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塔渔业村今昔谈之概述

渔民最早只从事捕捞生产。原始的渔业,利用一些渔具进行水产品捕捞,历史相当悠久,不在本文的范围内,写作时从简。莘塔渔民始于何时,也已难以考证。由于莘塔境内湖荡河港较多,鱼虾等水产资源较丰富,因此,历来聚集了很多渔民。旧时,渔民以船为家,无固定居住点,四处漂泊。

世居苏州葑门的陆辰荪先生,著有《葑溪琐记》,《葑门外网船捉鱼人》一文中写道:

葑门外湖塘众多,水产资源丰富,是一个天然良港。这里有无数的捕鱼人,数代相传,以船为家,依靠养殖捕捞为生。他们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水域进行捕捞作业,主要对象则是各种鲜鱼、河虾、贝蚌、螺蛳等水产品。“如何小渔家,一舟浮水涯。出没长荡黄花泾,关前日日卖鱼虾。”十分形象地描绘了捉鱼人的生活。

苏州是鱼米之乡,鱼与苏州有非常深厚的渊源。“苏”的繁体字“蘇”,即由“鱼”和“禾”组成。根据学者的研究,“吴”也是于“鱼”。吴人与鱼密不可分。春秋时期,吴地渔业、水产业已十分发达,人工饲养鱼类已相当普遍,有史料记载:“养鱼之风,来自吴王,而后民间从之。”上行而下效,吴王的表率作用让吴地养鱼之风盛行。

莘塔的情况也基本相似。

据史料记载,明代时,渔户有专册,世什相承,隶属当地河泊所。吴江县有“鱼甲(俗称鱼头目),辖渔户二千四百六十二。”

至清未和民国时期,境内渔民逐渐形成半农半渔和专业渔民两种。

《莘塔镇志》记载:

莘塔从事捕捞业的主要是专业渔民,也有利用空闲时间捕鱼捉蟹的农民。专业渔民以荣字帮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苏州帮。他们以船为家,四处漂泊。捕捞的主要工具有塘网、丝网、抄网、踏网、撒网、麦钓、滚钓等,都是以船为户,个体经营,多数渔民一身多艺,一船多具,根据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的捕捞工具,从事渔业生产。

1958年,莘塔公社成立后,组织渔民参加渔业生产合作社,并成立公社养殖场。但仍有部分渔民从事个体捕捞。

60年代后,集体养殖水面逐年扩大,可供渔民流动捕捞的水域日益缩小,为提高捕捞量,渔民不断改进捕捞工具,网眼逐步缩小,采用空吸泵吸螺蛳,用储电箱电触鱼,但这种一揽子的捕捞方法,危及螺、蚬、蚌、虾、鱼等幼体,不利干渔业生产发展,逐渐被禁用。

1968年,国家对连家渔船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简称渔改),公社养殖场更名水产大队,全大队有120户500多人,各种船只130余条(其中集体有10条)。1972年,政府组织渔民陆上定居,在莘塔镇西面陆家桥由政府拨款建造房屋80余间,无偿提供渔民居住。1986年,部分渔民移址于南灶村短浜(又名二号港)建楼房。2000年,全村总户数225户,总人口728人,渔业收入1369万元。157户渔民建楼房,人均住房面积23.8平方米,渔民人均年纯收入6979元。

90年代起至今,渔民从捕鱼到养鱼、从捕鱼到贩鱼(经销),专职从事捕捞的人越来越少。

你可能感兴趣的:(莘塔渔业村今昔谈之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