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真的变成因"财"施教了吗?

青岛上热搜了,原因无他,有钱任性。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从墓地搬到商铺,又从商铺搬到学堂,为的就是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前如此,现在更是如此。

学区房的概念很早就有了,可能当时不是叫"学区房"三个字,但概念是一样的,1986年的教育法就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这么一句话。

但这个就近入学指的是相对就近,并不是绝对位置上的就近,每个学校都会公布招生范围,但这个招生范围的确定是以小区或者街道整体划分,所以很多人抱怨为什么我家离名校只有一道墙的距离,但却上不了,原因就在这。

也是因为这,后来就有了学区房的概念,而且越炒越夸张,哪怕你买的是个厕所,只要划片划进去了,那也是学区房,你就能去这个学校上学。

北京40万一平的学区房常常让我在深夜惊醒,以泪洗面,什么原因?

该死的贫穷。




下面这张图是某市实验幼儿园的入园报名登记表,只说事,不针对谁,为了避嫌加码了。

公立的一所幼儿园,入园前要统计父母房产证信息、祖辈房产证信息,除了这些还有家长特长和能提供的教育资源。还有的要统计房屋总价,户型朝向等等。

有没有一种筛简历的感觉?

在你还在为自己的房子划片成功而喜悦时,后面的紧接而来的是其他的考验,昂贵的学区房现在竟然只是一块敲门砖。

我是青岛人,前几年青岛规划了一个新区,我就在那买了一套房子,因为在这个小区步行5分钟距离内建了一所青岛最大的综合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一站式服务,有私立有公立,还有一个国际园区。

这也导致我的房子从买的时候不到7000,一路涨到接近3万,因为什么?就是因为离学校最近,可能会被划进去。

而这个学校入学同样需要考核,孩子要考核德智体美、仪容仪表、智力测验等等,家长则需要考核工作、收入情况、以及社会背景。

师资也算可以,后来听里面的朋友说,培养的方向主要是出国,应试教育只占了一部分,也就是所谓的精英教育。

孔子的"因材施教",真的变成因"财"施教吗?




百度一下"重点班"这个词,光搜索结果就有78万多个网页,优质资源就这么多,大家都在抢,不够分,就只能竞争,只不过这个竞争多了一些其他色彩而已。

无论是昂贵的学区房,还是各种各样的入学考核,都成了社会和家长诟病的话题,背后的担心也基本一致,都觉得老师会因为家庭条件等外在因素区别对待自己的孩子。

我个人也不太喜欢这种做法,但这都是社会发展衍生出来的阶级制度,是正常的,说衍生可能不严谨,延续更合适。

秦朝从公士到彻侯分了二十等爵;隋朝从国王到男爵分了九等爵位;宋朝自一万户到二百户分了十四等。这都是阶级,你觉得公士和彻侯会一起玩吗?

不会的。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阶级,我看到很多人在喷上面这个幼儿园的做法,其实没必要,因"财"施教这件事,很正常,除非是整个国家所有的教育资源全部平均,没有个体差异,不然这种事就避免不了。

而学校之所以这么干,除了希望1+1>2之外,更多的是希望学生家庭靠底蕴来满足孩子的外需,而学校专注于学生的内需,学生发展的好,学校自然地位也随之上涨。

双赢!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等你达到这个圈子的高度的时候,它自然会把你主动吸纳进去,在这之前你要做的,只有努力。

写这篇文章,不为揭露什么,也不为吐槽什么,只想让你对这个世界有更全面的了解,让撕裂的认知重新弥合。

在这片充满热忱的土地上,我热爱它,并衷心祝愿它越来越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因"材"施教,真的变成因"财"施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