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和好友在颐和园泛舟昆明湖上,微风徐徐,水波粼粼。坐在我们对面的是一对母子,男孩大概11、12岁的样子。船开没多久,男孩说:"妈妈,我饿了,我想吃火腿肠。"妈妈原本平静的脸上骤然风云突起,眉心处拧成了一个疙瘩:"吃什么吃呀,出来玩儿不看景儿,就知道吃!你怎么就这么没见识呢!"
男孩没有再说话,但是脸憋的通红,眼睛看向别处,眼神里满是愤怒。妈妈"哼"了一声,嘴里嘟囔道:"我这还不是为你好"。下船时,男孩儿迅速上岸,头也不回的大步往前走,把妈妈拉下好远,任凭她嘴里不停地唠叨和抱怨。
其实,偌大的颐和园,逛着逛着渴了饿了很正常。如果觉得在船上吃东西不文明或者有何不妥,可以跟孩子好好讲,孩子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可是,如果因为觉得孩子的行为给自己添麻烦了,或者给自己丢面儿了,而当众斥责孩子,家长真的应该好好反省一下:你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吗?如果是你的朋友、你的同事、你的领导,你也会这么对待他吗?你的面子重要,还是孩子的真实需求更重要?
这让我想到徐婧英老师在《高情商养育》一书中所说:成人最擅长的心理游戏,就是把恶劣情绪包装成精妙礼盒赠给他人,尤其亲子之间。父母把焦虑、恐惧一股脑儿地发泄给孩子,之后还对孩子说:"我这样,都是为你好!"
《高情商养育》是亲子心理师徐婧英老师十几年教育咨询和育儿经验的总结,她从亲子关系的核心矛盾入手,告诉家长该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如何关照孩子的情感需求,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
徐婧英老师将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博采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却用非常浅显易懂,平易近人的文字表达出来。尤其是将自己对育儿知识的感悟和理解,非常成功地运用到对儿子的教育中,也帮助过很多家长和孩子打开心结、重新联结,重塑良好的亲子关系。
01 时代变了,可很多父母还站在原地
作者在开篇就回答了一个许多人为之困惑的问题: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么难带、问题这么多?自己小时候,父母没怎么管,照样成长得不错,有许多好的品质,可如今,为教育孩子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为什么孩子还是问题一大堆、各种不省心?
作者认为:原因很简单——如今的经济社会情况、家庭结构、教养方式、家长的心态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孩子的表现当然也不同。
1.社会发展太快了
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贫富差距增大,生活和职场太多的不确定性,很多父母身处压力之中,焦虑不已。
许多父母将压力转嫁给孩子,希望孩子好好学习改变命运。孩子背负的压力太大,又得不到正常的释放,内心当然会爆发、会出问题。
"互联网+"时代,孩子们接收的信息多、成熟得早、成熟得快。很多家长跟不上孩子的脚步,忽然有一天就发现听不懂、看不懂孩子了。
近年来,孩子离家出走的案例逐渐增多,自杀的比率也在逐年上升。这一方面说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防护意识,不珍惜生命,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网络的负面示范效应在起作用。如果缺乏生命安全教育,或亲子关系不好,即使家长劝说,孩子也不听,反而效仿网络上的负面行为,问题自然增多。
2.家庭结构和过去截然不同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父母的关注点更多放在一家人的吃饱穿暖上。普遍情况是一家好几个孩子,父母照顾不过来,这样反而顺应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分享和担待。孩子从小帮家里分担家务,担当家庭责任,在生活实践中塑造了优良品质和能力。
而当今社会,孩子们享有全家人的爱和关心。这些爱,如果方式恰当,孩子会获得充足的安全感,内心也更强大、更丰盈。但是如果过度溺爱,孩子的内心往往十分脆弱,很难面对复杂的人生;而如果对孩子过度关注,孩子没有心灵的自由和安宁,时刻紧张压抑,同样会出问题。
3.孩子的需求和过去不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了五个层次。
很多家长误以为给予孩子的吃穿用度,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给孩子创造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就够了,实际上这只是满足了孩子的初级需求。而孩子真正想要的、想被满足的,是中级需求——社交和尊重。
所以很多家长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以为是、想当然的全力付出时,却发现孩子并不领情,而这种错位,正是绝大多数亲子矛盾的问题所在。
4.时代变了,父母的教育方式没有变
时代变了,孩子的想法变了,可有的父母还站在原地,既不和时代接轨,也不考虑孩子的需要,只照搬上一代的方式,拿老一套管孩子,觉得"我们小时候还不就是那样长大了,也挺好的呀!"孩子当然不接受,所以对抗、叛逆、状况频出。
这样的家长,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认知水准,已经决定了决定孩子的人生起点,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父母只有不断学习成长,成为真正成熟、智慧的长者,才有能力、有智慧去预见和解决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问题。
02 变担心为信任,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1、父母对孩子,往往担心多于关爱
孩子在肚子里,父母担心他是不是健全;出生后,担心生病挨饿;怕得少,怕影响发育;说话晚,怕表达力差;不会走,怕有问题;会走了,又怕摔怕碰,怕各种意外……很多时候,看起来是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为孩子考虑,实际表达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担心焦虑。
为人父母,为孩子操心是责任,但是要有明晰的界限,一旦越过这个范围,不但无法保护孩子,还会让孩子受到伤害。
有研究表明:人类大脑有着像镜子一样的神经元,别人恐惧,我们会感觉到恐惧;别人快乐,我们也会感到快乐。父母如果过度担心、过度关注,大脑的理智思维被负面情绪控制,说话、做事就会不断传递负面信息,就算有的父母忍住不说,但是,父母的不安、恐惧、焦虑,孩子完全可以从眼神、表情、肢体语言中接收到。
这种负能量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被限制、被束缚,时间长了,要么失去自我,个人价值感非常低,缺乏自信,要么叛逆对抗,不肯合作,亲子关系非常糟糕。父母的担心、焦虑,无异于把最坏最差的"礼物"投放到孩子的信念系统中。
我家孩子一岁半,正是迷恋玩沙土的年纪,但是他每做一个动作,奶奶就喊"低点低点,别迷了眼睛"、"往边上点儿"、"别攘到脑袋上了",孩子玩儿的很不自在。我和先生在旁边听得无限焦虑,赶紧让奶奶不要打断孩子玩耍,只要是安全的前提下,不打扰别人,让孩子痛快的玩儿。
然后孩子玩儿得特别欢腾,甚至把沙子攘进了嘴里还咂摸咂摸味道,回家时俨然一只小土猴儿,但是他真的开心极了!
父母要学会察觉自己的想法,调整自己的情绪。过度担心焦虑时,不妨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①这是真的吗?
②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③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什么?
2、父母把担心换成关心和信心,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精神礼物
担心是一种诅咒。父母要把担心换成关心和信心,关心是有形的保护,信心是无形的保护。
①多看书学习,了解孩子生长发育规律。
②做好预案,教孩子应对。
③抓住孩子的特点,不盲目比较。
④把握爱和管的尺度,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不管。
⑤觉察自己,找出问题所在。
03 父母的人生格局,影响孩子的人生结局
近日,四川成都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接孩子放学的视频,逗乐了全国网友。
孩子很兴奋地告诉妈妈,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先听哪个?
好消息是:平时总考倒数第一的我,今天考了倒数第二名!我进步了!
坏消息是:我考试不及格!
这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妈妈轻轻地笑着,并没有责怪孩子。小朋友的眼睛黑溜溜亮晶晶,脸上洋溢着天真开朗、无忧无虑的笑容,小朋友会为了进步而开心,但也知道没及格是坏消息,并不是完全不在乎成绩。
很多网友羡慕:小朋友性格太阳光啦!妈妈好温柔啊!从孩子的表情就能知道孩子有一双开明包容的父母,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
的确如此,父母格局高,孩子自然目光长远,胸怀宽广、有胆略有见识,也容易成为人生赢家。
如果父母格局太小,一丝不如意就怨天尤人,一点小挫折就一筹莫展,人生只会处处受限,哪里还有幸福可言?更不可能给孩子好的行为示范。
1、负面情绪,常常是因为对自己不满
有些父母心情不好时会迁怒于孩子,而心情好时,哪怕孩子做了错事,父母也毫不理会!这种一会儿风一会儿雨的教育方式,令孩子非常困惑,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徐婧英老师认为:家长冲孩子乱发脾气,归根到底,是不够爱自己,对自己不满意,才会把这种不满投射到孩子身上——表现为对孩子的不满意。
美国教育家伊丽莎白·克拉里在《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三脚凳理论:儿童教育就好比一个三脚凳。凳子要站稳,需要三条腿的支撑。即:对自身价值观的了解、对孩子合理的期望、对自我需求的尊重。
其中,"对自我需求的尊重"特别打动我,在我看来,这是快乐育儿的精神源泉。
"想要日子过得愉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抽出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我们源源不断地把时间、注意力及支持给予他人时,我们就会开始空虚,也渐渐丧失耐心和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得到他人的关心和支持,再做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来恢复和充实自身的内心世界。"
的确是这样,即便照顾孩子需要花费我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我们也要想办法给自己留一个小小的时间和空间。
如果想给别人倒一杯茶,首先需要我们自己有一壶茶。自己的状态充盈饱满了,才有可能分享给别人,也才能快乐的接受别人的给予。不要一味的无私奉献,也不要委屈自己,看似隐忍,实则是利用自己的弱势来操控别人。
2、当孩子情绪不好时,家长不妨这样做
①"看见"情绪
"看见"情绪,不是视觉的看,而是心灵的感知,体察、重视,不要视而不见。
②说出情绪,才能释放情绪
情绪是人对外在人、事、物的感受,是一种体验,情绪没有对错之分。家长看到孩子的情绪,就要在合适的时机说出来,孩子感到被理解和接纳、被重视和认同,减少了压力,才能去想问题到底是什么,才会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情绪自然化解。
昨天傍晚,我家孩子在楼下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天黑了,小朋友们纷纷回家了。我家孩子正在兴头儿上,抱着一个小朋友的足球不松手不肯回家。我先生只好强行把足球还给人家,带孩子回家了,孩子大哭不止。
我从厨房出来,把孩子搂在怀里,抚摸他的后背说:"宝宝还没有玩够呢,还想在外面玩一会儿足球是吧?"
孩子听到这句话,更是哇的一声哭得厉害了,然后一边抽泣一边说:"嗯"。
我继续柔和地说"妈妈也觉得有点遗憾呢,可是今天时间有点晚了,爸爸担心坏蚊子咬到你(边说边摸摸他手上之前被蚊子咬的疙瘩),所以带你回家了。"
孩子平静些了,说:"嗯"。
我握着他的小手儿,温柔注视着他的眼睛,说"咱们明天带上自己的足球,早点出门多玩儿一会,好吗?"
孩子笑中带泪地说:"好"。然后就不哭了!
虽然孩子只有一岁半,只会说只言片语,但是他能理解的比他能表达的,要多得多。我并不确定孩子听懂了我全部的语言,但是我确定他能感受到我对他的理解、接纳和爱护,我也能感受到孩子对我的信任与依赖。
③拥抱孩子
有时候,父母一个发自内心的拥抱,就能消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因为孩子感觉到了父母浓浓的爱意和支持,胜似万语千言。
④引导孩子察觉情绪,说出来
孩子的负面情绪,有时自己意识不到,家长要透过现象,引导孩子察觉、理清情绪,表达出来。
04 深深的爱,要对孩子好好地说
有人说,中国父母是最傻的父母,明明爱孩子爱得不行,孩子却总感觉不到爱,甚至感觉到的是伤害。
徐婧英老师的《高情商养育》这本书,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将中国家长的育儿烦恼和亲子矛盾冲突,做出了清晰而准确的分析,给予家长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我自己的感受是读完之后受益良多。一些我一直在思考的人生经历中的关于成长的问题,在读完这本书时豁然开朗,深受启发,也让我和幼时的自己和解。这大概就是育儿先育己吧。
安东尼在《小王子》一书中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希望我们是"所有大人中的少数人",我们能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握着孩子的小手,耐心地听,温柔地抚触,坚定地说,轻轻地安慰,高情商养育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