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装》——观后感

意外刷到了一部新的电视剧《盛装》,


取自微博

电视剧开篇以职场小白李那“盛装”总部面试,借助李那视角,广告部鲁帽子、人力资源总监,编辑部总监严凯,公司副主编陈开怡等主人物依次登场,故事情节依次展现,展开了在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与传统纸媒的冲突、碰撞、融合。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加快了很多事情发展的进程和速度,《盛装》是一个杂志期刊,因为集团总部的资本斗争,主编乔治跳楼自杀,牵扯出分公司的内部派系斗争、杂志转型的主编斗争等系列故事。这一个公司的变化,也是一个行业的缩影,也可以看到些许时代的影子。

创办《盛装》的老员工,从选题到出刊,中间有无数个环节,创办之初希望通过这个期刊表达自己的观点、向社会传递一种声音。为了一篇好的稿件要经历无数次的选题、出稿、修改、校队,才能够印在杂志上、发表出去。什么样的文章才是一篇好的稿件?他们编辑部的赵昕说:“好的稿件,不是编辑想写什么,而是观察读者、观众想听什么、想看什么,在这个基础之上,结合这个时代环境,增加编辑自己有想说的话,做一个拔高。这才是一篇好文章。”这样一篇好的稿件大约要经过确定话题/主题,商讨表达/呈现方式,确定采访对象,应邀采访/上街采访,整理素材、汇总成稿、修改润色、定稿这一系列的工作。一本杂志,这样好的稿件大约需要提供20-30篇(可能是,不确定),前前后后大约要大半月的时间,加上其他辅助工作的拍摄、校对、定稿、下厂,一般一个月才会出一期,印刷出版后下才能放到各个报刊亭/书店或者其他线下场景兜售,真正传递到读者的手中。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传递信息,随时随地可以表达,杂志这类纸媒能够起到的影响力逐渐被微博大咖、博主分散一部分,品牌的名字还有一定的影响力;于是集团总部希望兜售品牌,获取最后一杯羹;而副主编陈开怡和老员工并不舍得自己就这样离开奋斗整个青春的地方。副主编借助自己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对自身对“盛装”的理解,运作资本获得更丰厚的资金,同时积极与新媒体、互联网融合,让《盛装》绽放更旺盛的生命力。

走向融合后,原编辑部的赵昕升职为新媒体部的主管,在讨论最新一期期刊的选题时,赵昕这样说:“互联网媒体靠什么有阅读量,核心是焦虑!互联网平台的读者就是要快,快到一个标题就能抓住他们的眼睛,要用一个标题说出他们想看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拿到这个领域的话语权、主导权。”

赵昕两个阶段表达的内容,有冲突的点;镜头通过编辑部主管严凯的角色,这个冲突继续上升,这个部分让我触动更深。

取自微博

严凯是富二代,爸爸创业打拼下进亿万级的资产,但严凯和父亲的关系并不好,和前主编乔治是非常好的朋友,一起经营着《盛装》的杂志,他认为,不能够贩卖“焦虑”。杂志的核心是希望通过这个杂志能够向更多人提供不一样的生活态度、生活节奏,而不是传递某种情绪,通过这个让读者去消费、购物。

这个想法好像与互联网的思维有一定的冲突,赵昕回应到,“老大,你有钱,你不需要为生计琢磨,可以单纯的谈理想和品牌聊理念,而我和你不一样,我需要养孩子、还房贷;我的考核指标就是阅读量、转化率”。

借助这两个人的家庭背景、岗位职责,这两个人也代表着社会上一种现象,又隐喻了另一个冲突。

这部剧还没有结束,还在等出版人之间资本较量的结果;我个人很少看电视剧,这部剧确实让我看到很有意思的一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盛装》——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