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疗法入门课程学习

image.png

1、意识

任何时刻都被觉知到的心理要素。

感觉系统所提供的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知觉以及各种情绪体验。

直接与外部世界接触,通过对外部现实的知觉来指导与分配资源,调节能量,控制本能冲动。

唯一可以直接到达的心理活动层次。

在精神分析中扮演比较次要的角色。

2、潜意识

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

意识不到,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

  • 包括本能的能量和被压抑的欲望。

主要成分是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冲动或愿望、缺乏爱等形成的情结,遭受威胁、虐待或某种创伤所诱发的恐惧等。

潜意识的矛盾冲突正是各种症状的根源。

3、前意识

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

包括所有当时意识不到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

起到警戒作用,不允许潜意识的本能冲动直接进入意识层面。

4、人格结构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 本我(id)又称伊的、原我。
  • 自我(ego)
  • 超我(superego)

4.1 本我

位于人格的核心

人的心理经验中的最原始的部分

存在于潜意识,包括性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

遵循快乐原则,强烈的愿望是追求快乐的满足。

本我的动力很强大,但与现实没有联系,依赖于自我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并获得满足或宣泄。

4.2 超我

从自我发展出来的。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

按照至善原则行事,监督、批判及灌输个体的行为。

追求完美,也是非现实的,非理性的。

本我和超我随时随刻都存在着矛盾。

4.3 自我

主要作用是:处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

从动力学角度:本我的愿望和能量充填到自我,自我成为本我或内驱力的执行者。

从环境或现实的方面理解:自我是现实生活的承担者。

遵循现实原则:试图通过延迟满足的方式以现实原则替代本我的快乐原则。

自我的适应体现着心理健康的水平,标志人格成熟的水平。



任何一个发生在学校的、社会的不良行为,追根溯源,都能在家庭里找到答案。—— 苏胡姆林斯基

5、客体关系发展的4个阶段

5.1 第一阶段:母性分裂:未分化的自体

1-1.5岁,非语言期,多为感受性的,需要妈妈温暖的互动。

分裂在生命最初的几天甚至几个小时便开始了。

最初的几个星期,婴儿还不能与他人产生互动,他们能够意识到的只有部分客体,比如乳房。

随着儿童的成长,儿童知觉和精神能力的成熟,他们就可以意识到整体客体,既养育者这个人。

在生命早期,部分客体是与快乐和满足联系在一起的。

5.2 第二阶段:想象分裂——前分化的自体

母亲等于“我”,没有母亲就等于没有“我”。

母子互动的起伏涨落是以一系列的消失行为为显著特征的。

母亲作为情绪上的一个“家庭基地”。

过渡客体:给予孩子安慰和安全感。是充当母亲替代物的玩具和玩物。

过渡客体使儿童可以拥有“母亲”。

3岁左右,可以形成母亲不在身边但仍然感觉安全的状态。

3岁时,儿童会获得最初的分离感和认同感。

5.3 第三阶段:自体分裂——分化的自体

语言出现在了人际互动之中。

由于不得不应对我们人际关系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儿童内在表象经历最后一次转变,即转变成“自体”。

自体出现的显著标注是儿童词汇中出现了“我”这个词。

5.4 第四阶段:认同分裂——社会分化的自体

开始于儿童期(小学),延伸扩展至整个成人期。

自体成为儿童安全感的源泉,在心理上与他人互动,试图扩展自体,几乎全部构建于与母亲的互动。

生命其他事件构成了一个内化有意义的关系的过程,并且使用这些关系来调和好与坏的分裂。

  • 好的:有能力的、成功的、有价值的、强壮的。
  • 坏的:无能的、失败的、无价值的、虚弱的。

自体是一个微型社会:主格我和宾格我

主格我,内部、主动、自发、即刻、未经深思熟虑,最初被体验成一种感受或者是一种扫纵即逝的冲动。

宾格我,概化的他人,婚姻、学校、家庭等不同的社会制度。广泛的接纳社会想象的反应,象征性地与主格我互动,来决定最初的冲动是被表达出来还是被压制下去。



6、儿童心理发展及家庭教育的侧重点

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爱的需要在不断变化,因此,家长爱的方式和表达也要变化!

image.png
image.png

(1)口欲期

约至1.5岁。

婴儿通过口腔来品尝、体验他的世界。

婴儿每天生活的中心内容:获得快乐和避免痛苦。

形成幼儿最初的信赖感、安全感的关键期。建立起安全快乐的母子关系。

image.png

1周岁之前:通过拥抱来表达爱。

(2)肛欲期

2岁~4岁,我能做我自己吗?

肛门成为快感集中区。同时,肛门和膀胱括约肌的使用也是对权利和意愿的一种躯体表达方式。

肛欲期的权力斗争:婴儿开始说“不”,通过与父母的斗争,发展了灵活性、独立性和自主性。

肛欲期留下问题的人,在成年时表现的人格特点是:洁癖、刻板、施虐和受虐、过分注意细节、嗜好收集和储藏、强迫、权力欲强等。

image.png

自主与羞愧,控制形成的关键期。

“不听话”是成长的表现,是执拗敏感期,有了强大的自主精神,用“不”字与防抗来与父母建立心理疆界,叛逆是有独立意识的表现,不会分享是正常的。

尊重孩的选择,接纳孩子的负性情绪。

(3)性器期

约4岁~6岁,俄狄浦斯情结期

我够好吗?

儿童开始表现出对生殖器刺激的兴趣。男孩会幻想父亲要阉割他,产生阉割焦虑;女孩则潜意识地感觉到来自母亲的焦虑和威胁。

为了解决这种冲突,男女儿童只好认同父亲和母亲,将父母形象内化发展出成熟的超我,并在心理上进入潜伏期阶段。

image.png

主动性与内疚,创造性形成的关键期。

自动玩耍更容易发展创造思维,不必规定孩子玩什么、怎么玩,即使是万金油,也应该任由孩子去发挥。

探索——尝试——失败——再探索——再失败——成功

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孩子心理的成长至关重要。

三人关系

除了依恋,儿童渴望爱、亲密行为和身体接触。

频繁萌生性别感受的时期,一般以父母为对象表达。

世界上最亲、最爱的关系;无法否定、替代、改变。

儿童主要的防御机制是认同。

被渴望的看护者允许儿童建立适当而不过分的亲近感,竞争者的看护允许儿童得到被渴望的看护者的注意力,但会设立适当的限制。

儿童重新获得和竞争的看护者之间的亲近感,并且可能在心理为被渴望的看护者保留了一个特殊位置。

(4)潜伏期

约4岁~10岁

儿童的性心理活动进入一段安静的时期。

孩子对父母和家人的兴趣减弱。

image.png

勤勉与自卑,规则和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树立规则、养成好习惯。

  • 规则对儿童至关重要,他们需要生活中存在明确的疆界,知道自己可以自由活动的范围,而不是没有限制。
  • 父母要以身作则,遵守规则。

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 共同制定一个时间表。
  • 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要有耐心。

(5)生殖期

10岁~20岁。

此期躯体和性发越成熟,与原始家庭客体产生心理社会性分离,建立家庭外的亲密客体关系,个性已初步形成,认知功能继续得以发展,与文化和社会价值观进行同化和适用。

对一些早年遭受创伤的人来说,这是一生中很容易受到伤害的时期,前3期未解决的冲突分别或先后从潜意识浮到表面,表现为崩溃、自动退行、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等。

image.png

身份与对角色的困惑,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期。

父亲的爱和接纳赋予孩子价值感,使孩子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人。

父爱缺失带给孩子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孩子嫉妒缺乏对自己的认可和接纳,缺乏成长的动力。

母亲——安全感;父亲——价值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神分析疗法入门课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