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分享第24天《整合》

图片发自App

四天杭州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今天把同伴们的心得整合一下,以后会对我有用的。

史占彪:

春天里,森林中,有棵树,甜苹果…………尽管我们曾经执意要摘到苹果入筐,尝到苹果的酸甜,可贺琳和安娜两位老人还是不知不觉让我们感受了春天,步入了森林,我在好奇的是:春天都来了,已经在森林里,是啃个苹果重要?还是春华秋实,耕种果园要紧?

徐卓:

第三天安娜上课时,收集大家期待的时候,她问“还有那些意见没有被表达?”的时候,其实很多组大家都会迅速摇头(或者点头)。我自己的感觉有两个,一个是大家自己似乎都会觉得自己的声音不如专家(两位老师)重要。所以希望把时间留给老师说。而老师对时间的安排其实显示出了她认为什么更重要,所以她后来也说这一天的过程都是演示,或者不存在什么演示,就是持续的对话,反思。所以那本书是“行动中的反思团队”。想想看,如果一个团队的领导真的能像安娜一样,真心希望所有声音都被表达出来,而不是表面上给大家机会“征求意见”实际上希望大家闭嘴服从,关系和产出会有多大不一样?个人认为,如果大家需要操作步骤,“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见或者有人想要表达一些什么?”就是一条。这句话安娜一共说了至少18次。

徐卓老师跟两位老师说了中国人的两个传统概念“做人(Do it humanly)”,人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或者演出来的。“过日子(living your life)”。日子是一天天过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两位老师也非常受启迪。或者说我认为看到两位老师像是非常受启迪的样子。

我不知道这样做是不是粗鲁了,前天在分享的时候,我也分享了对于合作对话的个人感受,也是我觉得它和反思团队的异同处,但发言的时候,我真撑不了这么久……我觉得合作对话,就像是山谷里的回音,山谷是咨询师创造出来的空间,咨询师的声音就像虫鸣鸟叫,因为虫鸣鸟叫就显得山谷更加幽静,来访者就像在山谷里呼喊的人,声音撞到山壁形成回声,回声可能擦过树梢也可能再撞上山壁,就变成了更多的回声,回声与回声相遇,声波有些增强了,有些消融了,逐渐的就起了变化,于是,来访者就听到了自己内心当中的真实声音。两者都是波,但反思团队的场更安静。

我认为所谓“不知”指的是对别人好生活,话语,意愿保持不知的心态。其实我会这么看“咱们凭什么居然以为自己知道别人的想法呢?或者要自(Niu)信到(Bi)何种地步才会认为自己告诉别人怎么解决自己的问题呢?”

另外,“不知”后面还有“因为尊重而好奇”,这是老师最了不起的地方。否则,不知后面跟一个“反正我也不屑于知道,因为你不重要。”那就是芸芸众生了。老师那种真诚的认为每个人都重要,每句话都重要,才是境界。个人认为,老师的接纳和尊重,就像佛陀那种“每个人心中都有佛性”甚至“每个人都是佛陀上师”的境界一样。但是他们都是多少年修炼的大智慧。第一步步,恐怕是要找个自己看不起的人尊重一下。其实我们知道该去怎么做。至于做不做,那就是自己的选择了。

如果我不知道自己该知道的东西,譬如我讲课却对内容掌握的不熟练,我才会心慌意乱。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思想,我当然不知道。意识到不知说明我明智。不知,和学艺不精是两个概念

今天路上,我跟贺琳讨论我在课上把《品格之路》做参考书。她立刻就说,对的,最近David Brooks还做了个采访呢。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另一次,我在看“后现代性源起”,贺琳看到了就把书名字作者抄下来,第二次来就跟我讨论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学问越大的人越好学啊。这种事情太多,我都麻木了。懒得佩服了。这我还真不太清楚,个人认为每个人会有自己的应对方式。我自己一般不踏实的课不讲。我是那种比较守旧的风格,看10本书,讲1句话,尽量避免这种情况。个人认为这不就是儒家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坚持分享第24天《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