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的强迫性

猫猫头去参加AMC10的比赛,结果当然是很差(连铩羽而归这种话都没法说)。有家长安慰我说今年的比赛要比往年的更难,不用放在心上。

我是没有放在心上,我们美女老师心心念念地很不爽。美女老师喜欢那种超级聪明的,领悟力和速度极强的(谁部喜欢啊),还有态度很好的,也就是说作业都是超额完成的。像我们这种,只是稍微能听懂话的,排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人民。

何止AMC10越来越难啊!哪个不是越来越难?这就是我们做家长的焦虑的原因:基础教育为了保证大部分人都对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教学标准,而高等教育为了追求最高阶层的人数上的鳞毛凤角,就把难度一再提高。

于是现实中就强迫我们的学生去为一些看似不可为的事情。

昨天我有两位学生一起上课,对其中的一位来说压力很大,因为他要和高年级的同学一起学习。我当然就是采用高一个年级的教材和标准来要求的。(所以那些要两个不同年级一起上课的就注意了哈,我肯定不能让那个高年级的有留级感啊。)

上课讲的是修辞手法,其中有一项是需要通过阅读大量书籍和平时注意获取大量信息来帮助理解的。除非你真的很聪明,可以完全领会字里行间的含义,但是这比较少,我的学生在做这些题目的时候就不能保证全对。(全对的概念,不是说特别好特别赞,而只是基本及格,这个部分达标罢了,当然学生们是不知道的。)

一位四年级的学生需要读多少书?家长们可以去学校问老师要一张读书清单,反正猫猫头拼命读有没有把清单上的书都读完。读书是有时段性的,你不能说四年级的书读不完可以放到5年级再来读,那么5年级的书单呢?六年级的,初中的,高中的呢?

四年级阅读是一个转折点,这个时候的书本已经偏向单词多信息量大篇幅长意义深刻的境界了,所以四年级的学生想逃避的而去读漫画书的大有人在。做家长的必须开始强迫孩子来读更厚更难的书。事实证明,在四年级及以前有大量阅读习惯的孩子,在5年级及以后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上都更甚一筹。越是写不好的就越不愿意写,越是读不进去的越是不愿意读,如此恶性循环。

再说的具体一点,四年级的修辞手法中涉及到的书本有《圣诞颂歌》,《时间的皱褶》,《爱丽丝漫游仙境》等小说,孩子做题的时候很习惯来问“这个字什么意思,那个字讲的是什么?”试想一下,考试的时候也这样?或者不说考试吧,读书的时候也这样,肯定不会去问旁人的,自然也不会查词典,于是这个潜在的难点和知识点就这么放过了。

队友昨天和我又开始了一场辩论,不过我没有参与,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活动我不想再搞下去了,谁都没办法说服谁,就像修罗界一样,永远没个尽头。

但是这次队友提的意见我也不能说完全不正确。队友不喜欢猫猫头看通俗小说类或者经典人文类作品,他将之比喻为看电视剧。好吧,你没有津津有味地看”琅琊榜“吗?反正我很久没看了,昨天为了接队友下班,连冬歇回来的”行尸走肉“都忘记看了。队友提出要读这些书那些书的,好吧,不就是读个书嘛。

队友的书单很长很长,我扫了一眼,也不是全都没有读过的,读过的也都是不错的。反正读书也没什么错。

其实这是我们做家长的片面之词:我们不过是凭着书单或找或买或借,读书的人是孩子。这本书读完就读下本书,也不管是不是他能接受或者喜欢或者明白,就直接塞给他。比如我读《罗马帝国》和《尤利西斯》就很郁闷,感觉自己像傻瓜,要么是信息量太大,要么是不知所云。另外还有一类书像《时间简史》《未来简史》这种,或者《娱乐至死》吧,因为不是小说类的,叙述的方法就难以接受。

这也是我必须自我检讨的方面,也是我正在不断努力的方向。

我希望猫猫头不要有这种的偏差。

读书,既要读自己喜欢的,也要强迫自己读不喜欢的。

为的是不让自己走偏。

THE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中的强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