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西线无战事】战争让人不成其为人

写在前面: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德国小说家,著有《西线无战事》(1929),一举成名。这部小说可能是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最著名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1916年,年仅18岁的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应征入伍,战争给他带来了伤痕累累和精神层面的毁灭和剥夺。

战后,他从事过各种卑微营生糊口。1927年他利用业余时间花六个星期写成《西线无战事》, 以前所未有的视角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

《西线无战事》带给了他成功,也给他带来了灾难。纳粹指责他的小说污蔑一战德国的英雄主义,希特勒上台之后,他的作品遭到公开焚烧。随后,他流亡瑞士,继而逃到美国,他的妹妹受到牵连,被纳粹法庭宣判死刑。

雷马克一生著有11部长篇小说和1个剧本,战争,战后生活和流亡是他作品的三大主题。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首先是一位战士,然后才是《西线无战事》的作者。1916年他从学校直接应征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战争。小说《西线无战事》正是以几个刚刚年满十八岁的青年入伍,开赴前线开篇,不得不说小说借鉴了他个人的战争经历,小说中的“我” 的名字是保罗。

伤痕累累的雷马克作为一战的幸存者,是不幸中的万幸:参战人数,阵亡人数多少透着麻木,把它们转换成烈士的墓碑也许有更加直观的意义,而更能让人恐惧的是,走上战场的年轻人,怀揣着和父辈一样的看法,试图凭借与敌人的勇敢搏斗赢得战争。当读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时, “措手不及“蹦入我的脑海。士兵仓促应战,见识重炮,飞机,潜艇,坦克,化学武器等首次出现的新型武器。这些位列一战发明的武器,不知道应该是人类的骄傲,还是耻辱。

雷马克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一改往日作者关注战争中的“民族主义“,”为国捐躯“等等风格,公开而不留情面地将战争描写为对生命巨大的敌意和残忍,痛苦的野蛮之海。既然是战争小说,自然少不了血腥的描写,雷马克的惨烈描写来自于他的亲眼目睹和亲身体会。

人,士兵,已经被视作与机枪,大炮一般分配的资源。年轻的新战士,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投入战争,在炮弹乱飞的战场,他们已经把从老战士口口相传的经验忘在脑后,成为了战争无谓的牺牲品。不断扩充到前线的战事,在军官眼里,无异于填充空缺的数字,从战争的一开始,被打上了“物件“的标记,注定了战争中被毁灭的命运。

一个小战士,在炮弹落到旁边时,他丢弃于钢盔不顾,只是寻找老兵的胳膊躲藏;他们不懂的毒气持久弥漫在战壕里,与外边的人一道脱下防毒面具,咳血而死。

雷马克笔下的战争是一个凶残的怪兽,没有任何情理可讲。除去肉眼可见的肉体摧毁,雷马克把摧毁的意义更近一步,直指毁灭性的精神摧残。他在小说中,无时不提及伴随肉体的精神毁灭:

战士无法忍受受伤马匹的哀鸣,在意欲举枪结束马匹生命时,带着极大的愤慨发问:它们到底做错了什么?看望被截肢的战友,他们心里发问:他躺在这里,是为了什么?真该把全世界的人都带到这张床前,告诉他们:这里躺的是克默里西,十九岁半。他不想死,别让他死。他们极力想用对错,惩罚来解释眼前的残酷,徒劳和无望彻底把他们获取答案的信心和遵循逻辑的念头打翻在地,而且恨恨地踩上几脚。

那么,人到底有什么罪?被无缘无故投入这场战争中,十八岁的他们,生活戛然而止,对女孩的青春萌动止于无端的幻想,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工作,生活,他们甚至不敢和母亲说实话,他们为了回避战争像块石头压在心上,不惜发毒誓来安慰阵亡朋友的母亲,他们吃饭是为了有力气摆脱死亡,他们闲暇之余的幽默是对死亡的不敢正视,他们没有勇气面对后方人们的好奇,质疑和希望听到虚假夸大士气的愚昧……

战争像一个魔咒一样,紧紧套在他们头上,而他们面临的是一再的剥夺:第一个死人,粉碎了信念,一通炮火,世界观随之崩塌。

无处不在的残酷现实,缠绕着精神的摇摆,时而恍惚,时而空泛,时而行乐,时而又悲观至极,精神像一块惹人厌弃的皮革,任人蹂躏,却又不能弃之身后,像一个游离的灵魂,追随却若即若离,犹疑却挥之不去,使已经羸弱的肉体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如果说“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是视觉瞬间冲击,那么质疑,被剥夺,幻灭犹如巫婆的黑色斗篷,如阴霾般紧紧包裹着战士,人民。

看管俄国战俘,保罗看到的是敦厚的农民脸庞和因为饥饿折磨的宁愿低声下气的卑微,尽管如此,他愿意分给他们半截香烟和母亲烙制的土豆煎饼。

在野战医院,保罗他们为前来探亲的妻子和伤员营造家庭气氛。

保罗对受伤的战友不离不弃。

战争让这些唾手可得的平常事成为艰难。

与此同时,保罗和他的战友为敌我政府双方各执一词,坚持各自正确舆论的宣传而困惑,他们为战俘口袋里宣传他们吃小孩的说法而骇然。

无耻政客贪婪攫取利益的无止尽,不良商人大发战争横财,这些丑恶行径雷马克并没有多费笔墨,而形形色色,善良人们乞求最基本的人的生存的渴望遥遥无果是雷马克笔下的主旨。剥夺,绝望,称之为生命的希望,被现实快速损耗,慢慢坍塌,“无根,无望,我们再也认不清路了”,“破碎的生命吃力地呻吟着归于沉寂”,这样的句子屡见不鲜,一次次撞击着读者的神经,把战争毁灭,剥夺的狰狞面目无比残酷地呈现出来。

小说最后以保罗阵亡,军队战报上简短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结束。雷马克寓意了死亡与无休止的摧毁相比,反倒是一件轻松的事,最后振聋发聩:“战争是迫使人不成其为人”的罪魁祸首。

不必担心没有合理的战争起因,也不必费神卷入战争正义与否煞有介事的争论。为战争的起因史海沉钩,为惨烈而惊恐唏嘘,为军需粮草而巧舌如簧,为计谋奇策而赞叹不已,战争似乎成其为一种合理存在,由此而来的衍生物如同金融产品一样,让人们眼花缭乱。

其实有一个话题总是被忽略,而它恰恰最不该被轻视:战争让人不成其为人。于我而言,这才是坚决杜绝战争最简单而又最有力的理由。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西线无战事】战争让人不成其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