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报道作品解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沉浸式报道的运用方式、体现的优缺点,本文选取了三个典型作品进行解析。


(一)《十二秒的枪声》(12 seconds of gun fire)

1、简介

(1)内容

这是一部由华盛顿邮报制作的VR动画作品,入围2019年美国网络新闻沉浸式叙事卓越奖决赛。该片讲述了发生在南卡罗来纳州一所学校的枪击事件,一名一年纪的小男孩雅各布被枪杀。影片从雅各布最好的朋友阿瓦的视角展开,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此次枪击事件给年幼的阿瓦带来的伤害。时隔一年多,阿瓦仍未能走出阴影,并为此给总统写信,希望他能关注并保护孩童的安全,远离枪支。该事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响应。

(2)形式

影片采用了动画配合VR技术的形式呈现,画面中的所有事物均用铅笔手绘的形式呈现,且笔触略显跳动,符合孩童的角色形象,转场多使用被风吹散的效果,凸显孩童受到的伤害。除遭遇枪击时的枪声和报警电话是真声外,其余均为配音。

2、优点

(1)沉浸感强

虽然影片并没有出现真实场景,但恰巧是这种偏艺术化的手法,能够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影片采用自然流利的绘画笔触,契合主题且能够带动观众情绪的音乐,加上专业且逼真的配音,给观众打造了更偏向情感方面的沉浸。这样能使得观众对新闻事实更加感同身受,一方面提升了新闻的理解度,深化了这篇报道 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让新闻的社会效应更加明显。

(2)避免二次伤害

现实中的阿瓦在事发一年多后仍未能走出阴影,其受到的伤害可见一斑。该影片利用现实中可获取的素材完成了对事实的再现,采用动画的形式可以避免采访当事人引发沉痛回忆,而对当事人造成第二次伤害,尤其在当事人是一名孩童的情况下。这样既能让大众了解事实,关注新闻,又能起到保护未成年人隐私和心理的作用。

(3)兼具形象感与真实性

影片并没有真实画面出现,但其中许多细节均源于真实情况。例如枪击发生时的枪声、911报警电话声音、阿瓦写给雅各布和特朗普的信、雅各布棺材上的铭文等等,每一处细节都非常真实,无处不透露着新闻的真实性。

3、缺点

(1)煽情

因保护孩童、动画处理等特殊性,影片的呈现掺杂了很多了技术手法,例如在影片中各种元素的退场大部分都采用了绘画笔触被风吹散的处理方式,这样的创作手法实际上带给观众一种“离散感”,十分具有悲情气息。又例如影片中阿瓦在接受了医生的诊治和询问后,画面四周变成了黑色,响起了风呼啸在耳边的声音,阿瓦说话也出现了回声,小小的阿瓦独自呆在黑暗之中,种种影像元素都在向观众传达一种悲伤感,感染观众的情绪。因此,虽然这部影片的沉浸感很强,尤其是在配套使用VR设备的情况下沉浸感会增强,但它的煽情也确实过于强烈。

(2)严肃性降低

影片的处理方式使这更像是一个艺术品而非新闻报道,虽然该片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从本质上来说,动画形式、情绪化的处理方式等都削弱了新闻的严肃性。对于新闻作品而言,更多的应该是呈现新闻事实、将事实直接地交给不能在第一现场观看的受众,从这一层面上来讲,该片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3)新闻时效性折扣

因其动画形式的需求,该片的制作周期比一般的VR作品更长,且这部作品本身也是编自2018年普利策奖决赛选手John

Woodrow Cox的一篇文章,影片中的所有内容几乎都在这篇报道中出现过,受众在看到这部作品之前已经十分完整地通过文字报道了解了新闻事实,从本质上来说,这部影片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内容,仅仅只是将文字转换成了视听符号,加上时效性的降低,新闻价值也就有所折扣。但这部影片仍是具有社会效应的。


(二)《也门的恐怖天空》(Yemen’s Skies of Terror)

1、简介

(1)内容

这是一部由Contrast

VR制作的非常典型的360°全景视频,获得了2018年美国网络新闻沉浸式叙事卓越奖,影片总长为5分中左右。影片开头用动画的形式展示了也门遭受轰炸的概况,并提出也门需要“人道主义援助”的主题,通过三个也门难民的自述,将也门三年来遭受的轰炸状况告诉了观众,并呼吁世界关注和保护也门,其中一个17岁,一个15岁,另一个年仅7岁,他们都经历了轰炸,甚至失去了自己的朋友和家人。

(2)形式

贯穿影片的主线是时间,以及随着时间的推进在也门爆发的轰炸次数。影片可以通过拖动屏幕观看场景360°的景象,右上角有观看角度导航图。影片配有英文配音、英文字幕、一段时间就会在屏幕上出现的轰炸次数统计,并伴有警报声。

2、优点

(1)受众自主选择性强

360°全景视频的使用,让受众能够随时暂停,并拖动屏幕以观看全景,包括轰炸后倒塌的房屋、地面、难民们居住的地方、也门的街道等细节,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也门轰炸的惨状,不同的受众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2)跨越时空的代入感

受众能够通过VR眼镜之类的设备观看3D全景视频,让自己沉浸在新闻故事之中,并且产生与新闻中主人公身处同一场景之中的代入感。且影片大量采用了也门轰炸的原声,十分真实。而这些真实感、代入感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受众对新闻想要传递的信息的理解——即了解也门的现状并予以人道主义关怀,促进了新闻本身的价值提升。

(3)动画代替实景

影片开头和末尾的轰炸场景均采用动画加同期声的形式,而非出现轰炸的实景,一方面是避免画面产生过大的冲击力,令观看者不适,另一方面,也避免出现轰炸后横尸遍野的场景和过度煽情之疑。同时,也是对也门人民的保护,体现了人道主义关怀。

(4)自述防止主观

影片全部的采访都采用受访者自述的方式呈现,包括最后三位受访者“希望世界看看也门”的呼吁,都是用受访者自己的口吻阐述的,一方面是为了做到沉浸的效果,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记者的主观性,以客观地、真实地体现也门人民内心对和平的渴望。

3、不足

信息量过大、繁杂

全景视频呈现内容虽然完整多样,但也因此,读者要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将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全部了解完略显困难。在大量信息吸引眼球的情况下,失去了记者的引导,可能会关注次要信息而遗漏一些重要信息,进而不停拖动屏幕寻找主要信息,出现思绪混乱、手忙脚乱的情况。


(三)《监禁之后》(After Solitary)

1、简介

(1)内容

这是一部360°全景视频,获得了2017年美国网络新闻沉浸式叙事卓越奖,影片拍摄了曾在缅因州监狱长期被单独监禁的犯人肯尼·摩尔的生活,包括单独监狱内部的情景,他回到自己家中卧室的场景。影片旨在揭露单独监禁这项刑罚的残酷,在监狱中,被单独关押的犯人没有和其他人接触的机会,没有人与他们交流。影片讲述了摩尔如何通过“钓鱼”的方式获取杂志等东西,在监禁期间精神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出现了自残、在墙上写血书等极端行为,出狱后,哪怕回归正常家庭仍存在焦虑不安的情况,并且倾向于把自己关在狭小的小屋里以寻求安全感。

(2)形式

影片虽是360°全景视频,但其中牢房的360°实景实际是由几千张位置不同的图片合成,被采访的主体摩尔则是在影棚中利用摄影测量技术拍摄,制成全息影像后放置于背景中合制而成,以呈现给观众一种沉浸式的观感和体验。

2、优点

(1)新闻价值催生新技术利用

该影片最大的难度在于,新闻事件中的主人公已经释放,再无回到监狱中单独监禁的可能,并且,若让其再次体验单独监禁势必会对其造成二次伤害,这是一种及其不人性化的做法。但这个新闻是有价值的,沉浸式的呈现方式也是有必要的,因此导演采用拍摄照片的方式,组合成全景视频,再将主人公单独拍摄,并植入其中。这既利用了全景视频、全息摄影等新技术,又在人道主义的范围内,完整地抓取并呈现了新闻事实,体现了新闻价值。

(2)人道主义与社会效应巨大

该片不仅反映了美国的刑法改革运动,更从独立个体的角度关注了被监禁者的心理状况,针砭时弊的同时又充满人道主义关怀,揭示现象之余十分深刻地披露了事件的本质。且该片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在评奖之际在Facebook上就已有220万次观看,对社会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不足

内容局限

因题材和人道精神的限制,该影片并未能展示更多的内容,全程仅在牢房、卧室中切换,中间只有一小段插入视频,场景及新闻内容十分有限。且整个报道全程都是主人公的自述,消息来源略显单一。但整体而言,该报道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因此一些小瑕疵也显得并不那么重要。


沉浸式报道的积极影响

实现新闻增值。除前文提到的沉浸式报道令受众体验感增强以外,对新闻本身而言,其最大的积极影响在于沉浸式方式受众更好地掌握了新闻的要义。以前文分析的三篇报道为例,《十二秒的枪声》令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孩童们受到的深刻伤害,呼吁社会和国家为保护孩子远离枪支做出行动,《也门的恐怖天空》让世界更加理解也门人民生活的悲惨,《监禁之后》让美国社会更加意识到单独监禁的痛苦与伤害。沉浸式报道所产生的巨大震撼力、冲击力和现场感,能够冲击受众的内心,如果说传统的报道是让受众获取新闻信息,那么沉浸式报道则是让受众通过体验的方式更加理解新闻信息,这不仅满足了受众对自己不能接触到的新闻的渴求,更是对新闻价值的增值和延申。

你可能感兴趣的:(沉浸式报道作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