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爱我吗?爱,就请放我走吧

今天,在心理电台上听到了一个有些悲凉的故事:一位男士上了很好的大学,在毕业三周年的班级聚会上,他发现自己收入最低,不仅如此,而且自己还一身病。他去看了心理医生后发现这是由于他很害怕,害怕自己变得优秀。因为他的父母告诉他:“我们很辛苦,我们养不好家了,你们仨(儿子),谁混得好,谁养家。”这给了他很大的心理压力,他感觉自己承受不了这个重担,但又不敢说,结果造成了他的身心疾病。

不仅太大的负担会压垮人,太多的关爱也会变成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娜美丽是一位非常吸引人的女孩,从很好的大学毕业,拥有一份相当好的工作,她的智商和情商都不错。但她有一个问题,虽然谈了几次恋爱,但都走不到谈婚论嫁的地步。

她的男朋友们不愿意和她结婚的主要原因是她的父母,特别是她的妈妈,太喜欢娜美丽了,实在不想女儿离开,如果女儿结婚,她也准备让女儿女婿和自己一起住。

可是,她也不想想未来女婿愿意这样做吗?

后来,娜美丽做了一个梦。她梦见自己扛着一个扁担,扁担两头挑着沉甸甸的筐,筐里的东西她看不清楚。她就这样走在广州的大街上,两边是高耸的楼房,但除了她和她的扁担,再没有别人了,她感到无比的孤单。

很明显,梦中两个筐中的东西是她的父母,她的父母成为了她生命中的重担,这吓退了她那些不敢承担这副重担的男朋友们,也限制了娜美丽生命的展开。


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一句很有力量的话:爱制造分离,而施虐制造忠诚

父母不想和子女分离,要求孩子听话和服从是对孩子的伤害,允许孩子的反抗和叛逆才是对孩子的爱。因为叛逆从根本上说是孩子想要做自己。他想要夸大自己的力量,证明自己的价值,从父母的羽翼下脱离出来。这时,父母需要做的是鼓励和支持孩子做自己,要给孩子叛逆和冒犯的空间,这是生命力挥洒的空间。否则孩子就只是被教导成了工具,没有人的热情和创造力。

有些朋友担心允许孩子叛逆和冒犯,会不会让孩子变得无法无天?

允许孩子的反抗和叛逆,并不意味着放任孩子,让孩子为所欲为。父母要建立规则,通过清晰的规则,让孩子学会尊重和服从。

制定规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规则必须基本公平

基本公平意味着这个规则不仅孩子要遵守,父母也要遵守。比如,父母规格在家不能玩手机,那么不仅孩子不能玩,父母同样也不能玩。

如果你加了一些限制条件,比如“长大了就能玩”,孩子是不会信服的,他只会感觉自己是被压制的一方。就算大人用言语暴力甚至是身体暴力逼迫孩子服从,但那也只是一时服从。一旦有机会,孩子就会想办法破坏这种服从。

二、规则要清晰

清晰的规则才容易遵守。比如,认真做作业就不是一个清晰的规则。怎么才算是认真?孩子认为把作业做对就是认真了,但你可能希望除了做对,还要把字写端正。

三、规则要适度

对于成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一定要给孩子一些空间,不要一直强调学习进度或者正确率。最重要的是孩子敢于行动,并能从错误中吸取经验。


相对来说,父亲比母亲更适合制定规则。因为依照心理学大师荣格的说法,母爱指向融合,父爱指向秩序。母亲制定的规则可能是模糊的,情绪化的,规则的边界容易变来变去,让孩子无所适从。父亲制定的规则可能是粗糙,不讲理的,但会是有边界的。有边界的规则就算有些不合理,孩子也能知道自己的安全空间。有了自己的安全空间,孩子才能在其中挥洒自己的生命力。

总结

孩子的反抗和叛逆是为了做自己,父母要鼓励和支持孩子,否则孩子就会失去热情和创造力,但父母也不能放任孩子。

父母要制定规则教会孩子尊重和服从规则。

好的规则需要基本公平,清晰和适度。

相对来说,父亲更适合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孩子与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妈妈,你爱我吗?爱,就请放我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