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你知道什么是认知吝啬鬼?

1.把我们的大脑想象成一台电脑。一台运行体验优良的电脑,除了自身硬件条件过硬、保证运行速度之外,还需要安装好用的软件对吧?往大了说有操作系统,往小了说是各种绿色软件,人的智商就好比电脑自身的硬件条件,双核、多核处理器一定跑得比单核处理器快,对不对?智商也是这样,智商越高,运行速度越快,它影响的是大脑的运行速度,我们叫它“算法心智”。

2.如果光有很快的运行速度,操作系统一片混乱,也算不上一台好用的电脑。有的大脑就是这样,虽然硬件条件好,但缺乏理性思考的思维模式,就好像版本太低的操作系统常常出现漏洞一样。我们把大脑的操作系统称为“反省心智”。有了流畅的运行速度,加上好用的操作系统,就可以称为一台合格好使的电脑了吗?还差最后一步,安装软件。想象一下,如果不小心安装了病毒软件,电脑速度再快也是白搭。这种情况就像是恐怖分子的大脑,运行速度越快,带来的危害就越可怕。我们把大脑里安装的各种软件叫做“心智程序”,而那些病毒软件,我们叫它“污化心智程序”。

3.所以,聪明人为什么也会做蠢事?一直以来,我们的社会过分注重电脑的运行速度,也就是智商,却忘记了健全良好的操作系统、安装绿色软件也就是理商,同样甚至更加重要。因为要想做出理性决策,需要具备理性思考的认知模式。可是,你也许会这样反驳我:高智商的人,不是能更快地获得理性思考的认知模式吗?理论上说没错,但在漫长的进化里,动物为了更方便地生存,养成了吝啬的认知习惯,会不加推理地接受看起来可信的结论。所以,人类作为动物的一员,我们的大脑也遵循懒惰的认知准则:能不用就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所以懒惰这天性,和智商高低可真没关系。

4.认知吝啬鬼会用什么诡计,引诱聪明人走上弯路呢?有三种诡计,我们来详细看看。

第一个诡计是,生动的就是对的。人是喜欢故事的动物,画面更容易触发我们鲜活的情感反应。当注意力被吸引到生动的个案后,认知吝啬鬼常常会把整体概率这回事抛在脑后。不信吗?那么请听题:现在有两种疾病A和B,疾病A的死亡率是24.14%,疾病B会让一万人中的1286人死亡,请问,哪种疾病更加危险?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这个实验结果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在一次类似的模拟评测疾病危险度的实验中,多数人将疾病B的危险等级评定成高于疾病A。也就是说,多数人认为,12.86%的危险度,比24.14%更高。

看起来很荒谬,但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每一万人中有1286人死亡,这句话会唤起一个鲜活的画面,比起冷冰冰的数字,这个画面可鲜活多了。因此,它也更容易触发人们的情感反应,让人印象深刻,于是把真实准确的数据抛在脑后。这也是许多成功的报道、广告乃至鸡汤文以故事开头的原因,广告商利用的就是认知吝啬鬼的懒惰。所以,做一个认知吝啬鬼,就很可能意味着你的整个生活都是被操控的。请记住,个案再生动,也不一定意味着整体概率。

5.认知吝啬鬼的第二个诡计是,别人给什么,你就要什么,完全顺着对方给定的思路框架思考。就像船靠岸需要先定锚一样,面对问题时,最难的第一步,也是确定思考的切入点。而认知吝啬鬼会怎样确定这个锚的位置呢?答案很懒惰:别人给什么,我就用什么!举个最生活的例子,比如购物时,你是怎么讨价还价的?相信你和大部分人一样,第一反应是看看商家的标价。我们假设一件衣服标价1200元,然后,你会以1200元为基础,往下砍到一个可以接受又不太过分的价格,大概会在800到1000元的范围内。仔细想想,这个思考过程有没有问题?恭喜你,你成功地掉入了框架效应的陷阱。实际上,我们习惯的商家标价,其实就是利用了框架效应。当我们必须对一个不知道的数量做出估计时,认知吝啬鬼会让我们随意选定一个最容易从大脑取出来的数字,哪怕这个数字和实际情境没有任何关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调整。这就是别人给什么,你就用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商家利用了我们的认知吝啬倾向,通过标定一个远远超出实际价格的数字,给我们一个最唾手可得的思考框架。

6.不妨再做个小测试。货架上两瓶牛奶,一瓶标着95%脱脂,另一瓶标着含有5%脂肪,你更有可能买走哪瓶?如果你也是减肥大军中的一员,那么很有可能,你和大部分人一样,愿意买走95%脱脂牛奶,尽管很明显,两瓶牛奶是一样的。为什么?其实完全是一个语言游戏,脱脂引发的是正向联想,似乎能减少摄入的脂肪量,而含有脂肪,看起来就会胖。不同的表述方式,可能会让人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正是因为认知吝啬鬼习惯被动接受别人给定的思考框架,允许他人来决定自己的关注点,就像拍照时让相机自动对焦一样。但这也意味着被蒙蔽的可能。面对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陷阱,你该怎么办?时刻记住,在按别人给你的思路考虑问题之前,重新对焦。比如,买买买时,最合理的做法是尽可能先了解到进货价,在进货价的基础往上加价。

7.不过,认知吝啬鬼也并不是一点用没有。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利用它来做好事。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默认选项,比如,你是否愿意捐赠器官?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瑞士民众的捐赠器官意愿度达到85.9%,但英国只有17.2%。无论是文化、语言还是政府宣传力度,两个国家并没有本质区别,但为什么捐赠意愿相差这么大呢?答案简单得出乎意料:在询问意愿的表格上,瑞士的默认选项是“愿意”,而英国的默认选项是“不愿意”。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控制了锚定点的人,也就控制了整场谈判;而那些有权选择框架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我们的生活。你愿意过一个被操控的人生吗?

8.认知吝啬鬼的第三个诡计是,相信自己总是对的。你知道吗,飞利浦的退货原因中,有一半是因为不知道怎么用。比如,曾有一款 DVD 遥控器上出现了52个按键,看得人眼花缭乱,想要找到一个对应的键,夸张点说就像在大海捞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丧心病狂的设计?这就要怪高智商的设计师了。这位设计师自己知道怎么操作那52个按键,“并且坚信别人会和他一样想使用复杂的遥控器”。他算是陷入“相信自己总是对的”这个泥潭不能自拔的典型。因为换位思考非常耗费认知资源,出于进化本能,人的天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与智商高低无关,你我也不能完全幸免。你看,哼小曲儿时,你是不是总坚信别人可以听出你在哼什么?写电子邮件时,你是不是相信自己逻辑通顺、表达清晰,从没想过会被另一种语气误读?你是不是总觉得别人有歧视和偏见,而自己是比较公正的?

9.你觉得自己不会这样?你可以用两个问题测试一下自己:1.假设德国某品牌汽车在中国的事故率是其他品牌的8倍,中国该不该禁止该德国品牌在本土上路?2.假设中国某品牌汽车在德国的事故率是其他品牌的8倍,德国该不该禁止该中国品牌在本土上路?如果你本能地对问题1说了yes,回答问题2时,却感到了一丝犹豫甚至愤怒,那么很不幸,你也犯了认知吝啬鬼的常见错误。在现代社会,它会提高许多不必要的沟通成本。许多非理性观点,比如极端的民族情绪,就是这样产生的。要避免这种认知偏差也很简单:强迫自己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思考。比如,下次写邮件时,试着用与邮件内容完全相反的语气大声朗读吧。

总结一下,生动的就是对的,别人给什么你就要什么,相信自己总是对的,这就是认知吝啬鬼常用的三条诡计。它在我们毫不自知的时候,悄悄控制着我们的日常思考和决策。

end:认知吝啬鬼这么厉害,我们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做出理性决策了呢?好消息是,理性是可以习得的。怎么做?下一篇文章继续分享。今日话题,吝你认为啬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欢迎留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5.你知道什么是认知吝啬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