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开》是希阿荣博堪布所写的心灵随笔集,以现代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将心灵世界应有的美好境界娓娓道来。
本书就像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时候,给我们以鼓励和启发,让我们生起对三宝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脱的决心。
书中处处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朴实生动的开示,帮助我们坦然地面对心的本性,并从各种困惑中解脱出来,获得重塑心灵世界的力量。
1.了解痛苦,才能直面他;
你拥有的都是瞬息万变,痛苦来源于我执和法执着(对自己执着和对外部物质的执着)
快乐不是对外部世界的追求,很多人以为在追求快乐,其实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
2.为什么恐惧?不能接受无常
面对无常?熟悉无常?了解无常的原因!
随便拉开一片土,生命都比人类多,所以成为人本身就很难!
3.人生本来就很难得!把每天当成生命的最后的一天!你不会追求功名利禄,你更会追求快乐!
4.放松是修行的第一课,我们把生活抓的太紧了!
把全副精力都投入进去还不够,还要通过修行为生活上保险。然而,生活就像我们手里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
在无常面前,以强化生活和自我为目的的修行变得支离破碎,收效甚微。
我们若能放松下来,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关重要,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修行上,生活并不会因此变得更糟。相反,真正的转变会在这时出现,我们也会因为放松而第一次尝到自由的滋味。
修行只是让自己放松下来,不再对抗,习惯那种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这称为自在。
放松下来,让心与外界连接,不刻意追求任何状态或结果,只是安住,这实在是最为重要的修行。
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他不禁慨叹:所有众生都有一颗本自具足的菩提心。不论我们曾经多么贪婪、残暴、奸诈、愚昧,都从未令它有丝毫减损。它一直在那里,从未离开过我们,所以修行不为再去成就什么、证明什么,而只是引导我们放松下来,慢慢去贴近本心。
我们之所以很难体会到本心,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大都在牵着我们朝与本心相反的方向走。很多习惯,尤其是心的习惯,让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窘境,比如前面说到的紧张对抗,还有趋利避害、推卸责任、自以为是、太在意自己的方式等等。我们修行便是要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扭转这些习惯,使自己逐渐摆脱困窘的境地。
轮回是一种惯性,不断改变习惯,能让那股巨大的惯性慢慢地停下来。
人们孤独、烦闷或者感觉有压力的时候,会喝酒、暴饮暴食、购物、打电话、上网,或者窝在沙发里不停地换电视频道,反正就是不想留一点空间给自己去面对那份孤独、烦闷或压力。
用来帮助我们逃避不安的种种活动本身又会带来新的烦恼和问题。我们的初衷是让自己免于痛苦,得到安适,而实际做的却是用一种痛苦代替另一种痛苦,如此循环往复,更强化了我们的恐惧。
以前的人排遣情绪还能写信、看书或培养某种陶冶性情的爱好,而现在的人远没有那份耐心,除了对轮回,对什么都很快就厌烦。人生如朝露,可我们似乎还嫌它过得不够快。现代社会处处可见许多人对趋利避害上瘾。人们不能容忍哪怕是一丁点的不舒服、不满足、不方便,所以不停地寻找安慰、便捷,并且相信能找到。
常听人把烦恼增多、内心空虚归咎于物质的繁荣,其实不尽然。物质会对人心产生一定影响,但关键还是人心在作怪。烦恼多,是因为物质条件改善后内心执着的东西更多了。
5.沟通
我们拒绝与他人沟通,通常是因为我们觉得那些人不会理解我们。我们排斥他人什么,实际上正反映出我们排斥自己什么。如果你觉得别人不会理解你,说明你也根本不想去理解别人。如果你讨厌别人贫穷,说明你害怕自己贫穷。如果你排斥别人的浅薄、狭隘、冷漠,说明你不想面对自己身上的这些东西。所以,我们只有不排斥别人才能接受自己。
6.慈悲 真正的慈悲 不要再对世界其他的人再带来伤害
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不往内观照,无法真正消除迷惑,而不心怀温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慈、悲、喜、舍都是从内心的温柔中生起的。
我们常说要有慈悲心,可是慈悲不仅是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己,并且首先是针对自己。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
在开放的心中怀着敬意看待自己当下的体验,尊重自己的洞见,不否认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也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失去内心的庄严。
即使面对自己的狭隘、冷漠、混乱,依然不忘记知足和感恩,做到这点对修行人来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只有不放弃自己,才会不放弃他人;
只有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才会愿意去体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觉悟的潜力,才会相信他人觉悟的潜力,并因此走上大乘菩萨道。
7.随喜
为别人的成功、健康、善举、快乐等而高兴就是随喜。只有开始随喜这项训练时,人们才会看到自己的嫉妒心有多么强,多么容易被激发。
看似轻而易举的随喜,实际做起来却有相当难度,必须像训练慈悲心那样,有步骤地逐渐扩大随喜的范围。是从亲近的人开始还是从陌生人开始并不重要,关键是找到最容易把“真替你高兴”说出口的对象。
有人也许更容易嫉妒近在身旁的人,而对漠不相干或远处的人是否比自己好没有太大反应;有人恰好相反,随喜亲友不成问题,却见不得其他人走好运。
8.布施
布施的精髓是舍弃贪执。把自己不要或不看重的东西送出去,不论东西本身贵重与否,都不算清净的布施。
我们通过布施来破除自己的贪爱和执着,所以并不存在施惠于人这回事,也就没有必要居高临下、沾沾自喜,或为布施的结果牵肠挂肚。
布施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给予。如果别人需要的东西,我们有,就给他。为了布施而刻意去争取、去积累财物,布施本身便成为一种执着,显然与布施的精神相违背。对已拥有的,随时能放弃,对未拥有的,不再贪求,内心满足,这便是最好的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