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第5-13章节
人生不是他人的比赛
哲人: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现在很多的教辅机构都喜欢打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的父母经受不住蛊惑,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在各种兴趣班浸泡,这种高人一等的竞争心理,不仅让父母感到焦虑和恐慌,也让孩子的童年布满了阴霾。
哲人: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但是,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既不当作成人来对待也不当作孩子来对待,而是“当作人”来对待。
把孩子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一个人来真诚相对。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待同一件事情,在对待自己和对待孩子就采用了不同标准。人说“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事实上,我们对自己往往很包容,而对孩子却很严苛。比如说,孩子不小心把大人的手机屏幕摔碎了,指不定会招来一顿骂,但如果是自己不小心掉地上摔碎了,除了心疼一下也就算了。把孩子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一个人来真诚相对,是值得反思和觉察的。
在意你的长相,只有你自己
哲人: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因为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胜者和败者。
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而生。
“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就像热衷于照镜子的少年一样,这实际上也是自我意识过剩的反应。世上的人其实并不关注我。即使我在大街上倒立也不会有人留意!
很多时候,都是自己的想法限制了自己。就比如说我觉得自己的声音不好听,所以很少发语音,这样的限制让我本可以一些事情都受到了限制,担心自己做得不好,害怕被否定、被嘲讽,所以干脆不去做。其实,就像青年所说,其实关不关注我,谁那么空闲去留意你的声音是否好听,只不过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才会觉得别人的焦点都放在自己身上吧。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哲人:如果遭人当面辱骂,我就会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不仅仅是直接性的当面辱骂,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的时候,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
例如,孩子有时候会通过恶作剧来捉弄大人。在很多情况下,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他们往往会在大人真正发火之前停止恶作剧。但是,如果在大人真正生气的时候孩子依然不停止恶作剧,那么其目的就是“斗争”本身了。
“复仇”阶段。尽管暂时败下阵来,但对方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形式策划着复仇、等待着进行报复。 比如:遭受过父母虐待的孩子有些会误入歧途、逃学,甚至会出现割腕等自残行为。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肯定会从简单的因果律角度归结为:“因为父母用这样的方法教育,所以孩子才变成这样。”就像因为不给植物浇水,所以它们才会干枯一样。这的确是简单易懂的解释。
阿德勒式的目的论不会忽视孩子隐藏的目的——也就是“报复父母”。如果自己出现不良行为、逃学,甚至是割腕,那么父母就会烦恼不已,父母还会惊慌失措、痛不欲生。孩子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出现问题行为。孩子并不是受过去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而是为了达到现在的目的(报复父母)。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
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这其实是在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
我们有语言,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要相信语言的力量,相信具有逻辑性的语言。
有的时候语言也不一定值得依赖,语言既会助人也会伤人,就看使用语言作为工具的人如何使用它。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多说鼓励和认可孩子的话,学会用爱的语言来表达,使语言发挥出它应有的力量。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一旦这样想,辩论的焦点便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也就是说,“我是正确的”这种坚信意味着坚持“对方是错误的”,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
因为不想失败,所以就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果就会选择错误的道路。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①自立。②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些目标可以通过阿德勒所说的直面“人生课题”来实现。 “人生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
人生课题: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在“不得不面对”这一意义上确实可以说是“义务”。
工作课题:从距离和深度这一观点来考虑的话,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可以说门槛最低。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因为有着成果这一简单易懂的共通目标,即使有些不投缘也可以合作或者说必须合作;而且,因“工作”这一点结成的关系,在下班或者转行后就又可以变回他人关系。
浪漫的红线和紧固的锁链
交友课题:很多人认为朋友越多越好,但果真如此吗?朋友或熟人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这是与爱之主题有关的话题,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只要你变了,周围也会改变。必须要有所改变。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爱的课题: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就是所谓的恋爱关系,而另一个就是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在工作、交友和爱这三大课题中,爱之课题恐怕是最难的课题。
例如,当由朋友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的时候,一些在朋友之间被允许的言行就不再被允许了。具体说来,例如不可以跟异性朋友一起玩儿,有时候甚至仅仅因为跟异性朋友打电话,恋人就会吃醋。像这样,距离近了,关系也深了。
阿德勒不同意束缚对方这一点。如果对方过得幸福,那就能够真诚地去祝福,这就是爱。相互束缚的关系很快就会破裂。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并不是因为无法容忍A的缺点才讨厌他,而是你先有“要讨厌A”这个目的,之后才找出了符合这个目的的缺点。
在恋爱或夫妻关系中,过了某个时期之后,有时候对方的任何言行都会让你生气。吃饭的方式让你不满意,在房间里的散漫姿态令你生厌,甚至就连对方睡眠时的呼吸声都让你生气,尽管几个月前还不是这样。 这是因为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正在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
人就是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产生这种想法,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即使对方是圣人君子一样的人物,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对方值得讨厌的理由。正因为如此,世界才随时可能变成危险的所在,人们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敌人”。
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也就是“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
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是“拥有的心理学”,继而就会转入决定论。另一方面,阿德勒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起决定作用的是你自己。
我们人类并不是会受原因论所说的精神创伤所摆弄的脆弱存在。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讲,我们是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们有这种力量。 其实书中青年也就是生活中的大多数,急于求成。比如说有的人学习理财,就只是想知道买什么股票能赚钱,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盲目跟风,亏损了就抱怨,没有任何理财知识的储备,就只想看到结果,这有点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