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的雅趣:如果古物会说话,历史就更有趣了

但凡收藏,都容易上瘾。我以前收藏过201电话卡,收藏过邮票……热爱过两三年,在当下是特别上瘾的。后来改为收藏杂志和书籍,家里已经摆满了,多次被家人嫌弃,但是我仍然甘之若饴。有一次换工作,换到了南阳荷花广场的淘宝街楼上。每到周末,淘宝街变成了摆摊盛会,各种钱币、玉饰、藏品及书画、石艺品……很难很杂很热闹。那时候周六仍然是要上班的,所以逛不了淘宝街,一上午都在心痒痒。中午的时候,我顾不上回家吃饭,就开始逛起来。可是那些收藏品我多数不懂,古玩类的东西完全不认识也不敢问,就想着收几件玉饰吧,既可以收藏,又可以配戴。于是买了几件,并且戴了好几天,开心的不得了。翘首以盼等下一个周末。这次我仍然是逛啊逛,但比上次谨慎了些,仍然讨价还价的买了两件玉饰品,从北头买了刚走到南头,一个懂行的陌生人问我,你手上的玉是多少钱买的?我说160元,他说两件都是假的。旁边卖独山玉的老板也笑我,说这正宗的独玉你不买,我这儿是本土出产的真玉,你看走眼了吧。那个懂行的陌生人说,这里面水深,你不懂还是少买。然后他走了,留我楞在原地,瞬间心凉了。我想起来购买时周围几个摊位老板们的眼神及表情,想起自己在某一瞬间被众人争抢,都让我去帮他们开开张,原来是被猴子耍了啊。原本想要回去退货,毕竟刚买到手走了不到百步。但是很不好意思,就悻悻离开了,自此再也不逛淘宝街了。关于买玉饰这件事,我后来再不跟人提。我那时在淘宝街逛过两次,第一次买了三件玉饰,第二次买了二件,总共砸了不到一千元,但是它们的成色都一样,几乎可以肯定全部都是假玉。如果换成任何人,也会心灰意冷吧。我对于收藏的体会是,如果你不懂行,没有专业知识,没有任何学识积累,仅凭外观和个人喜好,那是万万不要在临时地摊上去淘,也不要在火车站及广场类的小铺子上淘,而是应该去大商场、大店铺去挑选,那里面信誉好一些,容易买到货真价实的玉饰,且价钱一定要符合市场,千万别想着捡便宜。

读《收藏的雅趣》时,发现作者汉宝德老师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他对古物及文化深有造诣,且他有很多朋友都是收藏家。既便如此,他也收到过不少赝品,他打趣说“这是交学费”。以他丰富的阅历和学识尚且如此,可见在收藏界混,技术含量是比较高的。作者在《收藏的雅趣》中分享了自己的收藏故事,每获得一件自己心仪的收藏品,那种收获感和喜悦心情都跃然纸上,作者从这种雅趣中收获了许多快乐时光。而这种快乐,其实是投入到对古物的历史研究和文化思考上的,他其实一直在做着研究,并不单纯的是收藏。他不像某些收藏家,追求商业价值,淘到便宜宝贝,再高价转手卖掉,做中间的倒卖奸商。他也不像另一些收藏家,纯粹是一腔战有欲,把藏品买回来后,束之高阁,轻易不示人,自己也不常看,生怕有闪失,生怕有意外,也并不对之学习和研究。汉德宝老师不是这样的收藏家,他往往是做着学术研究,从史料和学术作品中看得多了,纸上谈兵不过瘾了,就特别想拥有一件真实的古物,对照真实的古物再进行另一层分析。怀着这样的向往,如果果真碰到了一件心仪的古物,又刚好价格合适,“自己口袋里的钱刚好能买回它”,那就把这件古物给请回来了。总体上感觉,老师还是为了自己的建筑学识及历史学识,来“鉴真”和“求解”一些学术研究,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收藏而收藏。他的收藏喜好,其实价值体现的要更文艺一些或者实用一些,而这一点,其实跟“雅趣”才匹配呢。他量力而行,这样从容的收藏家还是不多见的。我以前认识一个搞收藏的,债台高筑,为了一个喜好误了不少事儿,有点太痴颠。

其实我读汉宝德老师的《收藏的雅趣》,特别想读一些鉴宝干货的。因为之前我买过好多次假玉,我特别想对玉器鉴别方面学习一二的,老师在书中也许了好多关于玉器方面的故事,但是很显然,老师完全不想对“鉴宝”这个东西展开讨论呢,完全没有什么干货妙招。我把老师谈古玉的文章都细心读了一遍,发现老师沉浸在他的古物文化世界里面,对世俗的“鉴别真假”及“防坑防骗”之类的东西几乎是不关注的,他要写的是故事和雅趣,要交流的是“探讨生活方式,共享雅藏心得”,与我们这些市井凡人的境界是有着莫大的差距了。

《收藏的雅趣》是汉宝德所著关于古物鉴赏、收藏方面的文章合集。作者从对古物的认识写起,将隐没在时光中的古物艺术之美加以阐释,并以富于理趣的笔触对古人文化和生活方式展开探讨,与读者共享自己的雅藏心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收藏的雅趣:如果古物会说话,历史就更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