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四句教理解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无一切主观意念,不掺杂任何主观个体意识。心灵是无我境界与良知契合回归本我状态。

当吃饭时候就是为了单纯的生命补充。不为了炫耀色香味晒个朋友圈,这是本体。

如果为了别人吃吃给别人看,那就是出体后的自我意识为了证明本体存在开始各种晒。

为大众认可寻求自我感觉自我意识,产生二元对立丧失一元本体,产生意识世界。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把自己化身正义,善良的道德制高点来批判绑架别人吗?显然不是。

其实有意念动随时都有,这句主要是观察而不要加以是非判断,才能辨识观察自我思想意识是否产生了二元对立。需要内观自我悟玄机。

小心你的思想,
它会变成你的语言;
小心你的语言,
它会变成你的行动;
小心你的行动,
它会变成你的习惯;
小心你的习惯,
它会变成你的性格;
小心你的性格,
它会变成你的命运。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从这里开始外观世界分清楚那些是你自我意识,那些是本我意识。这里出现了“良知”二字阳明心学最伟大的就是这个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这个知。 不知道这个知就不会明白什么是知行合一,谨慎这个知,因为知行合一是一体的,不是知道做到那么简单。因为你知的同时已经做了,你做的也知了。知不是简单的动词知,不是知识,思想,而是智慧。

智慧本有,吾不具足何必外求。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智慧。这个无就是智慧,玄妙之处难以言讲,只能悟到。所以一生致良知,达到彼岸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通过外观看世界知善知恶,观心照出来的万物,你如何起心动念加以分别的,从而找到处理事情的智慧。二元时候你觉得那件事别人错了,那你进入你观测到的这个事物的的环境意识,观测他起了什么心动了什么念,这个念对他来说不加自我评判,急人所急理解他接纳他,感受他,然后是你会怎么做,该有什么智慧来解决他的事,才是真的为他好。是批评还是表演,是纵容还是宽容,该引导还是引诱。良知自然会引导你。这就是良知的伟大之处正念,具体到事上该怎么办,是不是站在本元一体上的善,还是二元对立为自己谋利的恶。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对于如何达到本有的智慧,良知。

因为由我们的六根沾染六尘出现,压力,空虚,忧虑,恐惧,喜好,憎恨等等……出现了不真实主观意识搞的我们三观不正起憎恨厌恶喜好心,被名利,金钱,贪欲等等困扰我们的良知,但是非常难以发现。只有日日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心中贼难破因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人心很容易被诱惑,一不小心就失却良知了,容易到看你一眼你就急了你瞅啥。容易到刷个抖音停不下。道心呢,良知呢,渺小的正道是沧桑是无趣。难以寻找,难到贪图安逸享乐,瞬间把你撤回自我意识。逃不出自我,看不清虚幻假象。甚至蠢到贿赂佛烧香拜佛求佛保佑发财享乐。不懂佛本意就是空,去这假象,为善格物。找到本我良知智慧。



很多人崇拜王阳明的智慧,那四句教,致良知来学,打算学到他的成功,得到点为自己的利益,也名扬天下,被人崇拜,但出心已经分彼此分你我分别心一起必然有个自我意识需要制造点内容来为了满足这个虚假的自我意识。殊不知阳明一生只是此心光明。根本没想名扬天下没有一刻被私欲遮蔽的光明通透的空心。我们的贪婪欲望心看不到这颗光明心,因为被遮蔽的太多了,深深地产生了自我,自私自利,越来越远的离开了本我,道不远人,可自我离经叛道。

心本来就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以本心出发看一切都是光亮无尘。以客观角度看世界不存在自我意识的本体。所以你打他骂他,夸他赞他,他本不存在,所以他不喜不悲。他只是看你在骂自己的自我感觉,夸自己的自我意识。与他无关。他就是心如明镜,不存不留,你看到只是你自己。

你如果觉察不到无我,那就擦擦掉污染,拨云见日,格物致知。到时候那有什么困难那那有什么做不了的事。

因为那都是:以主观无为心,做了客观有为事。帮别人去除了迷雾,指引了光明。只是旁人看来是事,你只是无为而治。

最后你这样认为那就错了。还有你我分别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良知四句教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