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问和知识的有机化

对于学问二字,你如何理解?对于读书,你有怎样的看法?对于知识的吸收与消化,你有何看法?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朱光潜的《人生九论》都有通俗而透彻的解答。那么这篇文章就是自己在阅读了先生的文章之后的个人思考和记录了。

  • 学问二字如何理解?如何做好自己的学问?

虽然说,作为一个学生,求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但是在大学的课堂里,仍然以老师的输出为主,学生只是一个被接收者。在这种方式下,知识只是被塞进了学生的脑袋。

学是学习,问是追问。学问是任何人对任何事理、任何知识、任何技能由不知求知,有不能求能的一套功夫。由此可见,学问的获得必得经过疑问、不解,而后寻找方法几经摸索,寻找到一个答案,那不解的问题方才有了解答,正如“一旦豁然贯通”。朱光潜先生解释到,学与问必相连,学问不只是记忆而必然是思想,不只是因袭而必然是创造。亦如古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Pexel

而一个人学问越深,他必定对知识的思考越深入,所谓疑问无穷,发现无穷,兴趣亦无穷。由此也能表明,一门经典学问的诞生,必定有产生了很多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曾有许多人思考过、讨论过,提出过种种不同的解答。而了解这些过程,也是学习的内容,这样才能利用前人的收获,避免绕弯子甚至走错路。

做学问也全是自家的事。第一重要的是,个人的努力。努力之外,更需要认清方向和门径。而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启发兴趣和指点门径了。

  • 知识的有机化如何理解?如何让知识成为自己的?

首先,“有机”是化学术语,是不同物质和元素在某种结构的组织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事物。知识的有机化,也是指知识需要经过组织化、系统化的整理,而不是物理结构的堆砌,方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朱光潜先生将有机化的知识总结为三个特征。第一,如果学问没有组织、不成系统,不是一种完整的生命,它不是学问。第二,如果学问的生长不是有机的吸收,而只是物理的堆砌,它也不是学问。第三,如果学问没有个性,在你我心里它完全一样,没有经过重新创造,它也不是学问。

那么这学问究竟应该如何研究呢?的确有某种规律。首先,一切学问的对象不外乎是事物的关系条理。简而言之,也就是回答三个问题:何?如何?为何?通俗一点,也就是,事实是什么?如何清晰的认清事实而不只是形如事实?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那么有什么方法来回答以上这三个问题呢?通常我们会选择,先勾勒出事物的一个轮廓,然后再由轮廓而填充节目。在轮廓的指导下,节目不至于泛滥无归宿,而节目的填充帮助我们发现某一点不平衡,某一点不正确,从而适时的调整轮廓。当节目与轮廓并行变迁时,这便是学问在生长了。

触类旁通,学问的生长也是如此。孤零零的片段事实在脑里不宜久住,纵使勉强把它记牢,也发生不了作用。只有在有组织、有关系条理、有系统、有生命的情况下,学问才能成为自己的学问。好比攀亲结友,知识的记忆依赖于联想。在一个社会中,一个人认识的熟人越多,关系越复杂,牵涉愈广,他的地位也就越稳固。

当然,知识的有机化,和有机的学问,这都需要你对问题产生兴趣,并且对答案的获取有忠诚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学问和知识的有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