy() 时。
handler.apply()
// 在给一个目标对象为构造函数的代理对象构造实例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new proxy() 时。
handler.construct()
为何Proxy不能被Polyfill
- 如class可以用
function
模拟;promise
可以用callback
模拟 - 但是proxy不能用
Object.defineProperty
模拟
目前谷歌的polyfill只能实现部分的功能,如get、set https://github.com/GoogleChro...
// commonJS require
const proxyPolyfill = require('proxy-polyfill/src/proxy')();
// Your environment may also support transparent rewriting of commonJS to ES6:
import ProxyPolyfillBuilder from 'proxy-polyfill/src/proxy';
const proxyPolyfill = ProxyPolyfillBuilder();
// Then use...
const myProxy = new proxyPolyfill(...);
HTTP状态码
状态码的类别:
类别 | 原因 | 描述 |
---|---|---|
1xx | Informational(信息性状态码) | 接受的请求正在处理 |
2xx | Success(成功状态码) | 请求正常处理完毕 |
3xx | Redirection(重定向状态码) | 需要进行附加操作一完成请求 |
4xx | Client Error (客户端错误状态码) | 服务器无法处理请求 |
5xx | Server Error(服务器错误状态码) | 服务器处理请求出错 |
1. 2XX (Success 成功状态码)
状态码2XX表示请求被正常处理了。
(1)200 OK
200 OK表示客户端发来的请求被服务器端正常处理了。
(2)204 No Content
该状态码表示客户端发送的请求已经在服务器端正常处理了,但是没有返回的内容,响应报文中不包含实体的主体部分。一般在只需要从客户端往服务器端发送信息,而服务器端不需要往客户端发送内容时使用。
(3)206 Partial Content
该状态码表示客户端进行了范围请求,而服务器端执行了这部分的 GET 请求。响应报文中包含由 Content-Range 指定范围的实体内容。
2. 3XX (Redirection 重定向状态码)
3XX 响应结果表明浏览器需要执行某些特殊的处理以正确处理请求。
(1)301 Moved Permanently
永久重定向。 该状态码表示请求的资源已经被分配了新的 URI,以后应使用资源指定的 URI。新的 URI 会在 HTTP 响应头中的 Location 首部字段指定。若用户已经把原来的URI保存为书签,此时会按照 Location 中新的URI重新保存该书签。同时,搜索引擎在抓取新内容的同时也将旧的网址替换为重定向之后的网址。
使用场景:
- 当我们想换个域名,旧的域名不再使用时,用户访问旧域名时用301就重定向到新的域名。其实也是告诉搜索引擎收录的域名需要对新的域名进行收录。
- 在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中出现了不带www的域名,而带www的域名却没有收录,这个时候可以用301重定向来告诉搜索引擎我们目标的域名是哪一个。
(2)302 Found
临时重定向。 该状态码表示请求的资源被分配到了新的 URI,希望用户(本次)能使用新的 URI 访问资源。和 301 Moved Permanently 状态码相似,但是 302 代表的资源不是被永久重定向,只是临时性质的。也就是说已移动的资源对应的 URI 将来还有可能发生改变。若用户把 URI 保存成书签,但不会像 301 状态码出现时那样去更新书签,而是仍旧保留返回 302 状态码的页面对应的 URI。同时,搜索引擎会抓取新的内容而保留旧的网址。因为服务器返回302代码,搜索引擎认为新的网址只是暂时的。
使用场景:
- 当我们在做活动时,登录到首页自动重定向,进入活动页面。
- 未登陆的用户访问用户中心重定向到登录页面。
- 访问404页面重新定向到首页。
(3)303 See Other
该状态码表示由于请求对应的资源存在着另一个 URI,应使用 GET 方法定向获取请求的资源。
303 状态码和 302 Found 状态码有着相似的功能,但是 303 状态码明确表示客户端应当采用 GET 方法获取资源。
303 状态码通常作为 PUT 或 POST 操作的返回结果,它表示重定向链接指向的不是新上传的资源,而是另外一个页面,比如消息确认页面或上传进度页面。而请求重定向页面的方法要总是使用 GET。
注意:
- 当 301、302、303 响应状态码返回时,几乎所有的浏览器都会把 POST 改成GET,并删除请求报文内的主体,之后请求会再次自动发送。
- 301、302 标准是禁止将 POST 方法变成 GET方法的,但实际大家都会这么做。
(4)304 Not Modified
浏览器缓存相关。 该状态码表示客户端发送附带条件的请求时,服务器端允许请求访问资源,但未满足条件的情况。304 状态码返回时,不包含任何响应的主体部分。304 虽然被划分在 3XX 类别中,但是和重定向没有关系。
带条件的请求(Http 条件请求):使用 Get方法 请求,请求报文中包含(if-match
、if-none-match
、if-modified-since
、if-unmodified-since
、if-range
)中任意首部。
状态码304并不是一种错误,而是告诉客户端有缓存,直接使用缓存中的数据。返回页面的只有头部信息,是没有内容部分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网页的性能。
(5)307 Temporary Redirect
307表示临时重定向。 该状态码与 302 Found 有着相同含义,尽管 302 标准禁止 POST 变成 GET,但是实际使用时还是这样做了。
307 会遵守浏览器标准,不会从 POST 变成 GET。但是对于处理请求的行为时,不同浏览器还是会出现不同的情况。规范要求浏览器继续向 Location 的地址 POST 内容。规范要求浏览器继续向 Location 的地址 POST 内容。
3. 4XX (Client Error 客户端错误状态码)
4XX 的响应结果表明客户端是发生错误的原因所在。
(1)400 Bad Request
该状态码表示请求报文中存在语法错误。当错误发生时,需修改请求的内容后再次发送请求。另外,浏览器会像 200 OK 一样对待该状态码。
(2)401 Unauthorized
该状态码表示发送的请求需要有通过 HTTP 认证(BASIC 认证、DIGEST 认证)的认证信息。若之前已进行过一次请求,则表示用户认证失败
返回含有 401 的响应必须包含一个适用于被请求资源的 WWW-Authenticate 首部用以质询(challenge)用户信息。当浏览器初次接收到 401 响应,会弹出认证用的对话窗口。
以下情况会出现401:
- 401.1 - 登录失败。
- 401.2 - 服务器配置导致登录失败。
- 401.3 - 由于 ACL 对资源的限制而未获得授权。
- 401.4 - 筛选器授权失败。
- 401.5 - ISAPI/CGI 应用程序授权失败。
- 401.7 - 访问被 Web 服务器上的 URL 授权策略拒绝。这个错误代码为 IIS 6.0 所专用。
(3)403 Forbidden
该状态码表明请求资源的访问被服务器拒绝了,服务器端没有必要给出详细理由,但是可以在响应报文实体的主体中进行说明。进入该状态后,不能再继续进行验证。该访问是永久禁止的,并且与应用逻辑密切相关。
IIS 定义了许多不同的 403 错误,它们指明更为具体的错误原因:
- 403.1 - 执行访问被禁止。
- 403.2 - 读访问被禁止。
- 403.3 - 写访问被禁止。
- 403.4 - 要求 SSL。
- 403.5 - 要求 SSL 128。
- 403.6 - IP 地址被拒绝。
- 403.7 - 要求客户端证书。
- 403.8 - 站点访问被拒绝。
- 403.9 - 用户数过多。
- 403.10 - 配置无效。
- 403.11 - 密码更改。
- 403.12 - 拒绝访问映射表。
- 403.13 - 客户端证书被吊销。
- 403.14 - 拒绝目录列表。
- 403.15 - 超出客户端访问许可。
- 403.16 - 客户端证书不受信任或无效。
- 403.17 - 客户端证书已过期或尚未生效
- 403.18 - 在当前的应用程序池中不能执行所请求的 URL。这个错误代码为 IIS 6.0 所专用。
- 403.19 - 不能为这个应用程序池中的客户端执行 CGI。这个错误代码为 IIS 6.0 所专用。
- 403.20 - Passport 登录失败。这个错误代码为 IIS 6.0 所专用。
(4)404 Not Found
该状态码表明服务器上无法找到请求的资源。除此之外,也可以在服务器端拒绝请求且不想说明理由时使用。
以下情况会出现404:
- 404.0 -(无) – 没有找到文件或目录。
- 404.1 - 无法在所请求的端口上访问 Web 站点。
- 404.2 - Web 服务扩展锁定策略阻止本请求。
- 404.3 - MIME 映射策略阻止本请求。
(5)405 Method Not Allowed
该状态码表示客户端请求的方法虽然能被服务器识别,但是服务器禁止使用该方法。GET 和 HEAD 方法,服务器应该总是允许客户端进行访问。客户端可以通过 OPTIONS 方法(预检)来查看服务器允许的访问方法, 如下
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GET,HEAD,PUT,PATCH,POST,DELETE
4. 5XX (Server Error 服务器错误状态码)
5XX 的响应结果表明服务器本身发生错误.
(1)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该状态码表明服务器端在执行请求时发生了错误。也有可能是 Web 应用存在的 bug 或某些临时的故障。
(2)502 Bad Gateway
该状态码表明扮演网关或代理角色的服务器,从上游服务器中接收到的响应是无效的。注意,502 错误通常不是客户端能够修复的,而是需要由途经的 Web 服务器或者代理服务器对其进行修复。以下情况会出现502:
- 502.1 - CGI (通用网关接口)应用程序超时。
- 502.2 - CGI (通用网关接口)应用程序出错。
(3)503 Service Unavailable
该状态码表明服务器暂时处于超负载或正在进行停机维护,现在无法处理请求。如果事先得知解除以上状况需要的时间,最好写入 RetryAfter 首部字段再返回给客户端。
使用场景:
- 服务器停机维护时,主动用503响应请求;
- nginx 设置限速,超过限速,会返回503。
(4)504 Gateway Timeout
该状态码表示网关或者代理的服务器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想要的响应。他是HTTP 1.1中新加入的。
使用场景:代码执行时间超时,或者发生了死循环。
5. 总结
(1)2XX 成功
- 200 OK,表示从客户端发来的请求在服务器端被正确处理
- 204 No content,表示请求成功,但响应报文不含实体的主体部分
- 205 Reset Content,表示请求成功,但响应报文不含实体的主体部分,但是与 204 响应不同在于要求请求方重置内容
- 206 Partial Content,进行范围请求
(2)3XX 重定向
- 301 moved permanently,永久性重定向,表示资源已被分配了新的 URL
- 302 found,临时性重定向,表示资源临时被分配了新的 URL
- 303 see other,表示资源存在着另一个 URL,应使用 GET 方法获取资源
- 304 not modified,表示服务器允许访问资源,但因发生请求未满足条件的情况
- 307 temporary redirect,临时重定向,和302含义类似,但是期望客户端保持请求方法不变向新的地址发出请求
(3)4XX 客户端错误
- 400 bad request,请求报文存在语法错误
- 401 unauthorized,表示发送的请求需要有通过 HTTP 认证的认证信息
- 403 forbidden,表示对请求资源的访问被服务器拒绝
- 404 not found,表示在服务器上没有找到请求的资源
(4)5XX 服务器错误
- 500 internal sever error,表示服务器端在执行请求时发生了错误
- 501 Not Implemented,表示服务器不支持当前请求所需要的某个功能
- 503 service unavailable,表明服务器暂时处于超负载或正在停机维护,无法处理请求
执行上下文
当执行 JS 代码时,会产生三种执行上下文
- 全局执行上下文
- 函数执行上下文
eval
执行上下文
每个执行上下文中都有三个重要的属性
- 变量对象(
VO
),包含变量、函数声明和函数的形参,该属性只能在全局上下文中访问 - 作用域链(
JS
采用词法作用域,也就是说变量的作用域是在定义时就决定了) this
var a = 10
function foo(i) {
var b = 20
}
foo()
对于上述代码,执行栈中有两个上下文:全局上下文和函数 foo 上下文。
stack = [
globalContext,
fooContext
]
对于全局上下文来说,VO
大概是这样的
globalContext.VO === globe
globalContext.VO = {
a: undefined,
foo: ,
}
对于函数foo
来说,VO
不能访问,只能访问到活动对象(AO
)
fooContext.VO === foo.AO
fooContext.AO {
i: undefined,
b: undefined,
arguments: <>
}
// arguments 是函数独有的对象(箭头函数没有)
// 该对象是一个伪数组,有 `length` 属性且可以通过下标访问元素
// 该对象中的 `callee` 属性代表函数本身
// `caller` 属性代表函数的调用者
对于作用域链,可以把它理解成包含自身变量对象和上级变量对象的列表,通过 [[Scope]]
属性查找上级变量
fooContext.[[Scope]] = [
globalContext.VO
]
fooContext.Scope = fooContext.[[Scope]] + fooContext.VO
fooContext.Scope = [
fooContext.VO,
globalContext.VO
]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个老生常谈的例子,var
b() // call b
console.log(a) // undefined
var a = 'Hello world'
function b() {
console.log('call b')
}
想必以上的输出大家肯定都已经明白了,这是因为函数和变量提升的原因。通常提升的解释是说将声明的代码移动到了顶部,这其实没有什么错误,便于大家理解。但是更准确的解释应该是:在生成执行上下文时,会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创建的阶段(具体步骤是创建VO
),JS
解释器会找出需要提升的变量和函数,并且给他们提前在内存中开辟好空间,函数的话会将整个函数存入内存中,变量只声明并且赋值为undefined
,所以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代码执行阶段,我们可以直接提前使用。
- 在提升的过程中,相同的函数会覆盖上一个函数,并且函数优先于变量提升
b() // call b second
function b() {
console.log('call b fist')
}
function b() {
console.log('call b second')
}
var b = 'Hello world'
var
会产生很多错误,所以在ES6
中引入了let
。let
不能在声明前使用,但是这并不是常说的let
不会提升,let
提升了声明但没有赋值,因为临时死区导致了并不能在声明前使用。
- 对于非匿名的立即执行函数需要注意以下一点
var foo = 1
(function foo() {
foo = 10
console.log(foo)
}()) // -> ƒ foo() { foo = 10 ; console.log(foo) }
因为当JS
解释器在遇到非匿名的立即执行函数时,会创建一个辅助的特定对象,然后将函数名称作为这个对象的属性,因此函数内部才可以访问到foo
,但是这个值又是只读的,所以对它的赋值并不生效,所以打印的结果还是这个函数,并且外部的值也没有发生更改。
specialObject = {};
Scope = specialObject + Scope;
foo = new FunctionExpression;
foo.[[Scope]] = Scope;
specialObject.foo = foo; // {DontDelete}, {ReadOnly}
delete Scope[0]; // remove specialObject from the front of scope chain
总结
执行上下文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对象:
它包含三个部分:
- 变量对象(
VO
) - 作用域链(词法作用域)
this
指向
它的类型:
- 全局执行上下文
- 函数执行上下文
eval
执行上下文
代码执行过程:
- 创建 全局上下文 (
global EC
) - 全局执行上下文 (
caller
) 逐行 自上而下 执行。遇到函数时,函数执行上下文 (callee
) 被push
到执行栈顶层 - 函数执行上下文被激活,成为
active EC
, 开始执行函数中的代码,caller
被挂起 - 函数执行完后,
callee
被pop
移除出执行栈,控制权交还全局上下文 (caller
),继续执行
介绍一下 Tree Shaking
对tree-shaking的了解
作用:
它表示在打包的时候会去除一些无用的代码
原理 :
ES6
的模块引入是静态分析的,所以在编译时能正确判断到底加载了哪些模块- 分析程序流,判断哪些变量未被使用、引用,进而删除此代码
特点:
- 在生产模式下它是默认开启的,但是由于经过
babel
编译全部模块被封装成IIFE
,它存在副作用无法被tree-shaking
掉 - 可以在
package.json
中配置sideEffects
来指定哪些文件是有副作用的。它有两种值,一个是布尔类型,如果是false
则表示所有文件都没有副作用;如果是一个数组的话,数组里的文件路径表示改文件有副作用 rollup
和webpack
中对tree-shaking
的层度不同,例如对babel
转译后的class
,如果babel
的转译是宽松模式下的话(也就是loose
为true
),webpack
依旧会认为它有副作用不会tree-shaking
掉,而rollup
会。这是因为rollup
有程序流分析的功能,可以更好的判断代码是否真正会产生副作用。
原理
ES6 Module
引入进行静态分析,故而编译的时候正确判断到底加载了那些模块- 静态分析程序流,判断那些模块和变量未被使用或者引用,进而删除对应代码
依赖于import/export
通过导入所有的包后再进行条件获取。如下:
import foo from "foo";
import bar from "bar";
if(condition) {
// foo.xxxx
} else {
// bar.xxx
}
ES6的import语法完美可以使用tree shaking,因为可以在代码不运行的情况下就能分析出不需要的代码
CommonJS的动态特性模块意味着tree shaking不适用 。因为它是不可能确定哪些模块实际运行之前是需要的或者是不需要的。在ES6中,进入了完全静态的导入语法:import。这也意味着下面的导入是不可行的:
// 不可行,ES6 的import是完全静态的
if(condition) {
myDynamicModule = require("foo");
} else {
myDynamicModule = require("bar");
}
模块化
js 中现在比较成熟的有四种模块加载方案:
- 第一种是 CommonJS 方案,它通过 require 来引入模块,通过 module.exports 定义模块的输出接口。这种模块加载方案是服务器端的解决方案,它是以同步的方式来引入模块的,因为在服务端文件都存储在本地磁盘,所以读取非常快,所以以同步的方式加载没有问题。但如果是在浏览器端,由于模块的加载是使用网络请求,因此使用异步加载的方式更加合适。
- 第二种是 AMD 方案,这种方案采用异步加载的方式来加载模块,模块的加载不影响后面语句的执行,所有依赖这个模块的语句都定义在一个回调函数里,等到加载完成后再执行回调函数。require.js 实现了 AMD 规范
- 第三种是 CMD 方案,这种方案和 AMD 方案都是为了解决异步模块加载的问题,sea.js 实现了 CMD 规范。它和require.js的区别在于模块定义时对依赖的处理不同和对依赖模块的执行时机的处理不同。
- 第四种方案是 ES6 提出的方案,使用 import 和 export 的形式来导入导出模块
在有Babel
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直接使用ES6
的模块化
// file a.js
export function a() {}
export function b() {}
// file b.js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
import {a, b} from './a.js'
import XXX from './b.js'
CommonJS
CommonJs
是Node
独有的规范,浏览器中使用就需要用到Browserify
解析了。
// a.js
module.exports = {
a: 1
}
// or
exports.a = 1
// b.js
var module = require('./a.js')
module.a // -> log 1
在上述代码中,module.exports
和exports
很容易混淆,让我们来看看大致内部实现
var module = require('./a.js')
module.a
// 这里其实就是包装了一层立即执行函数,这样就不会污染全局变量了,
// 重要的是 module 这里,module 是 Node 独有的一个变量
module.exports = {
a: 1
}
// 基本实现
var module = {
exports: {} // exports 就是个空对象
}
// 这个是为什么 exports 和 module.exports 用法相似的原因
var exports = module.exports
var load = function (module) {
// 导出的东西
var a = 1
module.exports = a
return module.exports
};
再来说说
module.exports
和exports
,用法其实是相似的,但是不能对exports
直接赋值,不会有任何效果。对于
CommonJS
和ES6
中的模块化的两者区别是:
- 前者支持动态导入,也就是
require(${path}/xx.js)
,后者目前不支持,但是已有提案,前者是同步导入,因为用于服务端,文件都在本地,同步导入即使卡住主线程影响也不大。 - 而后者是异步导入,因为用于浏览器,需要下载文件,如果也采用同步导入会对渲染有很大影响
- 前者在导出时都是值拷贝,就算导出的值变了,导入的值也不会改变,所以如果想更新值,必须重新导入一次。
- 但是后者采用实时绑定的方式,导入导出的值都指向同一个内存地址,所以导入值会跟随导出值变化
- 后者会编译成
require/exports
来执行的
AMD
AMD
是由RequireJS
提出的
AMD 和 CMD 规范的区别?
- 第一个方面是在模块定义时对依赖的处理不同。AMD推崇依赖前置,在定义模块的时候就要声明其依赖的模块。而 CMD 推崇就近依赖,只有在用到某个模块的时候再去 require。
- 第二个方面是对依赖模块的执行时机处理不同。首先 AMD 和 CMD 对于模块的加载方式都是异步加载,不过它们的区别在于模块的执行时机,AMD 在依赖模块加载完成后就直接执行依赖模块,依赖模块的执行顺序和我们书写的顺序不一定一致。而 CMD在依赖模块加载完成后并不执行,只是下载而已,等到所有的依赖模块都加载好后,进入回调函数逻辑,遇到 require 语句的时候才执行对应的模块,这样模块的执行顺序就和我们书写的顺序保持一致了。
// CMD
define(function(require, exports, module) {
var a = require("./a");
a.doSomething();
// 此处略去 100 行
var b = require("./b"); // 依赖可以就近书写
b.doSomething();
// ...
});
// AMD 默认推荐
define(["./a", "./b"], function(a, b) {
// 依赖必须一开始就写好
a.doSomething();
// 此处略去 100 行
b.doSomething();
// ...
})
- AMD :
requirejs
在推广过程中对模块定义的规范化产出,提前执行,推崇依赖前置 - CMD :
seajs
在推广过程中对模块定义的规范化产出,延迟执行,推崇依赖就近 - CommonJs :模块输出的是一个值的
copy
,运行时加载,加载的是一个对象(module.exports
属性),该对象只有在脚本运行完才会生成 - ES6 Module :模块输出的是一个值的引用,编译时输出接口,
ES6
模块不是对象,它对外接口只是一种静态定义,在代码静态解析阶段就会生成。
谈谈对模块化开发的理解
- 我对模块的理解是,一个模块是实现一个特定功能的一组方法。在最开始的时候,js 只实现一些简单的功能,所以并没有模块的概念,但随着程序越来越复杂,代码的模块化开发变得越来越重要。
- 由于函数具有独立作用域的特点,最原始的写法是使用函数来作为模块,几个函数作为一个模块,但是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全局变量的污染,并且模块间没有联系。
- 后面提出了对象写法,通过将函数作为一个对象的方法来实现,这样解决了直接使用函数作为模块的一些缺点,但是这种办法会暴露所有的所有的模块成员,外部代码可以修改内部属性的值。
- 现在最常用的是立即执行函数的写法,通过利用闭包来实现模块私有作用域的建立,同时不会对全局作用域造成污染。
盒模型
content(元素内容) + padding(内边距) + border(边框) + margin(外边距)
延伸:box-sizing
content-box
:默认值,总宽度 =margin
+border
+padding
+width
border-box
:盒子宽度包含padding
和border
,总宽度 = margin + width
inherit
:从父元素继承box-sizing
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