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领导者必看经典
恩师陈怡安老师在生前曾特别叮嘱我们说:「如果21世纪的领导者一定要看一本书,而且只推荐一本,那我推荐的就是《道德经》。」培刚小时候就曾接触《道德经》,但以我资质无法马上理解体会书中内容,自陈老师提醒后,我便每天固定花一些时间来亲近这部经典。
当然《道德经》和《论语》一样内容博大精深,孔子曾这样形容老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其犹龙邪!」
可见孔子对老子的推崇有多高,当然这篇文章不可能完整的颇析《道德经》全文和幸福的关系,因此我们试着用几个观察角度来谈谈,我们可以如何向老子及《道德经》来学习幸福之道:
破茧而出的幸福
还记得担任中华华人讲师联盟 秘书长时,事情很多很复杂,我几乎放掉了超过一半以上的演讲和课程,把心思全都放在社团经营之中,希望可以在理事会和前辈们的指导下,和干部一起把事情圆满完成。
但说真的,要在这国内外超过100多位优秀讲师的团队中,做到事事都让人都满意,非常困难,同样执行一个决定,马上有人拍手叫好,却也有人觉得断不可行,过去习惯当好好先生广结善缘的我,势必要扛起得罪某些人的责任,因此在过程中难免会有挫折和失落感。
这时候我仔细阅读了《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段话大家都很熟悉,如果天下间的善真得有分高低等级,那么水的善可能就会排名在最前面,因为她总是能带给万物非常多好用的价值,帮忙洗净一切并带走脏污,也几乎不去与万物相争。
但更重要的是下一句:「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原来,水之所以为上善,最大原因是愿意承担,处于大家都不喜欢的地方。比方有些该做的事也对的事,却可能是相当困难并会因此得罪人的事,往往不会有人想做,这时候,我们如果愿意承担,就像水一样更接近道了,因为我们考量的不是个人利害得失,而是能否对大多数人有利?
光这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就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和力量,也让我发现,原来幸福,不是要满足每个人的期待,而是有勇气去做对的事情,然后一切交给时间来证明。
这也合乎了孟子所说的经典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如此,才让我们能好好享受,经过辛苦和考验之后,那种困而不穷的坚持,最终能破茧而出、展翅高飞的幸福。
荣辱不惊的幸福
《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何有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分享一个故事,唐.沈既济《枕中记》描述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时,有位卢生进京赶考但没中,只好乖乖返乡耕田。某天途经邯郸下榻旅馆,店中遇见一年已修得神仙术的老道士,二人相谈甚欢,老道士给他个青瓷枕,告知睡后就可如愿得到荣华富贵,因当时店主还在蒸黄粱米饭,随后卢生便睡在枕头上进入梦乡。
卢生在梦中,不但娶了家世尊贵的清河崔氏之女,又考中进士,平步青云,官至宰相。没想到看似一切美好,却忽遭同僚陷害入狱、流放多年。平反后封燕国公。享尽荣华富贵,最后老死家中。梦醒后他才发现,店主人锅里饭还没煮熟,这便是「黄粱一梦」典故由来。
我们常人都容易「宠辱皆惊」,跟卢生一样想要追求功名,所以面对追求过程的宠辱,都非常的敏感而脆弱的,「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得不到难过,得到又怕失去,老道士透过梦,让卢生体会到,其实他现在的状态就是最非常美好的,并非要到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才快乐。
我们常过度执着于自己的重要性,就像某个高大海浪,总觉得自己跟别的浪不一样,自己更高、更特别、更快,甚至是「前无古浪,后无来浪」…其实若当海浪被炙热太阳蒸发后,轻轻地往天上飞去,猛再回头一看,自己不就是辽阔大海表面的小小波纹罢了,哪有浪呢?
既然转眼间,再高也巨大的浪头,也会随时间消逝而去,不如开心把自己融入海洋,如同我们愿意放下自己献融于天下,而这样的境界,或许便是老道士在卢生梦醒后对他说的:「人生之适,亦如是矣!」。
祸福相依的幸福
我喜欢精彩的三国故事,但让人不禁摇头的是,三国整整绕了一大圈,经过多少英雄好汉竞相争逐,最后国号却不是魏、蜀或吴,反而是晋。
这让我想起电视剧《三国》中,最终一统天下的司马炎在幼年时,曾背过这样一首诗:「院中有榆树,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
想必大家都知道这故事的发展,在准备捕蝉的螳螂后方,正守着一只准备吃螳螂黄雀,甚至黄雀后还有小朋友拿着弹弓,有时候当我们见猎心喜、志得意满时,往往忽略了可能存在的风险。
因此在道德经《五十八章》这样提醒我们:「祸兮福兮之所倚,福兮祸兮之所伏,孰知其极。」
人生旅程我们都会发生好运和遇到好事,但同样也会有觉得运气欠佳,遇到坏事的时候,但老子告诉我们遇到好事的时候,不要太开心,反而应该谨慎的预防风险,不然祸就真的要到了,这时我们应该多练习和提升「负向思考」的能力,千万不要得意忘形,反而该更谦虚低调。
同样的运气不好时也不用太难过,等待否极之后总会有泰来之时,这时候「正向思考」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反转劣势,在遇到挫折困难时,不妨在心里多想想:「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强化这个练习,就可以发现许多生命要送给我们的礼物和惊喜。
当然物极必反,「负向思考」和「正向思考」的练习也都要有所平衡,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这两种能力都需要具备,才可以因应人生旅程中,环境和生活的种种变化。或许在面对祸福时,我们也可以这样想,就是有这一些起伏和变化,才让我们的这部人生电影更丰富有趣呀!
知足常乐的幸福
老子自己曾说过他此生有三个重要宝贝,就记录在道德经《六十七章》中:「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天下万物皆由道所生,道对万物,犹如母亲对待子女一样,如果我们能扩大内心的慈爱,心中就可以海纳百川的接纳天下万物,也不会起太多的分别心,硬要去分成自己喜欢和不喜欢两类。而俭约也是慈爱的展现,因为珍惜天下万物,就不会透过挥霍来满足无止尽的欲望。
当一个人懂得知足了,就不会事事都想与人去争天下先,更愿意舍去这些身外物,这与前面提过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及道德经《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都有相呼应之意。
《道德经》第十九章中提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同样的道理也在清代著名的湖广总督林则徐,在墙上写下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以及在佛教重要经典《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论是少私寡「欲」、无「欲」则刚或是无「住」生心,其实都要我们放下内心执着,因为过度执着就都是种永不知足的展现,当然要现代人「无欲」是很难的,我自己也做不到,我们都有这个功课要面对,先从「寡欲」学习「放下」太多欲望的功课如果可以多完成点,自然就更知足幸福了。
中道平衡的幸福
除了上面四种幸福的角度外,如果要说《道德经》中有提到一种接近幸福的状态,我想那就是「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冲气」是指阴阳二气互相冲击,而产生的中和之气,这也显示阴阳持续调和,并造成一种动态平衡的自然状态,大家可以想象如同太极图案一直旋转的画面,黑中有白,白中有黑。
古人曾云:「孤阳不生,孤阴不长。」这也呼应了在《易经·系辞上传》第五章中提到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都是在告诉我们阴阳平衡就是和的道理,不妨反思,无论在家庭中或在职场上都是如此,我们的人际互动是否能真正的平和自在呢?若能那不就是种幸福吗?
而所谓阴阳调和,对于自己的内心来说也是重要的,我们可以进一步联想到重要的「中庸之道」,在《中庸》也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我们平凡人难免有喜怒哀乐,说要完全没有七情六欲不太可能,但如果我们能保持一颗平常心,能随顺因缘地在适当时候表达自己情绪,但表达时千万不要过度,而产生大喜大悲或易怒躁动的不平衡状态,那就算是能满足我们内心趋向于「和」的状态了。
而天地之间其实也如同此理,如万物都能保持趋向于「和」的状态,随着春夏秋冬的自然循环,不要有过多人为的破坏,那么自然界也会保持着中道平衡的幸福,也更靠近我们期待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