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生产新闻,我们只是新闻的搬运工;我们是平凡人,但我们也见证和记录历史。
“在战场上,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但经历这种看起来很牛很酷的场景并不是战地的全部意义,它更大的意义其实在那些镜头前看不见的地方。在那里,你会得到更加丰富和极致的人生体验。”
其实记者,尤其是yang mei 记者,有很多机会处于光鲜的时刻,有机会和名人见面,采访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德高望重的专家,这些是公众可以见到的。
但不容易的是,记者需要hold住反差很大的各种场合,穿得起西装革履,精致优雅,又要能上山下水,打猎爬树(bushi)。
那么,镜头前看不见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记者这份职业,带给了我们平常人什么样的体会与收获?
荣光与泥沙俱在
我是冏冏,一名90后媒体人。本科计算机相关专业,研究生新闻与传播专业,工作三年,先后在报纸和新闻网站担任记者。
记者是个相对小众的职业,但是由于传媒的特殊性,有时需要曝光,就有了知名度比较高的所谓“名记者”“名主播”,大家对于这个行业就多少有些好奇。
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选择做记者?
——增长见识还能挣钱,旅(chu)行(chai)机会多,对于我这种村里长大没见过世面、没有旅游过的人来说,可太有吸引力了!
实习时,我曾问过一位记者前辈:您为什么选择做记者?
她告诉我:当记者,你会见到不当记者见不到的人,体验到不当记者永远体验不到的事,经历不当记者永远经历不到的人生。
真正工作后,深以为然。
在大学时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和新闻毫不沾边,成为校园记者的原因很简单:一系列采访“大神”们的机会,可以近距离和他们接触、讨论,是多珍贵的机会呀!
选择这个行业不容易,新闻与传播相关专业因为考研内容相对简单,很多学生选择跨专业考。这也导致本就招生名额不多的新闻传播专业的独木桥更加拥挤。
如果挤过千军万马,考上新闻专业研究生,就面临毕业就业问题。现实是,新 闻 媒 体 都那么些家,空缺的记者岗位更是寥寥无几,于是很多新闻专业毕业生选择其他领域就业,可以说是就业对口率非常低的一门专业。
新闻搬运工的日常
我常常用一句话来自嘲跨行选择做记者的感受:“本来是学计算机的,因为不想当程序员熬夜码字,于是换了相对轻松的文科,发现一样是天天熬夜码字。”
等真正走上记者岗位,你会发现,学校里教的理论知识往往用不到。课本教会了你什么是新闻价值,但依然嗅不出新闻线索;教会了你稿件写作,但依然做不出diao cha 报道。和医生可能相似,扎实的理论和知识功底是必需,但更需要“临床”实践来积累经验。
新闻生产流程是啥样的呢?我高中毕业后在服装厂打过工,感觉新闻产业和制造业有点相似:供货商(采访对象)、原材料(采访内容)、加工工人(记者)、产品设计和评价师(编辑/主编)、包装工人(报纸美编和校对人员)。
最后落到普通记者的日常来:搜索新闻线索,发现选题,试着联系采访对象,和主播沟通敲定可行性,开始采访、写稿,N次修改,最后shen he、校对、发布。
做新闻不只是脑力活儿,更是体力活。台风洪水地震要冲在现场爬上爬下,飞机上公交上随时赶稿子,单反很重,端几个小时胳膊酸疼地放不下来,脖子跟断了一样,但写出好稿子、拍到好照片总是很有成就感。
本职工作之外,记者的身份也给自己带来一点点好处。
因为有的记者需要出镜,形象和普通话还算过关,因此在外界看来,记者好像也能干主播、主持人的工作,我也客串过新闻主播、英语主持人。
另一个技能是写作,有不少媒体人出书,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总结回顾自身经历,例如敬一丹《我遇见你》;二是为人物写书写传,例如吴晓波《腾讯传》、沃尔特·艾萨克森《乔布斯传》等。我一个财经记者朋友最近就出了新书,非常非常敬佩。
“无冕之王头已秃”
前面提到,记者是荣光与泥沙俱在的行业。工作三年,最深刻的体会或感想就是记者是一个非常辛苦且赚不到钱的职业。脸皮薄、吃不了苦、熬不了夜、忍不了穷,就不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记者,不会长久地在这个行业待下去。
记者付出和收入非常不成正比。我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累得比程序员还秃,挣得比公务员还少”,出差多,熬夜多,朝九晚五和双休不存在的,注定没多少自我的时间,不能常陪伴家人。难道新闻事件发生时还看日历吗?假期期间电视就不放节目了?
尤其是传统媒体,以我曾就职的报纸为例,稿件根据质量打分。我收入属于中等偏下,工资时而低于个税起征点,不用给国家交税,不知道是该开心还是不开心o(╯□╰)o。
我个人分析记者收入少的原因是,新闻媒体和其他行业不太一样,它没有带价格的相同产品可以批量销售带来利润,主要收入基本就是广告,广告经营一旦有波动,就非常受影响。也和同为文化产业里的广告娱乐不一样,拍电影可以卖给观众收电影票,没人买报纸的话,读者看新闻哪有交钱的道理?(cai xin 等付费新闻属于个例)
因此媒体行业女性多,不只是学文科和新闻专业的女生多,更是因为行业收入少,让对房、车等物质的要求更强烈的男生不得不离开媒体、离开北京。尤其知名记者或者有在yang mei “镀金”经历,再转行到高收入的行业就容易吃得开,比如创业、去企业品牌部门等。
我们所有人都用得到的技能
记者虽然是小众职业,但所需要的技能、所学到的道理,让我收获颇多的,也许会对我们所有人提供参考价值。
首先是了解社会的方式。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们看新闻时,最基本的需求是真实。yao yan 很可憎,后果很严重。有时候片面的消息虽然真实,但并不是事实的全部,也误导我们。
作为记者,我们在采访冲突事件时,就被要求客观平等地报道双方的声音,而不是一家之言;那么,作为读者,我们看新闻的时候,是不是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认识社会,才接近于真实?看到可疑的消息时是不是也应缓一缓,或许反转已经在路上了。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新闻之所以是新闻,就是因为发生的概率太小,不代表我们生活的日常。
同时,社会关系千丝万缕,谁跟谁没有关联呢?那些新闻里的故事很可能发生在自己身边,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我们要有强大的心态去直面所有问题,不要一笑置之,不要旁观和侥幸。
说完耳朵的多方“倾听”,我们再来说说嘴巴的有效“沟通”。
如果说新闻采编是“生产”,那么媒体传播就是“销售”。酒香也怕巷子深,新闻传播都是有套路的,而且非常实用:
因为学过传播,所以不管是演讲还是写稿,就会下意识地考虑站在听众的角度讲故事,假如我是读者/观众,我希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样的?而不是进入“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误区。
从事新闻教会我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保持好奇心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行业记者,相关对口专业,比如工科、金融、小语种比单纯新闻专业出身更占优势。就算是行业记者,也依然存在知识壁垒,“隔行如隔山”不是瞎说的。业务能力+行业知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否则就是外行采访内行,容易闹出笑话。
既要永远谦逊聆听学习,有要与聊天对象“平等对话”的野心,专家聊什么,你得能听懂,接得上,才能写得好,说得透。
学习的动力,也来自对未知的好奇。好奇心驱动着记者不断探索,并乐于分享给更多的人。
很荣幸成为一名记者,从事既喜欢又擅长的职业是幸事,虽然以后很大可能会因为养家糊口而离开赛道。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希望大家的人生是五彩缤纷的,尽量活得有趣,活得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