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

可以通过配置文件来动态配置和加载类,以实现软件工程理论里所提及的类与类,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解耦。反射最经典的应用是spring框架。

2.2 Java反射机制能实现的功能

在运行时判断任意一个对象所属的类

在运行时构造任意一个类的对象

在运行时判断任意一个类所具有的方法和属性

在运行时调用任意一个对象的方法

生成动态代理

编译时的类型由声明该对象时使用的类型决定,运行时的类型由实际赋给对象的类型决定


1、TCP和UDP的区别:

1)TCP提供面向连接的传输,通信前要先建立连接(三次握手机制);UDP提供无连接的传输,通信前不需要建立连接。

2)TCP提供可靠的传输(有序,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UDP提供不可靠的传输。

3)TCP面向字节流的传输,因此它能将信息分割成组,并在接收端将其重组;UDP是面向数据报的传输,没有分组开销。

4)TCP提供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机制;UDP不提供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机制。


2、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的实现机制:

1)TCP采用大小可变的滑动窗口机制实现流量控制功能。窗口的大小是字节。在TCP报文段首部的窗口字段写入的数值就是当前给对方设置发送窗口的数据的上限。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TCP提供了一种基于滑动窗口协议的流量控制机制,用接收端接收能力(缓冲区的容量)的大小来控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量。

2)采用滑动窗口机制还可对网络进行拥塞控制,将网络中的分组(TCP报文段作为其数据部分)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数量之下,当超过该数值时,网络的性能会急剧恶化。传输层的拥塞控制有慢开始(Slow-Start)、拥塞避免(Congestion Avoidance)、快重传(Fast Retransmit)和快恢复(Fast Recovery)四种算法。

拥塞: 大量数据报涌入同一交换节点(如路由器),导致该节点资源耗尽而必须丢弃后面到达的数据报时,就是拥塞。


3、重传机制:

TCP每发送一个报文段,就设置一次定时器。只要定时器设置的重发时间到而还没有收到确认,就要重发这一报文段。

TCP环境

报文往返时间不定、有很大差别

A、B在一个局域网络,往返时延很小

A、C在一个互联网内,往返时延很大

因此,A很难确定一个固定的、与B、C通信都适用的定时器时间

TCP采用了一种自适应算法。这种算法记录每一个报文段发出的时间,以及收到相应的确认报文段的时间。这两个时间之差就是报文段的往返时延。将各个报文段的往返时延样本加权平均,就得出报文段的平均往返时延T。


8、tcp连接建立的时候3次握手的具体过程,以及每一步原因:

(1)    第一步:源主机A的TCP向主机B发出连接请求报文段,其首部中的SYN(同步)标志位应置为1,表示想与目标主机B进行通信,并发送一个同步序列号X(例:SEQ=100)进行同步,表明在后面传送数据时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是X+1(即101)。SYN同步报文会指明客户端使用的端口以及TCP连接的初始序号。

(2)  第二步:目标主机B的TCP收到连接请求报文段后,如同意,则发回确认。在确认报中应将ACK位和SYN位置1,表示客户端的请求被接受。确认号应为X+1(图中为101),同时也为自己选择一个序号Y。

(3)  第三步:源主机A的TCP收到目标主机B的确认后要向目标主机B给出确认,其ACK置1,确认号为Y+1,而自己的序号为X+1。TCP的标准规定,SYN置1的报文段要消耗掉一个序号。

运行客户进程的源主机A的TCP通知上层应用进程,连接已经建立。当源主机A向目标主机B发送第一个数据报文段时,其序号仍为X+1,因为前一个确认报文段并不消耗序号。

当运行服务进程的目标主机B的TCP收到源主机A的确认后,也通知其上层应用进程,连接已经建立。至此建立了一个全双工的连接。

你可能感兴趣的:(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