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零壹零 拾年我記

工作以后,我就很少翻开日记本。就算到了年底例行的年度总结,也被飞去不同的地方跟朋友相聚跨年给代替了。可能是害怕时间流逝吧。

我也不是那么有仪式感的一个人,这次回忆,是因为一篇公众号推文,买了一本许久未读的杂志,网易云刚好切到朴树的《New boy》,专辑名凑巧地把它和杂志连接了起来。《我去2000年》,用怀旧来迎新么?

什么时候开始会想起以前的事情并把它和年份挂钩?回溯了一下,应该是2009年吧,当时上初三的我,帮朋友选择参加校园歌手大赛的曲目,在听到卫兰的《2004》时,不禁感叹原来已是五年前了。

选择十年为单位做记录,是很懒了,不过走过毕竟留下痕迹。记这一个,从高中到工作,从学生到社畜,从青春期到后青春期的十年。

2010~2011

时间把我的初中留在了2009年。2010年,作为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端,虽然那时年纪不大,对时间还没有“逝者如斯”“白云苍狗”的感觉,但是作业本注脚上,总是容易写错“2001”的时间落款,好像也在提醒着我——咳咳,注意一下,这是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了。

分班

高一下,面临着文理分班。班主任说了几次让我留在理科班的事——去文科班,毕竟要数学好才有优势,我数学又不好。我却热火朝天地忙着学生会的事情去了,至于分班嘛,我依然坚持着,从我意识到有文理分班以来的想法,当然选文科班——毕竟物理太差了。

偷闲

最喜欢的时间,就是周五下午。趁着同学们都被家长接回家的空档,留守宿舍的我们,总是跑到师大后门,搭上30路公交车到十字街去耍。

约起在桂中读书的初中好友,在麦当劳自习聊天,等着电影快开场才穿过马路到桂林电影院去;

或者直奔马里奥电玩城,换50个游戏币,玩赛车、投篮、太鼓达人;

或者跑去九中旁边的书市看漫画、小说,去笔库买文具;

或者跑去我来音乐酷买均价30块的正版专辑,一呆就是几个小时……

接近晚上九点的时候,老师会到教室点名,碰到比较严的老师,就得跟留在教室的小伙伴打配合,“快帮我点个名”。

课余

那两年的日常当然是读书做题考试。作为一个只愿意背历史政治大纲,又懒于刷题的咸鱼,体育课还是我最喜欢的课嘻嘻嘻。热身运动做完以后,手怕痛也不好好练排球,跟朋友溜去小卖部买了小零食,就开始一圈圈地轧操场,滚铁圈,走走逛逛。

对了对了,还有各种运动赛事。每年10月的校运会,桂林的秋天干燥而热烈,从附外到师大的路上,搬运物资、检查队伍,全城的桂花香都陪着我们。

还有每学期轮流的初高中篮球赛、排球赛。真的是那些年一起追过的男孩和比赛了(此处应该配傻秋的偷拍图)。

暑假

高二的暑假,补课时间远远多过了放假时间,但是完全不觉得不开心。反而因此,有了更自律的自由时间。

每天下午四点半,补课结束,几个人啃着绝味鸭脖,趿着人字拖去体育馆游泳;多亏大饼补给,补完了《灌篮高手》全套漫画,全国大赛结束了,高中的最后一个夏天也结束了;那时,刘同还不是畅销书作家,他和陈默给了我一个,对于工作后生活状态的期待。

我们在进入高三时,每个人都写下了高考的目标大学,贴在黑板的旁边。豆豆去北京准备艺考,大饼在那个暑假来了一趟广州,乐呵呵地打卡目标大学。

我想过无数次今后四年即将身处的城市,北京、上海、南京、成都,唯独没有想过是广州。

圣诞月

12月是大家最忙的时候,学生会忙着策划圣诞市集,两个人负责跑一批货,也不知道一摊摊的饰品、贺卡、书和CD,当时是怎么搞定的。

“夺宝奇兵”算是附外版的running man了吧!持续一个月,GGJJ们中午不睡觉,关在小教室想题目,想出几十道脑洞题,足以让大家把整个学校翻个底朝天。

六个年级,每个班都忙着排练迎新汇演的节目,现在都还记得好多很好看的节目呢。10年文科班的《盗梦空间》真好看!嘻嘻嘻。

还有就是充满仪式感的圣诞贺卡,以及圣诞点歌。不过终究不像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大量买大量送,高中以后,送的人越来越少,内容却越来越长。

还有一些可以考古的记忆..

桂林那时还没有贡茶、喜茶、一点点这种连锁奶茶店(现在好像也没有吧),但是桂林一直有超好喝的奶茶,阿部、一盏茶、百味香、茶座,还有地下铁和缘味!!!不知道缘味的老板,什么时候能实现我们桂林总店,分店遍布北上广的愿望呢嘻嘻嘻。

那时候听歌、看电影、看小说还是用Mp3。偷偷躲在被子里,闷死也不能让宿管发现一点点光线。毕业后,MP3没了踪影,我们不再在百度音乐、51音乐网下载单曲,开始用上智能机,新设备里不再有下载的固定歌单,每天都会听到不一样的日推,就像以前很喜欢用的豆瓣fm一样,不过好像没有那种惊喜感了。还好我把大学前MP3的歌单,留在了电脑里。

那时候,还看很多很多期刊杂志,周末返校路过报刊亭,总会买上最新一期的《萌芽》《疯狂英语》《城市画报》《当代歌坛》,班里总是有最新的《看天下》《伊周》,流传在各个角落。诶,还有我们的校刊《漓韵》,好像毕业前把能买到的都买了,得回家找找了。

那时候,上网主要还是靠电脑,我们混迹人人网,好奇窥探学长学姐的生活和日常,玩猜桃花的游戏;把豆瓣当做交换明信片的一次性笔友征集地;那时的微博还是根据学校和标签,进行好友推荐,并不是现在的一线吃瓜基地;混贴吧、粉丝论坛,找网友聊偶像和烦恼。记得之前跟朋友聊过这个话题,她说她高中时,跟一个20多岁的网友聊天,听那个人说着好绝望,好像到了20几岁就要死了一样。

2012

前一年的暑假,送走了高一届的学长学姐,觉得考完高考的他们那么开心,眼中只有对未来的期待。那时候,应该是我最渴望长大的时候了。

2012年嘛,玛雅预言中的世界末日。等来了五月天的第八张专辑,想着唱着《干杯》一起迎接末日也挺好的。

然后,那个夏天,我们从桂林旅专高考考点走出来,唱着《干杯》走向了四面八方。那一年天空很高风很清澈,从头到脚趾都快乐。

2013~2016

大学一分为二,一半在珠海,一半在广州。一半在搞社团,一半在实习。(为什么这么积极向上,不去玩呢?灵魂拷问)

2014年的暑假,那段时间“真人图书馆”这种分享形式特别火,豆豆说桂林没有人做,我们应该要做一个真人图书馆。好,那就来呀,7个人风风火火地成立ICES,赞助、嘉宾、微博微信运营、志愿者和现场执行,全部我们自己包办。半个月,居然真的办了下来,反馈好像还不错。至少我们都很有成就感。

2015年的寒假,还站在20岁开篇的我们,在桂林纸的时代书店搞了一个“遇见20岁的自己”时光展。书信、物件、照片、访谈文章、影像……各种想得到的介质,被我们摆在了书店的各个角落,追忆了不同年代的人的20岁。

想起很冷那天在做“遇见20岁的自己”街访,记忆最深的,是在滨江路碰到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两个可可爱爱的小女孩。翻了翻以前的推文,居然被我找到了(啊,居然还有我亲手熬制的浓郁鸡汤)。

在滨江路上,我们碰到两个看上去就乖巧机灵的小萝莉。可能是好奇我们拿着相机和话筒,她们笑眯眯又羞怯地看着我们。怪阿姨(误!)被两个小萝莉萌得迈不动步子,就邀请她们接受我们的采访。

两个小女孩用询问的视线注视着妈妈,年轻的妈妈很和善地说:“去吧,跟姐姐聊聊天。”

“小妹妹,你们今年几岁了?”

“11岁。”一个说。

“9岁。”另一个说。

“你们有没有想过20岁的自己想做什么呢?”

“在大舞台上,做主持人。”11岁的女孩说。

“唔,我也想上大舞台,做明星。”9岁的女孩有些害羞。

“她喜欢跳舞。”11岁补充到。

“那你们的榜样是谁呢?喜欢哪一位主持人或者舞蹈演员?”

“我喜欢董卿,我想跟她一样。”11岁的女孩对着我们笑得骄傲。

9岁的小女孩对着镜头腼腆地笑着,不知是不好意思开口,或是紧张得忘记了。

“你不是喜欢杨丽萍嘛。”11岁的女孩提醒到。“嗯!”9岁的女孩微笑,声音不大却眼神坚定。害羞的背后一定有着对舞蹈的热爱和坚持。

对两个女孩的采访结束后,我看到她们的妈妈站在旁边笑得温柔,临时地想问问妈妈的20岁。妈妈听到我们说想要采访她,一开始笑着连连摆手。两个女儿一人一边摇着她的手,向妈妈撒娇:“你也去采访嘛。”年轻的妈妈才终于答应了。

“您现在如果有机会回到20岁,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读书吧。”说完这句,年轻妈妈的眼眶红了,侧了身子,不再正面对着镜头。突如其来的眼泪让我们不知所措。年轻妈妈整理了一下情绪,可能想继续说下去,但是眼泪无征兆地滑落下来。

小女孩们没有抬头看妈妈,依然拉着妈妈的手摇晃嬉笑打闹着,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年轻妈妈低头看了眼两个小女孩,又满眼温柔的笑了,泪中带笑。

“那您现在有两个这么可爱的女儿,您想对她们说什么?希望她们20岁的时候成为怎样的人呢?”不忍再追究让她流泪的原因,于是我想让她说说她引以为傲的女儿。

“我就希望她们能做她们自己喜欢的事情。”说完,年轻的妈妈笑着又留下了眼泪。

结束采访以后,我感到自己的语言苍白无力,给不出安慰,只有笑着说到:“您别伤心了,您的女儿都这么可爱,这么有梦想。”

她们也是幸福的。没经历过的,有着最美的梦想;经历过的,知道遗憾的难受,不会再让女儿留下遗憾。

不想揣测这滴眼泪中包含的20岁经历。只是想把这滴眼泪承载的东西传递给你,提醒你不要让将来的自己为现在的自己流泪。

现在想想,觉得太多有心人帮助,什么都没有的我们,居然真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搞了这么多事情。几年过后的现在,想起20岁的自己,我好像没什么好后悔的。

2017~2019

“房价高”“佛”“丧”“难”是这几年的年度关键词吧。最近看作家们对《我去2000》的回忆,和各大livehouse里开的千禧年复古派对,让我还挺想以现在的自己,回去经历一下港澳回归、申奥成功,那些沐浴在改革开放春风下的日子,看看那个朝气蓬勃的时代。

只能向前走啊

就像进入高中和大学,我总是要过完第一个秋季学期才适应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工作于我也是。这样一数,好像也才工作不久嘛哈哈哈。

2017年,第一次存到万元可支配收入的时候,终于投资了索尼大法小微单,第一次在生日的时候逃离日常,去了心心念念的台湾,在北部待了5天,依然觉得待不够。以为不久后便又会回去,但至今尚未二刷。

此后,便常常在路上,朋友圈也变成了旅行日记,少了很多日常的成分,也不知是不是好。好像默默兑现了高二时,在豆瓣写下的签名“旅行就是充电,一停下来就无聊”。

还在继续挣扎

2018年开始,审视和回望变成了日常。本人向来决定果断,错了也不会后悔。想来还是贪心,贪心于机会成本的沉没。我把should have done这个句法就着每个曾经毫不怀疑的事情,想了个遍。“如果那时候……也许结果会不一样”。然后尝试用新的方式待人接物,身边的环境确实改变了一些,但我还是本性难移。

前段时间跟我说世界观轻易改变不了的朋友,nsdd。

Anyway,改变就当做体验,固守就当做自我。改变还不错,固守也很酷啊。既然……那就……不用再纠结于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了吧,顽固的金牛座。

这两年的记忆符号还过于鲜明。好像《地久天长》《四个春天》是前不久才在电影院看完,耳洞和tattoo也是前不久也留下的。仿佛一切还在进行中,时间还没有帮我给它留下一个具体的分类,告诉我这些应该放在哪个颜色的回忆盒子里。那就麻烦你再伴我同行一段时间啰!

谢谢朋友,陪我度过了一些漫长的时刻。漫长、时刻,这两个词并不冲突吧。谢谢爸妈,一直没有放弃对我治疗,对我理解且包容。

好了,怀旧无限,未来也无限。不宜沉溺在回忆中太久。不过,回忆和展望,甜蜜和悲伤,本来也是一体两面的吧。你看这么长的文字,都在说“当下多好呀~”

2010s,再见啦!我很舍不得你!2020,我不知道我准备好了没,不过你放马过来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貳零壹零 拾年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