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图片发自App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无问西东》比《芳华》立意更高,背景更广阔。看完芳华觉得好感动,再看完无问西东,觉得又振奋又感动,逼格明显高了一截。

这个电影讲了四个故事,每个故事的主角都是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出身,只是年代不同。这四个不同时代看似毫无关联的人物故事又通过一些旁枝的人物和事件给串联了起来。

第一个故事讲20年代知识分子在求学中迷惘但最终寻求到本心和真我。

第二个故事讲四十年代(战争年代)富家子王力宏在爱国和爱家的矛盾之间做出的选择,高尚善良富有家国天下的同情心,代表了中国精英阶层的精神,满满正能量。

图片发自App

第三个故事是重头戏,主角是黄晓明和章子怡,讲述的是六十年代在特殊政治背景下,人们在自保和感情方面的纠葛。有人为了前途而自保,放弃替朋友澄清,以至于章子怡被无知群众批斗致死。黄晓明做到了既为原子弹奋斗,又为心爱的章子怡托底。既美好又超感动。这个故事里面有个旁枝故事,那就是章子怡和黄晓明的老师许伯常和师娘刘淑芬的故事。

图片发自App

这个故事大致这样:刘淑芬用自己的工资供许伯常读大学,许伯承诺了要跟她过一辈子。但许伯常大学毕业后, 爱上别人了。许伯常想悔婚,是刘淑芬以死相逼才维持下来这段婚姻。

刘淑芬的执念是觉得她供养了许伯常上大学,他就必须感恩戴德,并且他承诺了要一辈子对她好。许伯常的执念就是“人就不能变吗,很多事情都可以变,为什么感情就不可以变?”那既然不能改变,我就冷漠你。他可以对其他人都很好,唯独只对这个女人冷漠。而对于刘淑芬来说,冷漠,就是最大的惩罚。她整天打骂看上去老老实实的许伯常,可能是她的发泄,也可能是弱者示强。感觉两人差异太大了,就像另一对高加林和刘巧珍。这个故事的背景交待得语焉不详,因为毕竟只是支线。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我是能理解老师的改变的。二十来岁青春期,荷尔蒙发达,人的动物性本能让他爱上师娘并且发誓一辈子对她好。这誓言当时可能是真的。可是你二十岁时候喜欢的人,可能跟你四十岁时候喜欢的人差异很大。你二十岁可能只热爱青春皮囊,但你四十岁可能更关注对方的内在,是否有一副有趣灵魂。有人一辈子不变,是真的;有人转身就变了,也是真的。死守纠结,悲剧哪有不发生的道理?

图片发自App

刘淑芬无疑是弱者,但我发觉弱者不一定善良。这是个残忍的旁枝故事,因为师娘刘淑芬明明清楚知道章子怡并没有勾引自己老公,偏要揭发她,直接害死了章。她发现章死了而自己老公更冷漠走向她的时候,她选择了跳井自杀。在跳井前的最后一瞬间,她脑子中幻想的还是她跟许伯常恩爱的画面。许伯常仿佛才突然觉悟过来,撕心裂肺地在井边呼喊。不知道许伯常是否对刘淑芬还有感情,也许愧疚就已经是全部。我要学一下鲁迅先生,用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一下,我总觉得这个明显是弱者的师娘,做出来的事情都很恶,在现实中,这样的人是不会跳井的,大概会继续以受害者的身份害人。

老师的问题是,既然摆脱不了这个女人,何不善意待之呢?冷漠对待她,自己的日子也鸡飞狗跳,何苦呢?师娘的问题是,既然这个男人根本不爱你,为啥要以死相逼苦苦纠缠呢?难道活着的全部意义就是这个男人吗?说到底还是女人自己的次性别观念作祟,即使经济独立,人格也没独立。

其实吧,老师师娘这一对,虽然只是第三个故事的旁枝,但也是生活的真相。热血青春,有情有梦之后呢?还是日常生活,漫长的琐碎的庸俗的生活,足以让人厌倦。

黄晓明和章子怡凄美的爱情故事,至少让我们看到勇敢,青春,美好,收获很大的感动。老师师娘的故事,简直当头一记闷棍,让你看到生活的丑恶真相。

不论如何,抄来一段话结尾: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你可能感兴趣的:(立德立言,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