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想象一只粉色的大象

上周五,

张小宝幼儿园开展育儿讲座,

校方介绍,讲师是很知名的育儿专家,

对于我这个一向主张并注重科学育儿的十全十美妈妈是个学习的好机会。

所以奔着学习的目的,报名参加。

开场介绍,讲师是获得什么权威机构,获得什么权威讲师资格认证的育儿专家。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她有三个孩子。有孩子,有实战经验,讲的理论应该会比较接地气。

听听吧,看看深浅。

开场环节很有意思,讲师展示一张写满很多问题的卡片,由家长依照卡片内容,在对自己的孩子做完评估后举手表决。

卡片内容有:

不讲卫生,满口脏话,爱偷东西,不好好吃饭,做事拖延,做作业太慢,有起床气,不爱读书,不爱刷牙,爱顶嘴,爱打人…

还有很多,满满一页纸。

讲师问,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上内容中的一种行为以上,请举手。

家长们反复确认是超过一种就要举手吗?

是的,一种以上就要举手。

不出意外,所有的家长都在举手,我听到我后座一个妈妈说,这简直就是在说我的孩子!

我想这时候所有的家长估计都在心里嘀咕,天哪,我的孩子,怎么这么多问题?!

但讲师说了一句,

恭喜大家,你们的孩子都很正常!

恭喜大家,你们没有生出一个十全十美的机器宝宝!

恭喜大家,你们的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此话一出,我非常认同!

这句话很耳熟,和刘老师推荐的自主教养一书的观念如出一辙。

一个小时后……

我总结这次活动没白参加,很有共鸣很有收获,也很确定我的很多育儿方向是对的。

要表扬自己!

下面是我就本次讲座做的三方面的总结。当然,这都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听到的,看到的,学习到的,感悟到的,如有不妥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请不要想象一只粉色的大象。

在这个环节当中,讲师采取的是与家长互动的模式,由讲师做父母,由家长做孩子的角色扮演。

讲师妈妈:

吃不完饭,不许看电视。

做不完作业,不许出去玩。

没有刷牙,不许玩手机。

不许!!不行!!不要!!不可以!!不!不!不!

说完后,讲师问家长们,你们听到这样的话,心里有什么感受?

不舒服,想反抗,很难过,这是严格的命令,是在控制我………

对,这就是你在这样给你孩子说的时候,你的孩子的内心感受。

就比如当我反复的说,请不要想像一只粉色的大象,请不要想象一只粉色的大象,请不要想象一只粉色的大象,但你的脑海里反复出现的就是一只粉色的大象。

讲道理: 通常情况,孩子对“不”的不理会甚至反其道而行,这是由人类的大脑机制决定的:对于“不……”这样的指令,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屏蔽“不”,执行“不”后面的部分。而且对"不"后面的内容念念不忘印象深刻。甚至激发孩子逆反心理,越不让干什么越干什么。所以孩子大脑里听到的是:看电视,出去玩,玩手机…

所以对于经常听到"不"这个指令的孩子,

你会发现:第一,没有主见。第二,依赖性特别强。第三,没有想象力。第四,表面很听话,内心很反抗。

原因就是你在用大人的权威强制他控制他听你的话。再者,所有的"不"后面都是阻止了孩子的进一步行动,从而导致孩子没有进一步的自我思考和探索。

所以你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孩子,其实是与你反其道而行的。

那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用"可以"替代"不"。

你可以先吃完饭,再看电视。

你可以读完书,再玩手机。

你可以做完作业,再出去玩。

所以“可以”这个词,一说出来,首先就让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站在同一阵线的,是接纳自己、尊敬自己的。“可以”还意味着,孩子才是主动,它让孩子觉得自己拥有特权,更愿意去做。

第二,不惩罚,不骄纵,和善而坚定。

首先是以和善和坚定两个词做横竖坐标轴,分为了四个象限,并展示在不同象限环境下对孩子的影响:

不和善但很坚定---孩子没有自由但很有秩序。

很和善很坚定--孩子既有自由又有秩序。

很和善但不坚定--孩子有自由但没有秩序。

不和善不坚定--孩子既没有自由又没有秩序。

举例说明:孩子在看电视,妈妈把饭做好了,叫孩子吃饭。

1, 宝贝,饭做好了,来吃饭了。--很和善

2, 宝贝,饭做好了,快来吃饭了。--很和善很坚定

3, 宝贝,快点,快来吃饭,再不吃饭关电视了。--不和善但很坚定

4, 你这孩子太不听话了,我不管你了。不和善也不坚定

讲道理:妈妈们在和孩子的日常接触中通常都会在几个状态几个象限下来回调动。讲师专家明确,对孩子的管教应该是不惩罚,不骄纵,和善而坚定。这样的孩子才会既有自由又有秩序。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还是以例子来说明:

妈妈:宝贝,饭做好了,来吃饭了。是你关电视还是妈妈关电视?

不管是妈妈关还是孩子关,此事就太容易解决了。但是,孩子一般都会说:

孩子:不要,谁都不要关!

妈妈:现在是吃饭时间,你可以吃完饭再看电视。

孩子:不要,就不要!

此时如果有爷爷奶奶在家有的会说:多大的事情呀,孩子看一会儿就看一会儿吗!

孩子:爷爷爷爷你最好了,你是全世界最帅的爷爷。

爷爷:好,就看一会儿哈,看完赶紧吃饭,一会儿饭该凉了。

孩子:好的,没问题。

过了N久

爷爷:时间到了,该吃饭了,饭都凉了。

孩子:不要,再看一小会。

爷爷:快吃饭,不吃关电视了。

孩子:爷爷讨厌,爷爷是个大坏蛋,然后大哭。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估计在很多家庭天天都在上演。

不惩罚,不骄纵,和善而坚定。正确的做法是:

妈妈:宝贝,饭做好了,来吃饭了。是你关电视还是妈妈关电视?

孩子:不要,谁都不要关!

妈妈:现在是吃饭时间,你可以吃完饭再看电视。

孩子:不要,就不要!

妈妈:好,那妈妈关电视了,然后关掉电视。

孩子:大哭大闹

妈妈:宝贝,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妈妈可以陪着你。你是想吃完饭再哭?还是哭完再吃饭?

正如张小宝玩手机一样,我们最初也是经历了例子当中一模一样的情景,但很庆幸我们居然“歪打正着”的运用了和善而坚定的原则。现在她都是自己规定时间,一般不超过半个小时。时间一到自己就会关掉手机进行下一个项目。而且在玩手机的过程当中她可以自己选择看什么节目,自己选择在哪里看。她很开心,你也很欣慰。

讲道理:把控原则就是让孩子知道你了解她的情绪,再者让孩子明白约定时间到了就要执行要有好的秩序规则。通常情况下孩子会反复哭闹几次,但只要你接纳她的情绪并坚定的秩序,孩子很快就会把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并很愉快的遵守规则。

所以,不惩罚,不骄纵,和善而坚定是教育孩子的核心原则。另外家庭成员要统一一致的教育观念,最后要长期坚持。因为孩子反复是天性,只有和善而坚定的长期坚持才能形成好的教育环境并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身教大于言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和榜样。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家长:宝贝快去看书,然后自己在看手机。

家长:宝贝快去写作业,然后自己在看手机。

家长:宝贝快去吃饭不要看电视了,然后自己在看电视。

讲道理:父母自身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教材,孩子天天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你们是孩子最直接的观察和模仿学习的对象。如果你要求你的孩子爱读书爱学习,那家长首先就要自己爱读书爱学习,如何要求孩子彬彬有礼的话,那你先要自己做到对人对孩子有礼貌;要求孩子不乱发脾气,你得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求孩子有良好作息和行为习惯,你自己得做到。

所以希望孩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家长自己就要先从自身做起,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态度。

最后节选一段纪伯伦的诗送给大家:你的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像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那逝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那静止的弓。

教育孩子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业,愿我们用我们的智慧引领我们的孩子勇敢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请不要想象一只粉色的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