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 - 拨开迷雾见未来

区块链不产生信任,而这根本不是区块链该做的事情。

区块链的最大价值是成为标准/基础设施,降低全球价值交换的参与成本。

最近盼盼同学心情不是太好,总是愁眉苦脸,一点不像平时活蹦乱跳的盼盼。李老师忍不住问了一下,结果盼盼同学话匣子一下打开了:

“李老师,区块链根本提供不了信任啊。你看USDT发型在区块链上,但是Tether公司出问题,USDT一下子就不靠谱了。以后任何的资产上链都这样啊~ 原因很简单,区块链无法观察物理世界,那些token最终还是需要中心化机构背书。既然需要中心化机构背书,那它们自己做系统好了,干嘛还用死慢死慢的区块链。这样看来,区块链不是没用嘛~~~”

原来是这么回事,哈哈。这个问题之前有大神提到过,比如云舒大大的知乎雄文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345088。

的确,这就是区块链最最最最核心的问题。甚至,李老师曾经觉得这是区块链唯一的无解死穴。

但真是这样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一步步地拆解区块链,从其功能定位说起。

区块链到底有什么用?我们不妨先跳出未来的迷思,观察眼前的世界,看看已经成熟的系统是怎样运行的。一个很好的观察对象,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互联网。

互联网,可信?不可信?

互联网是什么?它是一套组件和标准。这套组件和标准,可以让全世界的人可以快速有效地传递信息。比如看新闻就是一个很流行的应用。你在网上阅读一篇文章,其从网站(源头)经过中间的一级级路由,一路传输到你的浏览器(终点)里显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叫TCP/IP的技术,保证这个传输绝对不会出错,所以你看到的每一个字都的确是网站发布的,是“真实”的。

但这就是“真实”么?每一个字都不会错,就保证文章可信?那李老师做一个网站,发一篇文章说“地球是李老师的”好了~  仔细想想,互联网只是保证了字节传输可靠,至于一篇文章的内容是否可信,是真相还是谣传,对不起,互联网一点也不能保证。

那内容可靠是怎么保证的呢?这就得依靠权威数据源,也就是“中心化机构”。比如,我们觉得新华社发的文章,一定是真实可靠的,而贴吧里某吧友发的文章,我们就会觉得有可能是谣言。

总结一下,互联网只是保证了字节传输的可靠,而内容真实性的可靠,是靠可信第三方保证的。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突然想到了什么。对,区块链!

信不信区块链?

区块链上发行的token,通过智能合约保证token在转移过程中记账不会出错,比如我转给盼盼同学1个token,我的账户余额会少1,盼盼同学的账户余额会加1,数量绝对不会错。这就好像互联网上传文章,每个字都不会错。

但是正如互联网没法保证文章的真实性,区块链也无法保证token和物理世界的资产映射是可靠的。怎么解决?区块链使用和互联网世界类似的方法,依靠可信的中心化机构。这里就不需要举例了,最近大火的稳定币,STO都是这一类(稳定币是政府监管的用法币作抵押的token,STO是政府监管的以token形式发行的证券,这里就不展开啦)。

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区块链不能观察物理世界,没法保证token/资产映射的可靠。因为在未来的资产流通环节里,这根本就不是区块链的职责(就好像互联网不负责保证文章的真实性,但互联网仍然非常有用,它负责好字节传输可靠就足够了)。

那紧接着一个严重的问题来了,既然token价值信用要靠中心化机构来保证,那为啥中心化机构会使用区块链呢?他们自己搭设数据库做系统就好了啊(数据库更快更便宜),反正大家都得信第三方了,顺带信任他们自己做的系统,岂不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标准。要仔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又得回来观察我们的老朋友:互联网。

标准是一个老问题

我们想想一下,假设新华社要发一篇文章,让很多人看到,它有哪些选择?选择一,它可以自己建设一条网络,通往全国,然后自己做一套协议,自己做一个看新闻客户端软件,打广告让大家都装这个软件,教育用户怎么使用。等等! 你一定会说,干嘛这么麻烦,直接用html写一个网页,放在http服务器上,10分钟不就搞定了?用户只要安装了浏览器、连上了互联网,就都能看到文章。

对,这就是标准和基础设施的价值。因为因特网是建设好的,因为浏览器是大家都安装好的,因为所有的浏览器都可以解析html,都可以通过http获取数据,只要按照标准来,分分钟可以把内容送达到用户眼前。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又想起了什么?对,区块链!当今区块链的基础设施有什么?有公链,有钱包,有交易所,有ercxxx标准。围绕这些基础设施还有用户的使用习惯。如果你想把1件艺术品放在数字世界里流通,通过简单的几十行代码(比如erc20),10分钟就可以资产上链。但是,如果你要自己开发系统,设计数据库,开发钱包,开发交易所,可能大半年过去了,你还在调试各种bug。当然,也可能你的系统的确做好了,但是你又面临教育用户的难题。

标准/基础设施的意义,就是让参与者可以用非常低的成本加入协作,这种成本的降低应该是一个数量级的(大半年 => 10分钟)。不借用标准/基础设施,你自己必须是技术专家,你得有一个团队,你付出巨大的成本,你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借助基础设施,一个不懂计算机的人可以在因特网上轻松地发布文章,一个不善于做系统的组织也可以在区块链上发行资产。

区块链的目标是做价值互联网。成为价值互联网的标准和基础设施,就是区块链最大的意义。

和原教旨主义者说拜拜

基于以上的讨论,我们现在一点都不担心token/资产映射的问题了。只要接受区块链(负责token记账正确)和中心化机构(负责token和物理世界映射信任)的合作,我们就会发现,未来有大量物理世界的资产和服务可以上链交易,这种交易类应用会百花齐放,例如稳定币、STO,例如房地产、艺术品,例如门票,餐馆预定、高尔夫球场预约、个人服务等等等等。

相反,如果我们一定要墨守成规,觉得必须要区块链来提供所有的信任,那对不起,可能区块链也只能服务数字货币了吧。数字货币不需要和物理世界有映射,数字货币是什么?以比特币为例,1个比特币映射物理世界的什么?什么也不是。比特币是空气(空气并非贬义,黄金也是空气),比特币的价值来源于集体主观想象。(这个说法可能有巨大争议(虽然李老师绝对是对的,直接认赢),我们暂时不展开,以后有机会单独写文章讨论)

当然,目前阶段,公链效率低、速度慢,这是事实。但这是技术问题,将来公链必然会性能越来越好(中心化尝试、链下扩容尝试,等等,都很有希望)。而大家都得拥抱标准、共享基础设施这件事,是毋庸置疑的。公链因为其去中心化、中立、具有先发优势等特点,最有可能成为这样的标准/基础设施。

(那到底以太坊和EOS谁厉害啊,还有没有其他竞争者啊,那。。。。对不起,李老师假装不知道)

拨开迷雾见未来

信任本来就不应该全部由区块链来保证,而是需要可信中心化机构的合作。这就跟互联网世界的分工一样。

区块链的最大价值是成为标准和基础设施,降低全球价值交换的参与成本。而其去中心化的特点恰好满足全球标准/基础设施的需要。

原来如此!区块链生而逢时。


迷雾已散。

我想,如果眼光稍微看长远点,大概再也没什么可以挡在区块链前面了吧。


最后,欢迎加李老师微信,更多问题,我们在李老师聊区块链群里讨论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区块链 - 拨开迷雾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