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解析系列——茶之造

作为爱茶之人,《茶经》不可不读。

《茶经》反映出当时茶叶的采摘、制作、鉴定、分级及烹煮、饮用等都积累了丰富经验。表明唐代茶叶生产已比较发达,饮茶之风盛行。

陆羽说,天地孕育精华,合于道妙,不可草率对待。这不是技术问题,里面有深刻的道理。我们总在谈茶文化,可是除了消费情怀,往往落于空泛。

真正想要深入体验,玩到一定的层次,不得门而入。或者说,学了一些零散的道理和方法,但茶和人还是分开的。茶经并不讲茶道,但合于茶道。入茶道之门,就要从这九个难入手。

陆羽曾提到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

《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

《茶经》共三卷十篇,“一之源”考证茶的起源及性状。“二之具”记载采制茶工具;“三之造”记述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四之器”记载煮茶、饮茶的器皿。

“五之煮”记载烹茶法及水质品位;“六之饮”记载饮茶风俗和品茶法;“七之事”汇辑有关茶叶的掌故及药效;“八之出”列举茶叶产地及所产茶叶的优劣。

“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条件而异,不必拘泥;“十之图”指将采茶、加工、饮茶的全过程绘在绢素上,悬于茶室,使得品茶时可以亲眼领略茶经之始终。

唐代初期,茶有四种形态:觕茶、散茶、末茶、饼茶。觕茶类似今天所说的茶砖,它方便储藏但看起来不精致,是边疆民族的常饮之物。散茶和末茶基本可归为一类,饼茶出现之前,这三种形态的茶都在民间流行。唐代中期,饼茶开始普及,以上三种茶叶逐渐减少。



宋代贡茶,进一步发展了饼茶的制作工艺,用金银做模具压制茶饼,以龙凤做花式,去掉了唐代饼茶中间的孔眼。这个时期,饼茶又称团茶。团茶类型诸多,形状各异,有圆形、椭圆形、下方上圆形、龙团方形、六角梅花形、六角尖瓣形等,其精致程度令人惊叹。



宋代欧阳修在《龙茶录•后序》说:“茶为物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他在职二十几年,才得到皇帝赐的一块龙饼。苏轼则要幸运得多,“小团得屡次”。后人曾诟病这种茶太过精美奢侈,不符合茶道以俭养德的理念,不过宋时龙凤饼的加工工艺,确有其可取之处。



从明代开始,团茶被正式废除,其他三类茶流传下来。明清时期花茶出现,并在京城风靡一时。


《茶经》成书于唐代,所讲的都是唐代及以前的东西,与我们现在的茶生活不同。

有人也许会产生疑问:《茶经》到现在还有没有学习参考的价值呢?

的确,《茶经》中所说的一些东西,与现代茶事已经完全不同。

比如制茶方法,唐代时主要制造蒸青团茶,现在有六大茶类,制茶工艺多样化;

比如饮茶方法,唐代采用煮茶法,而现在多采用泡茶法;

比如《茶经》中“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一有名的关于水的论述,介于现代环境污染,水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选水也不能盲目按其所说。

如此等等。

但是,《茶经》中的很多东西,在今天看来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比如,“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论述的是茶树生长的土壤对品质形成的重要性,如今生长在岩石缝隙之中的武夷岩茶便是最好的佐证。

比如,陆羽发现水的沸腾程度与水的活性息息相关,从而影响到茶的香气和滋味,在今天,我们仍然强调水好才能发茶性。

比如,即使茶具与饮茶方式不同,也同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甚至还有不少人效仿古人的煮茶法与点茶法,从中一窥唐宋遗风。

《茶经》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茶经》的问世,当时已竞相传抄,大大推动了茶的传播和普及,之后的茶书便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哪怕是现在读来,仍然不得不佩服陆羽的博学和魄力。

茶之造的原文解析如下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牙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译文:采茶都在二月、三月、四月间。肥壮如笋的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石碎块的土壤上,长达四至五寸,好像刚刚破土而出的薇、蕨嫩茎,清晨带着露水采摘它。次一等的芽叶,发生在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从一老枝上发生三枝、四枝、五枝的,选择其中长得挺拔的采摘。当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才能采,采摘的芽叶,把它们上甑蒸熟,用忤臼捣烂,放到模型里用手拍压成一定的形状,接着焙干,最后穿成串,包装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fēng)牛臆者,廉檐然;浮云出山者,轮囷(qūn)然;轻飚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cǐ)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tuò)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shāi shāi)然;有如霜荷者,至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译文:茶的形状千姿百态,粗略地说,有的像胡人的靴子,皮革皱缩着;有的像封牛的胸部,有细微的褶痕;有的像浮云出山,团团盘曲;有的像轻风拂水,微波涟漪;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沉淀出的泥膏那么光滑润泽;有的又像新整的土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这些都是精美上等的茶。有的叶像笋壳,枝梗坚硬,很难蒸捣,所以制成的茶叶形状像箩筛;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凋败,变了样子,所以制成的茶外貌枯干。这些都是坏茶、老茶。



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存于口诀。



译文:从采摘到封装,经过七道工序;从类似靴子的皱缩状到类似经霜荷叶的衰萎状,共八个等级。有的人把光亮、黑色、平整作为好茶的标志,这是下等的鉴别方法。把皱缩、黄色、凸凹不平作为好茶的特征,这是次等的鉴别方法。若既能指出茶的佳处,又能道出不好处,才是最会鉴别茶的。为什么呢?因为压出了茶汁的就光亮,含着茶汁的就皱缩;过了夜制成的色黑,当天制成的色黄;蒸后压得紧的就平整,任其自然的就凸凹不平。这是茶和草木叶子共同的特点。茶制得好坏,有一套口头传授的鉴别方法。

采茶者要遵循“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夜不焙”的原则,来进行新茶的采摘和制造。

你可能感兴趣的:(《茶经》解析系列——茶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