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乡村记忆》节选——徐寨镇芳桂集村

编辑/朱秋霞

芳桂集行政村位于单县徐寨镇西北部,距徐寨镇政府3.5千米处,管辖芳桂集、北张庄、黄庄3个自然村。总面积2.57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176平方千米。村落占地0.403平方千米。全村有882户,2834人。

沿革 乾隆年间,单县建五方七十三保。芳桂集是北方十四保之一的芳桂保。1929年至1933年是单县六区所在地。1935年至1937年称芳桂农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改为芳桂区。1938年抗日政府成立后仍为芳桂区。1941年8月,曹马、芳桂集两区合并为曹芳办事处,亦称大区。1945年为新设单县第十一区,所辖区域北至白浮图,西至潘庄以西。新中国成立后,芳桂集仍为单县第十一区驻地。1955年,成立芳桂集初级社,1956年,成立芳桂集高级社。1957年,由于黄河洪水成灾,途经芳桂集四百余年的古驿马大道从马楼西改道火神庙,而后拐向北至鸡黍集,致使芳桂集偏离了所辖区域的中心位置,以乐城河为界以北划归成武县,第十一区区部迁至徐寨。

1958年9月公社化时,属芳桂集大队,1961年体制调整时,以驻地命名为芳桂集大队,1984年2月体制调整,将生产大队变更为行政村,属徐寨镇。


自然村概况

芳桂集村 东邻刘寨村,西接李新庄镇一里八村,南隔105国道接马楼村,北靠成武县谢庄村。村庄总面积1.88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56平方千米。居民487户,人口1742人,有李、刘、王、宋、陈、赵、吴、钱、田等姓,均系汉族。

明景泰年间(1450-1456),吴氏从陈蛮庄乡吴老家迁此建村,时有方贵寺,遂以寺名称村。清初成有集市,遂称方贵寺集,简称方贵集,后人演写为芳桂集。

北张庄村  东与刘寨村为邻,西与成武县白浮图镇谢庄村为邻,南与黄庄村为邻,东北与徐庄村为邻。村庄总面积0.67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0.529平方千米。居民333户,人口1020人,有张、王、李、刘、谢、石、周等姓,均系汉族。

元泰定年间(1324-1327)张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后改称北张庄。

黄庄村  东与刘寨村为邻,西与芳桂村为邻,南为沙河,北与北张庄村为邻。村庄总面积0.10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0.087平方千米。居民28户,人口98人,有马、刘、石、吕、岳、谢等姓,均系汉族。

村名由来

芳桂集 明景泰年间(1450-1456),吴氏从陈蛮庄乡吴老家迁此建村,时有方贵寺,遂以寺名称村。清初曾有集市,遂称方贵寺集,简称方贵集。据说,芳桂集“方”到“芳”的演变是清末秀才吴智厚提出在“方”字上加草为“芳”,意为流芳百世,“君子芳桂性,春荣备夏繁”,把村名方贵集改为芳桂集,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扬。在当时通村而过的驿马大道上南通归德府(商丘),北达济宁州,芳桂集及村内吴家牌坊成为来往行人的地理坐标。

村庄往事

芳桂区红色历史 芳桂集历史上便是通州达县的驿马大道必经之路,位居单县十里铺与三十里铺之中,实际上也是当时接宾迎官的单县“二十里铺”。自清末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为防不测,村民在村子四周挖壕筑寨,放水铺荆棘,建造四门,起到了一定的防御效果。但仍不能阻挡兵匪的滋扰,更没有阻挡住日本强盗铁蹄的践踏。

“七・七”事变后,芳桂集村青年学生吴立本回单县进行抗日和党的秘密活动。被组织派到本村开展党的工作。他曾是单县党建第一人中学教师高文甫的学生,吴立本考入聊城师范后便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吴立本在芳桂集开展群众工作,发展了一大批共产党员,组建了单县城北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即中共芳桂集党支部,并任书记。当时的吴家西家祠、方桂寺的破院内、洛城河的小桥下、黄家茶馆、顺风大车店等都曾是他们的传递情报,互通敌情的落脚点。这些党员在斗争中锻炼成长,其中成为芳桂区历任区长的有吴逢轩、鹿世贞、卢绍善、吴厚垒等革命中坚力量。

在不断打击敌人的同时,党的新生力量不断得到壮大发展,党组织真正成为发动群众,打击敌人的坚强堡垒,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我党地方势力不断强大,另敌人日夜不安,1941年前后,日军实行“三光”政策,对华北解放区的扫荡愈演愈烈。

日本进入芳桂集后,全村戒严,告示村民“凡通共或者窝藏共产党者格杀勿论”,在吴家东家祠及村南门里奶奶庙(又称银园子)分别驻扎着两个中队。端着枪到处追杀地下党组织及抗日武装,将走亲戚回来在方桂寺避难的村妇田郭氏及锄地回家的村民吴珠厚射杀。将农救会长吴提后钉住四肢,严刑拷打,老会长视死如归,大骂汉奸走狗刽子手。他们恼羞成怒,最后将老会长残忍地挖去双眼,剖膛解肚,残忍杀害。第二任农会长吴本余(乳名大娃子),接任不到两个月又被他们逮捕后送到金乡谋害。

日军强征民夫,在芳桂集村东一百米处设据点,修吊桥,筑炮楼。

因组织工作的需要,吴立本调任潘芳区委书记及湖西地委秘书。吴立本调任潘芳区委后,区长吴逢光,区中队组织委员刘德果发动区中队干部战士先后在刘土城村、侯楼村、三十里铺村等发展了刘锐夫、周目斌、张华杰、刘继先、蒋德育、刘汝锋、刘玉珊、孙仲麟、孙育麟等二十余名共产党员地下党员,并把敌伪区长刘布恐的老家刘土城村作为主攻方向,在刘布恐的老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使刘布恐及手下顾头不能顾尾,慌慌不可终日。

1938年3月,刘德果被敌伪秘捕后交给单县日本宪兵队。被敌寇残害于单县。在此情况下,刘锐夫、周自斌、张华杰等同志坚信革命必有成功之日,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成立了单县城北第二个共产党支部,刘锐夫(单县第一任公安局长)任刘土城村第一任支部书记,张华杰同志任组织委员,周自斌同志任宣传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芳桂区的对敌斗争形势更加恶劣复杂,但人心所向,斗争的趋势也逐渐由曲折转向明朗。区中队一直是在与国民党残余展开拉锯战术,党组织以及所领导的人民武装也由地下转让为地上组织。在区长吴厚垒(曾跟随吴立本同志任我党地下交通员,1945年任芳桂区区长,1947年任曹芳办事处大区区长)的领导下,带领劳苦大众轰轰烈烈地开展斗地主、分田地的革命斗争,被敌对势力视为眼是钉,肉中刺,并扬言取他项上人头。吴厚垒机智过人,胆大心细,多次躲过敌人的追杀。1948年1月,因形势和斗争的需要,在县委书记李汝泰的带领下,吴厚垒随区以上干部北撤河北范县参加整党。敌残余势力、地主还乡团见时机已到,大势抓捕我留守干部、革命家属进行疯狂反攻倒算,将贫苦大众分得地主的田地、牲畜、农具等统统收回,并叫嚣“归还不起的就用大姑娘、小媳妇拿来顶帐”。抓捕我革命家属、留守干部五人押至他们的大本营金乡县城,准备血腥屠杀。

为了保住中共党组织的生存,吴玉彬、吴光本、赵海山、刘敦法、吴厚林、吴厚勤、刘广法、郜经玉、李宪震、吴新本等共产党员迅速研究对策,决定用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斗争策略,决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随即秘捕反动家属超倍于我被抓人员,并把这些人秘密藏匿,同时派敌方家属到金乡县城去报信,把我方的意图明确告知他们,“如我方人员遭到不测,定让他们的亲属下场更惨。”,这一举措使敌人内部人心大乱,立即释放了我被押人员。实际上,国民党在当时已是秋后的蚂蚱,败局已定。两个月后,我军从战略大转移到战略大反攻,很快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到了一九四八年秋,单县城第三次插上了红旗,芳桂集也重新彻底获得了新生,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集市贸易 芳桂集自古以来,便是周边村民的物质文化交流中心。从最早古寺旁的以物易物,以劳易物,逐渐发展形成单县四大古集之一。随着集市的繁华兴隆,外来人口不断流入,居住人口不断增加,常驻人口姓氏最多时达三十余姓。解放前后,有名的杂货铺、饭铺、馍房、烧饼铺、裁缝铺、中药铺、客栈、信局、茶馆、大车店三十余家。至今南北大街两侧的所有院落都是东西长、南北宽。从这方面也印证了当时的繁华集市所形成的寸土寸金的门面结构。集市贸易延续至今。

芳桂小学 芳桂集村最早的学堂要追溯到光绪28年,即一九零二年。一九三一年由地方投资,以吴子敬、赵玉波等人在吴家西家祠创办了芳桂集“劳动义学馆”。五十年代,因县区规划以乐城河为界,河北归属成武县,芳桂集处于边远角落,一直没有正规小学,经全体村民的强烈要求,得到单县教育局的重视,批复了芳桂集高级的“完全”小学。校址确定在吴家祠堂(东家庙),在校学生遍及单县、成武两县十余个村庄。文革初期学校搬迁至村东石家大院(清末商丘府尹石念洪的院子),依靠本村力量,又创办了芳桂农中。如今的育才小学,就是在原芳桂小学的基础上,经村民集资筹建的学校。

大平调剧社 芳桂村在清朝末期,就有吴家戏班,解放前就有高跷、旱船表演队。1948年大平调传人张金臣(艺名花脸王),原名张洪田,菏泽黄陵张庄人(1891—1963)带领其得意门生郭盛高(艺名黑牛)、马洪轩(艺名黄牛)、张学连(著名大平调青衣)流落芳桂集后,便在此收徒传艺。芳桂弟子有80余人成立了单县第一个“大平调剧社”。演出剧目有代表作 《南阳关》、《下陈州》、《铡美案》、《困河东》、《打西梁》、《铡赵王》、《白玉杯》、《海棠关》、《彩虹桥》、《滾封山》、《赵匤胤哭头》、《困皇陵》等30余部历史剧目及折子戏,影响颇广。

据说,芳桂集曾是地方剧种“大平调”的发展根据地。1955年,菏泽地区对该剧社进行了收编,成立了菏泽地区大平调剧团。后来国家把大平调剧种收录为国家物质文化遗产。

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芳桂村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应运而生,继承了“大平调”的传统风格,编排上演了很多现代优秀剧目。有《血泪史》、《沙家浜》、《红灯记》、《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剧目,名震一方。在参加全县文艺调演中得到县文化馆领导和我县戏曲界专家及同行们的一致赞誉,并被邀请到周边各地在挖河、修桥工地巡回慰问演出,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

附:芳桂集攻心战伪军起义

1942 年底,单北芳桂集据点驻守伪军两个中队, 并有日军一个小队驻在村北头碉堡方城内, 他们不断配合单城日伪军进行“扫荡”, 经常到芳桂集抓人, 抢粮, 欺压群众。单北抗日军民常对其采取武装打击、政治攻势, 敌工干部打入其内部, 进行争取瓦解。1945 年5 月30 日, 湖西地委、军分区对芳桂集日伪据点的伪军下达最后通牒:“如不起义, 就武力解决。”当日黄昏, 金曹县大队、芳桂区中队、九冢乡基干队在大队长李荆山、县敌工部长李长法、芳桂区委书记张学信、九冢乡长孟杰等带领下, 进入预定阵地, 做好了拔除该据点的战斗准备。夜10 时许, 敌工干事李同升、敌工部长分别做伪区长司凤芝和伪军中队长的争取工作, 不多时, 司凤芝带一个中队宣布起义, 接着, 刘延风、刘延龄带着另一个中队也到广场集合。一枪未发, 芳桂集150 余名伪军全部起义。不几日,日军小队撤至县城, 当地群众随即将芳桂集日伪据点碉堡拆除。——摘自《单县志》1996年版 

(材料收集:田素领  吴本学、吴本忠、刘伦魁  )

你可能感兴趣的:(《单县乡村记忆》节选——徐寨镇芳桂集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