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十八篇04|逛展逛展,美的盛宴

辛冶/文               吕洪仁/图

去年7月第一天到杭州,下了火车赶到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路校区,找到在南山艺市参加市集的三三,匆匆吃过午饭,就被她领进国美的两处展馆,赶上了看国美毕业展的最后一天,接着又马不停蹄去紧邻的潘天寿纪念馆转了一圈——乍到杭州,就这样扎扎实实地先经受了一番美的洗礼,而这,竟成为一年来我在杭州看美术展的开端和缩影。

今年的6月伊始,又逢美院的毕业大展,杭州举全城或者准确地说是全西湖区之力,在10处地方同时举办美院与浙江音乐学院合办的毕业展,最主要的,还是美院的展览,浙江美术馆、象山校区美术馆、艺创小镇的凤凰创意园和象山公社、杭州国画院、西湖美术馆和博物馆等等地方按院系展陈,持续半个月到近二十天,完成了这场大展。

真是盛事啊,每年的美院毕业展,已然成为杭州人民共同期待和参与的项目,与同在转塘的浙音联办,升级为“青艺周”(今年为第三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很有一年一度文艺大赏的意味,人们预约后就可免费参观,是特别好的艺术普及,不过,因为精力和时间、名额有限,仅看过浙美、凤凰创意园和象山公社三处的展览后,我就没来得及看其他的了。

可仅仅是这三处,后来还发现竟有自己没看到的展区——看展是个体力活,也颇费精力,要短时间内接收那么巨量的艺术内涵,看完身心俱疲。但是翻看照片跟在现场看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照片体现不出展品的长宽、体积、材质,颜色还会有不小的差异,更别说是看那些装置类,比如创意园里的雕塑、纤维院系的展览,大部分都需要一大片地方布置,作品成系列,是不可分割的。展览,这种一次性的有时限的事物,错过就是错过了,追悔、遗憾也只能错过,所以看到预告的心仪展览,一定一定要赶去看才可以。

去年第一次看的美院毕业展,大部分是书画类的作品,匆忙间只记得好生感慨有些画是怎么画出来的,那样细致,还记得自己疑惑为什么有不少作品的画幅那么大,似乎没必要,也第一次看到,在有的作品下面,摆放着一些鲜花花束,是观者对那个作者的喜爱吧,也或许是朋友之间的馈赠,一种毕业的仪式感。

今年看到了更多更丰富的毕业作品,去观看时,现场还有一些学生作者讲解自己的项目,观者对那些作品的认知会更深入。艺管系做的一些作品看起来很综合和接地气,大概因为会从美育出发来思考,参与感体验感更强;影视、动画、游戏等类的作品,受年轻人欢迎,我也很想看那些优秀的动画作品,奈何根本挤不进去观影厅,遗憾啊,游戏类作品可以直接上手玩、对战,风格也各各不同,真是充满活力;本觉得视觉传达类的作品“视觉”感太强烈,放的背景音太吵,到浙美看了相关作品后,终于了解了这个专业的特点所在,这些作品,主题性很强,为一个课题深入地全新设计一套具有传播效果的系统化标识,从取材就能看出学生们在持续地关注和思考些什么,有关于地球碳排放的、设计师行业现状的、银发族的、社恐的、自杀心理援救的等等;油画系的作品经匆匆浏览一番后,总觉得一些画作有相似之处,去年的和今年的一起,给我的感受是,作者们更为关注自身,画身边人、自己情绪之类的不少,似乎多少有些局限;版画系的作品特别惊艳,太喜欢啦,真的是每一个人的都与别人不同,独具特色,形式、用色、主题,差别很大,创意也很棒,但我对版画并不了解,只会赞叹,哇哦,这些竟然是版画做出来的啊;跨媒的作品更为现代,在浙美的地下一层,用了很大的地方展示,媒介大都是播放器类的,手机、pad、大小屏幕、投影等等,内容有的是故事影片,有的是意象类的影像,有的是营造一种氛围的装置;还有不少的作品,比如在4个地方分别展出的中国画和书法类,没去看,工艺类的也是——总会有遗憾的啊。

这样较为全面地看了美院的毕业展览后,我有一个强烈的体会是,学生们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和持续的思考,不断地成长着,对于美,对于艺术,对于自己,对于社会,有着属于艺术生的独特认识,院校的培养方式是不同于其他综合文化类学校的,每年持续输送大量的艺术类毕业生到社会上,不知不觉地,会浸润普罗大众的心灵,改变社会的一些方面吧。

城市里的美术馆,是很重要的艺术公益场所,浙江美术馆的水平和质量都很高,再怎么赞扬也不为过,这一年来,就有几场重要的大展。

去年刚到杭州没多久,我去浙美看了齐白石和黄宾虹的花鸟画主题展“秋蕊香”,近距离地观看大师们的画作、草稿,感受那笔触、色彩,体会他们的用功之深,觉得很感动,从纸张有些泛黄但墨色鲜润的画纸上,似乎能听到他们的呼吸声、落笔声,尤其是,看到白石老人九十多岁画的手稿,黄宾虹先生日常观察鸟类时精细的速写,触动很深。

大概同时期还有汪曾祺先生的文人画展览,他是作家,我读过并且喜爱他的文学作品,他画家的身份我只有所了解但不太深入,能一次性看到先生那么多绘画作品可真棒。画作内容与小动物、文化人物、食物、风俗等有关,用色明亮或质朴,同文字一样透着生动可爱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看到了先生的另一面,这可真是意外之喜。

去年十到十二月举办的“山海新经”主题大展,吸引了不少人,我前后去看了两次,从古旧的经典《山海经》广泛地取材,艺术家们能表达出那样多样的、富于创意的奇幻世界,那样中国的、传统的、古奥的、奇崛的、富丽典雅的艺术作品,真是太有魅力了,他们让古籍活了起来,让传说跟今天发生了奇妙的联系。

过年期间,浙美办了关于年文化主题的展览,展示了与年俗有关的场景、剪纸、图画、器具、民俗等等,还有比如舞龙舞狮的参与互动游戏,去观看体验了一番,热热闹闹的,小朋友们也更能了解到“年”与习俗是什么。

一般来说,浙美大概同时会有好几场展览进行,进门以后的1楼(浙美标示的是2楼,而地下一层标示的是1楼)是几个主要的大展厅,举办大型的个人展览与联展或主题展;再往上的一层,有块侧厅专门展出年轻的新兴艺术家的作品,这个项目被命名为“南山138”,作品形式先锋、新锐或张扬,颇有实验的性质;继续往上的顶层,有时会不开放,有特别的展或珍藏类的展举办时就能去看了;地下一层的展,大概容易被人错过,去看的几次都有点冷清,有时候是某主题的传统画展,有时候是较新潮的展,比如我看过的“平板向度”,是以新媒介平板为载体创作的作品;此外,1楼进门左转还有个艺术书店和喝咖啡吃简餐的就餐区域,以及卖文创的小店,至于美术馆的户外是什么样,可能每次看完展都太累了,我还没来得及探索。可以想象,今年国美在浙美设的毕业展,全部4层都利用了起来,而且开放的空间更多,逛起来有多酸爽了。

还有很多的展,让我直观地了解了一些老一辈的艺术家们,也不断体会着浙美团队布展的用心。“仙华双甲”吴茀之、张书旂(音“旗”)的国画展,看画以外,结合他们的经历、谱系、家乡等图文科普,感受到了书画之乡的人杰地灵;“我,90后——曾宓书法题跋展”差点让我以为真的是一个年轻人的作品展而错过(其实是位别具风格的老书法家);还有“雅集兴答”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墨色氤氲,意韵悠然……只是,我极为欠缺的,是提前对作者和作品作一番了解,浙美平日会发布很多相关的介绍文章,以后,应该先读一读,再看展览时就能有更深的感悟了。

去年刚到杭州的7月,我第一次去浙美看的是吕洪仁先生的油画展“真予不夺”,那幅他80多岁时画的花卉作品(题图即是),注解说是背面写了“昙花一现,人生亦然”的文字,花开得那样绚烂恣肆,仿佛它忘记了凋零近在眼前,或是,因为它知道生命短暂,才放任自己毫无保留地盛开。看到时,心中一恸,是啊,人生亦然,短促难留,可偏要绽放,艺术家的作品,不论何种形式,很多时候不是就在描摹、留存、抒发这人生一瞬吗?

在国美象山校区,那座有名的红房子是学院的展馆,会对外开放,票价优惠,曾与同事们一起去看了“新文化运动与设计启蒙展”,以及同在开设的其他三四个展览,包豪斯的发展、椅子设计、工业设计、夹克类年代服装常设展等。“新文化”大展的观感非常棒,不论是文物资料还是科普介绍,都很详尽,梳理出来的条理清晰的发展脉络图表布了一整面长长的墙,丰富又明晰,很是下了番功夫,这个展览,让人受益颇多。

有一次,去运河文化中心参观了一个商业性质的“野生青年艺术节”,本以为是个展览,其实是把市集、艺术展、观影、讲座、体验融合在一起的很综合的活动,特别受年轻人欢迎,场面火爆。在这里看到那么多富于创意的艺术周边,会忍不住“剁手”,新奇新潮的展览看着也有趣。类似这样成熟的商业艺术节展,杭州出现得越来越多,整体氛围很朝气蓬勃,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的。

个人纪念馆所设的展览,也去过或者偶然遇到过不少,比如坐落在杭州植物园里的韩美林美术馆,是逛植物园时自己不经意发现的,那天展厅里几乎没人,进去安安静静地看了韩老先生的雕塑、画作、陶瓷等等之类的作品,像直接跟这位艺术大师对话了一番,他的世界、观点、风格借作品多少表现了出来,被观者看见、了解。类似的还有在省博碰到的黄宾虹艺术馆,某个忘记了艺术家名字的陈列着篆刻、书法作品的两层江南小楼等等。

至于各种书店里、创意园中、画廊类的小店,乃至酒店里,也会有对外开放的大大小小的艺术展览,有的展览小而精,有的是艺术家的个展,有的主题鲜明,有的常换常新,只要你愿意,有时间有兴趣,杭州的展,怎么都逛不完。

累并快乐着,浸润着、饱览着、感受着,在一次又一次的逛展中,感慨这个城市不遗余力为艺术所做的一切,这样的努力,也许不会翻天覆地地革新什么,但总会让人们变得不一样起来。忽然想起,有一天在路上听到一个中学生因什么问题吐槽自己的朋友:“你有没有审美啊……”,或许,这就是某种不动声色的回响吧。




往期内容:

杭城十八篇01|雨过初晴,万物可爱

杭城十八篇02|“像少年啦飞驰”

杭城十八篇03|清茶一味淡然香

你可能感兴趣的:(杭城十八篇04|逛展逛展,美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