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阿土菌
上周五,我下班后去附近购物中心一楼的盒马生鲜买东西。
结完账,我本打算和往常一样直接打道回府,但可能是那天心情好,路过电梯的时候我突然对这座购物中心的二楼起了好奇。
来了这么多次,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二楼长什么样子我还一次都没见过呢。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踏上了通往二楼的扶梯。
电梯走到一半,我就开始觉得有气氛有哪里不对劲。
等到了二楼,目之所及全是各种教育机构。
像什么少儿英语、古筝琵琶、儿童美术、小小主持人培训班,基本上凡是我能想到能从家长口袋里榨钱的科目,这层楼都有。
明明都已经是周五下午五六点钟了,这些少儿教育机构却都还处于爆满状态。
与火热的运营状态成鲜明对比的是机构内外人们的表情。
在外等待的家长一半双目无神凝视虚空中一点,另外一半百无聊赖摆弄手机勉强打发时间,而在机构内学习的孩子也不见得有多开心,大部分是懵懂中带着点麻木,倦怠中带着点无望。
授课的老师看着似乎挺有精神,不过打工人的职业表情嘛,懂得人都懂。
整个楼层笑得最灿烂的可能就是刚刚收完钱的财务小姐姐,毕竟每拉来一个新的冤大头,月底的提成是实打实的。
在我的双脚踏上这层楼地面的那一瞬间,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像一床吸足了水的棉被那样直挺挺地盖到了我的脸上。如果情绪可视化,那么我肯定正身处于一片不见五指的沉沉雾霾之中。
令人窒息。
我像逃避福岛或是切尔诺贝利一样,从这个区域逃了出来。
回家后,这个场景在我脑海中久久不散。
这让我不禁升起一个疑问:从小开始我们就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从何时起,孩子学习的时候却在也乐不起来了?
对学习来说,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我调查了一下和“学习”有关的名人名言。
万能的网络马上给我了答案: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陈景润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
没有求知欲的学生,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萨迪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宋庆龄
我对这些摘录做了初步的总结,然后发现了个有趣的现象。
在这些知名人士提出的观点里,和学习有关的要素大多都是跟精神有关。
觉悟、恒心、求知欲、志向、思考,都是唯心的、主观的概念,其实就连最后的刻苦,归根结底也还是要看当事人的意志力,而这些主观的概念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很难用外力强求。
就像我们或许可以勉强孩子做题,勉强孩子背书,但我们却不能勉强孩子去思考去立志,更不要说勉强孩子去热爱了。
强按牛头不喝水,勉强很难会有好结果,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哪怕我们能把孩子绑到学校,按在书桌前,可是他们的心却是大人无法触及的彼岸。
孩子的心不在学习上,这才是最让众多家长劳心伤神的。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许多家长都为这个问题辗转反侧,狂掉头发。
每个受此沉疴痼疾困扰的家长都想要找到一剂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却很少有人反思过病因到底从何而来。
曾几何时,我们的孩子或许也当过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
那时他们天真烂漫,眼里闪着光,脸上带着能把人心融化的笑。他们曾经喜欢画画,喜欢唱歌,喜欢跳舞,喜欢背诗,喜欢算数,喜欢接受各种各样新奇而有趣的知识。
在那段或短暂或漫长的时光里,孩子对于学习产生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在孩子厌学的现在显得弥足珍贵。
这种喜爱是一种很原始很纯粹的感情,仔细想想,这或许才是维持孩子学习热情的核心源动力。
这样一来,如何维持这种感情便成了家长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给孩子一个学习的理由
“妈妈,我为什么要学习啊?”
相信类似的问题,无数孩子都曾问过。
如果你也从孩子的口中听到过这样的疑问,你会如何回答?
为了能上一个好高中,之后再上一个好大学?
为了以后能找一个好工作,赚大钱,住大房,开好车?
为了出人头地,实现阶层跨越?
为了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为了明辨是非,做一个有理想有价值的人?
都可以,这些都是好理由,可是,仅凭这些,还不足以打动一个孩子的心。
对孩子来说,大学工作社会国家都离他们太远,午休零食游戏和隔壁的小伙伴可能才是他们最为熟悉的日常。活在当下是孩子,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们的真实内心写照,毕竟谁都不是一生下来就知道“发愤图强”四个字怎么写的。
有人可能会说了,不是所有孩子都把贪玩当常态,也不是所有孩子都把懒惰当天性,不然像“闻鸡起舞”“囊萤映雪”“凿壁借光”这样的励志故事又怎么会流传至今?
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祖逖闻鸡起舞,是因为他见识过东晋初期山河破碎百姓涂炭的惨状;孙康囊萤映雪,匡衡凿壁借光都是因为他们家境贫寒到连灯油都买不起。
祖逖他们如此刻苦努力,是因为他们有迫切想要改变的现实。
可我们的孩子却不一定。
我想说古往今来,凡是被歌颂的大多是难以达成的,凡是被纪念的大多是罕见的。
闻鸡起舞,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传,也是同样的道理。
能被历史铭记的总是少数,说句扎心的话,和历史故事的主人公相比,我们的孩子有很大可能既不是伟人也不是圣人,更不要说是超人。
他们未来就只是一个个平凡而又普通的人。
况且,这一代孩子生于和平年代,平日里衣食无忧,日常生活中最大的烦恼也不过是学校的作业太多了,昨天和同桌吵了架,今早发现脸上长了青春痘,妈妈总是唠叨,爸爸没收了手机今晚玩不了游戏这类琐碎又平淡的小事。
对于这些从出生起就物资就很充裕的孩子们来说,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精神和情感上的满足。
老实说,对这一代孩子,一千句一万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名句可能还不如简单一句“你要是好好学习,妈妈会很高兴,也会更加爱你”更有劝学效果。
劝学四策
劝孩子学习,以威畏之是下策。
无数家长都用亲身经历证明了,面对一个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孩子,不管是竹板炒肉还是男女混合双打都不能对孩子的成绩有什么长远的正向影响,更大的可能是你的孩子会在频繁的批评和体罚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叛逆的滚刀肉。
以利诱之是中策。
“如果这次考试平均分过80了,爸爸妈妈就给你换个新的苹果手机”,类似这样的刺激对一些孩子来说是有效果的,但问题在于如何让孩子脱离了物质诱惑之后还愿意继续学习。
以理晓之是上策。
父母老师和孩子讲道理,让他们理解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认同学习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是有用的,孩子自然不会毫无缘由地抵触一件于己于人都有益的事。
只不过,想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孩子能明辨是非通晓道理,父母也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让孩子接受这个道理。
至于如何做到这些那便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我在此不便多费笔墨。
除了以威畏之、以利诱之和以理晓之,最好做到也最难做到的是以情动之。
以情动之指的不是情感胁迫也不是道德绑架,而是让孩子发自内心燃起对学习的热爱。
不管是好奇心,胜负欲还是考了满分之后被大人夸奖称赞而产生的虚荣感,只要他们的情感需求能够通过学习而达成满足,他们就会自发地去寻求更多的进步。
这时,他们就会意识到学习其实和游戏没有什么区别,知识也不再只是书本上冷冰冰的白纸黑字,而是和他们关系紧密的,能给他们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的快乐源泉。
只有能达成这种状态,“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快乐”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才不再是空话。
孩子的心就像一道门,如果父母找不到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那么任凭你再是怎么研究家装风格、跑遍建材市场,联系装修团队,进不去家门,一切都无从谈起。
学习本来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不要让孩子忘了最初的快乐,成为奔波辗转于各大课外班训练营之间的考试傀儡,做一个眼里只有成绩和升学,但内心却如一潭死水的分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