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养生之道

这是一篇关于养生类的文章,冬天之所以适合进补,因为冬天虽然外在天寒地冻,可是人的阳气都汇聚在身体的内部,内在阳气是最旺的,内在阳气旺,能够克化吸收的能力就更强,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选择在冬天进补。而夏天,虽然天气很热、人的阳气都散在外,内在脏腑反而是阴寒一片,所以夏天特别容易吃坏肚子,未必是因为食物不新鲜,更多原因在于内在阳气弱,克化有限所致。从我们自身的身体与进补之间的关系来看,吃什么补什么本身固然重要,但东西再好,身体如果没有吸收的条件,也属于白白浪费,起不到补益的效果。能够有效进补,必是来自外在进补的东西和源于内在身体克化能力共同配合的结果。好东西能补得上,前提一定是:身体吸收好、能运化,而身体能够吸收运化的前提是:身体环境通常、生命机制运行良好。身体内部如果长期处于堵塞不通的状态,很可能吃多少、堵多少,非但不能起到进补增益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让身体的负担更重。

最近换季,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重感冒,过程中自己感受到的体验,似乎也有力补充说明了这一点。感冒期间有几天嗓子特别发干,喝了比平日多很多的水,还是觉得很干,平日喝得比感冒期间少,却并不觉得。或许是因为感冒期间,身体的机能处于不太正常的状态,这个不正常状态的体现之一就是:对水的吸收运化能力降低了。虽然喝了很多水,可这只是我的事,至于身体吸不吸收,是它的事。嗓子发干、试图喝水补充水分缓解,能够奏效的前提是:身体能够正常吸收运化水。如果身体不能吸收运化,那么喝再多水也没用,嗓子发干的状况并不能通过单方面喝很多水的一厢情愿得到改善。

即便是对自己身体的调养,尚且是一种互相合作的关系:你想补的+身体能否吸收,共同决定结果。身体的情况是这样的,生活中许多其他的情况,似乎也有相通的底层逻辑。或者说,即便我们自己的身体能不能吸收消化,都不是个人意愿能够决定的,更何况,在社会生活中,与其他个体生命之间的交互呢?有人说,我做了很多,可是结果并不能配的上我的努力。“做多少、结果就应该与所做的价值一致”能够实现的前提,与“吃多少,身体能够吸收运化补益多少”有着相同的逻辑:你所做的+其他因素是否到位、是否配合,才共同决定最终结果。如果其他因素不能配合到位,就像身体如果不能吸收消化,你做得再多、补得再多,恐怕也无济于事


图片发自App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同事合作伙伴、朋友家人、伴侣或者子女,虽有亲疏,但最根本的底层逻辑却没有因亲疏远近发生任何变化:你想的、你愿意的、你所做的,不能单方面决定需由你们的关系共同配合产生的结果。“我说了那么多,怎么就是没有用,他一点都没有改变”,因为如果他不听,你说了再多也只起不到任何效果,就像吃了很多补品,身体不消化不吸收一样。“我为他做了那么多,他一点都不领情”,事实上,对方领不领情,并不取决于你做了什么,毕竟你所做的与对方领情与否没有必然的关系。关系积极有效互动的前提是:有共识,也就是常说的“你情我愿”。唯有在共识基础上的相互配合、相互扶持,才能实现劲儿往一处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件事的结果如果是多方因素共同决定的,那么在你准备就绪的同时,其他变量的到位也同样重要。如果只有自己的意愿和努力,而其他因素不能配合,结果恐怕也很难令你满意。所谓不以结果论英雄,如果在过程中你是全力以赴、尽自己所能,即便结果不怎么样,那也不能归咎于你,人事尽了,其他不在你掌控范围内的因素不归你管,也就没有什么值得遗憾更无须责备自己。

由此一来,很多事仿佛变得清晰简单起来:很多事不是我们自己可以单方面决定的,过程中尽力沟通、达成共识,整合多方因素,但如果其他方面确实无法配合到位,在自己已然尽力的情况下,对于结果也的确没有必要太过纠结。与其把经历分散在自己不能决定的部分上,不如收心将力量时间花在自己可以改变的部分上,减少向外扩张、试图改变控制他人的时候,反而省了不少精力、少了许多担忧。虽然我们不能决定很多事,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做不做、该怎么做,负责好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包括对于结果的接受、内心疏导、心态的调整等。中国人常说“尽人事 听天命”,由此看来,非但不是消极,却是看清事物本质、万物运行规则之后的顺应自然、积极有为、和豁达坦然。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