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为什么推荐你读书

昨天无意中瞟见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这本放置在办公桌上尘封小半年的书,在那一瞬间又让我有了重读一遍的冲动,也把我拉回了大学时代。

记忆中的老图书馆

初读这本书便是在大学时代。我的大学在一个海滨城市,学校临海而立,学校东门对面就是海滩。依稀记得是在2011年前后,那时,我尚在读大二,在此之前文学知识的匮乏让我对未知的知识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求知的欲望。于是,学校的老图书馆就成了我经常前往的精神圣地。

学校的老图书馆位于三元湖畔,与人文学院的文科馆相对而立,老图附近是一座钟楼,每到整点总能听到钟声响起,总让人有种时光错乱的感觉,钟声像在相隔久远的地方传来。

原则上一张校园卡最多可以借5本书,我自是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老图书馆共有四层,而我最常去是二楼的借阅室,那个借阅室的书多是文学类,书大多是颇有年代感的老书,泛黄的纸页,还不时遇到缺角、少页的情况。然而在我看来,这些小小的缺憾恰恰是他们的可爱之处。

爱它的味道,爱它的昏黄,爱它岁月打磨过的沧桑。

在那里,我爱上了鲁迅、老舍、路遥、余秋雨与三毛,遇见了村上春树、川端康成、东野圭吾。毋庸讳言,这几位作家的书可读性极强,文学性与趣味性兼具,以至于长久的保持了我对读书的兴趣,读他们的书从未感到乏味。当然也曾尝试读过一些美英法俄等国作家的著作,无奈人物形象繁杂且名字冗长,总是很难惬意地享受读书的乐趣。

挪威的森林

就是在那里,我读到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这本书是我在林林总总的书架间偶然发现的,日本文学的书被放在借阅室的中间部分,靠近中间走廊,算是在很容易被人注意的地方。总之,自此是爱上了。文字隽永,读起来丝毫不感觉沉重,既有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又有丝丝入扣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对很多人而言,《挪威的森林》可能有部分内容涉及性,所以使其忽略了这本书的价值。我喜欢村上春树,喜欢《挪威的森林》,更多的是喜欢里面关于人性的思考,语关人生,力透纸背。

比如其中的一句“所谓成长恰恰是这么回事,这就是人们同孤独抗争、受伤、失落、失去却又要活下去。”,又或者“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部分永存”,还有那句“我隐约感觉到,深刻未必是接近真实的同义词”,虽然他的文字总是引导人去将自我情绪代入其语言情境之中,但是这恰恰说明其高明之处。

当然,这也容易给读者带来一个问题,那便是很容易让人受他笔尖情绪的影响,变得多愁善感,情绪敏感。我承认,这些负面的情绪曾一度影响过我,让我一度认为自己是苦行僧。然而即便这样,也丝毫不妨碍我对村上春树,对这本书的喜欢。

不过,很多人的伤感情绪大多也跟当下自己的经历有关,如果情绪自我调节能力蛮强(虽然我不是),不妨将其作为生活的调剂。毕竟在信息如此碎片化的时代,几天不读书,人心就会浮躁不安。

所以,在今天,我推荐你读书,可以是村上春树,也可以是你喜欢的任何作家,只要能沉下心来,有所收获,那便值得一读。

后记:

很久没有写东西,昨天浏览qq空间,突然激起了要记录生活的冲动。一方面是缅怀青春,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很多书读过去,时间长了连故事剧情都忘记了,虽然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但是却让人淡的找不到痕迹。所以在今天,我试着写下我的一点感悟以及随之所牵的大学时光。

想起刚上大学的时候经常在QQ空间写点自己的心情,后来意兴阑珊,私人QQ也很少再上,很多人都不再联系。当然,我明白这便是长大,各自奔忙,各自成长,自己的生活都兵荒马乱,根本无暇顾及他人,能长久联系的少之又少。

随心所欲、没有规划的人生过的太久太久了,是时候该给自己一个交代了。以前的时候总是想随心所欲,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生活,后来,并没有遇到很爱自己的人(当然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伪命题,不应该带着目的却存活,有些东西强求不来),更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某一天终于顿悟,所谓精神自由的前提,必须以丰足的物质条件为前提,声称不追求物质就可以实现精神富足的,那应该境界相当高了。至少在世俗标准里,在他人眼里,你还是个生活的loser。

当然自作孽不可活,不过好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如果你意识到了,那么马上行动起来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天我为什么推荐你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