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第22首)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王建〔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注释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地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第一句“中庭地白树栖鸦”,上来就写得比较隐晦。“中庭地白”,地为什么会白呢?在中秋之夜,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月亮,而是把月亮藏在景物里面。“中庭”,就是庭中。庭院中间有一大片空地,都是白花花的。为什么会白花花?因为月光照耀平地,呈现出水面一样亮闪闪的感觉。

第一句中还包含一个景象,叫“树栖鸦”,这是侧面描写。乌鸦很安静,说明什么呢?说明月色也很安详。乌鸦对光线很敏感。如果有风有云,造成月光不断变化,乌鸦可能就会嘎嘎乱叫,扑腾乱飞。现在,乌鸦安静地栖息在树上,可见月色静美。大家看,第一句七个字,没有提过“月”,但其实处处都有月亮。

第二句也是同样的构思:不直接写月亮,写月下的景象。“冷露无声湿桂花”,表面上看写的是桂花,点出季节,即中秋时节。桂花在中秋开放,飘香十里。王建说“冷露无声”,说明他很想用听觉去感受露水。孟浩然有句诗“竹露滴清响”,竹叶上的露水往下滴,滴到水池里,发出清脆的响声。这里,王建特意说“冷露无声”,是强调露水安安静静地凝结在桂花上,天气很清寒,露水不会滴下来。南宋词人姜夔的《扬州慢》里说,“波心荡,冷月无声”,其实化用了王建的“冷露无声”。两位诗人,都将“冷”与“无声”联系起来,让触觉与听觉交互影响,就会给人更冷、更安静的感觉。

读到这里,我们会感觉到诗人的不动声色,好像非常安静。但在安静的氛围中,又隐隐透露出了一种孤独,一种冷清。诗人不提“月”,但处处都在写月,这是一种高妙的写法。诗人也不抒情,但是处处有情,情感都在细节里面。月光很安静,栖鸦很安静,露水很安静,桂花也很安静,一切都很安静。于是我们不禁要追问了:中秋节不应该是热闹、团圆的吗?你怎么过得这么安静?安静得太过分、太反常了吧!

过度的安静,往往意味着孤独。于是就引发了后面两句的抒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大家注意,“月”出现了,“人”也出现了,情感也终于表达出来了,就是“秋思”。“秋思”,即秋日的思念,这里特指中秋之夜的思念。诗人问自己,也问天,问大地:不知道在这样的中秋明月下,谁家在思念远方的亲人呢?或者说,谁在看月亮的时候,陷入了沉思,陷入了怀念之中呢?他的措辞很婉妙,不说“谁家有秋思”,而是说“秋思落谁家”。“秋思”犹如月光,落在家家户户,落在很多人的心里。

读完最后一句,我们再回头看前两句,会发现一切景物里其实都包含着“秋思”。庭院里,栖鸦旁,露水中,桂花上,以及笼罩这一切的月光下,处处都有“秋”,处处都有“思”。“秋景”“秋月”“秋思”,三者紧密不可分,浑然一体。这些景象与情绪,不仅是诗人自己的所见、所感,而且是中秋之夜很多人的所见、所感。所谓“人尽望”“落谁家”,就是想描写“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背诵(第22首)十五夜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