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之前》纪录片观后感——告别的权利

4.告别的权利

在我失眠的日子里我总会在想,如果不是我还有爸妈,如果不是安乐死没有合法化,我觉得我会选择这种没有痛苦的死去。但人活在这世上不是只有自己,还有对别人的责任,对社会的义务,对环境的爱护,如果人的世界只有自己那跟动物有什么区别,动物活在世上还不会去无止境地破坏环境。中国明朝有很多酷刑,什么凌迟啊、炮烙啊、剥皮钩肠。。。听起来就很可怕,这些是犯人的死。常人一般是病死、老死,气死也是因为心脏病突发这样。不是正常死亡就会淹死、烧死、冻死,这是外界环境导致的死亡。人是多么脆弱啊,在死亡面前多么不堪一击。可是这么多的死亡方式都让人觉得可怕,我曾溺过水,那种说不出话脚不能着地的感觉真的让人觉得恐惧。。。纪录片里那位104岁的老人在生活上基本不能自理,但是他头脑很清楚,他选择优雅地有尊严的离去。说真的,我佩服这种老人。因为我见过那种面对死亡无比恐惧,拼命求生的老人。或许是因为大卫已经体验过所有他想做的,而且一百多岁的身体已经不能再做什么了,所以选择好一天,提前准备好跟家人和朋友道别,无憾地离开人世。我挺喜欢这种准备好了的感觉。我真的好喜欢这个植物生态学家David Goodall!

曾宝仪看到他无惧地面对死亡学习到了很多,而我从她的学习总结里看到了对待别人死亡的态度:【从植物园回来以后,我在摄影机面前采访他:“你有跟你喜欢的世界说再见吗?”

没想到大卫很不以为然地反问我:“为什么要说再见?”

我没想到他会这样说,有点慌了手脚,又接着问:“那你有没有想过离开这个世界,最舍不得的是什么?”

他的回答更让我惊讶:“我不相信死后的世界,所以我没有什么舍不得。”

在那个刹那,我才意识到,临终前跟挚爱的世界道别,这根本是我自己想法的投射,对他来说,那不是事实。

我在问问题的时候,是尝试把我自己放在他的处境里,我想如果我要死会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所以才会想到人死前需要跟世界道别。他是我的一面镜子,我在他的回答里,清清楚楚看到自己的价值观。表面上我是去瑞士采访他,但事实是,即使我表面上旁观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目睹从生到死的瞬间,我还是不可能了解他,我只能明白自己。

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我清楚意识到,我必须学习尊重彼此不同的存在,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信念跟价值来影响别人,我应该、而且只应该为自己的生命负起全部的责任。

这段时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个是学会认识本质,二是学会尊重、不妄下评断。

因为无论到世界哪个角落,在任何文化下,死亡都很难启齿,很难面对,所以我在这半年中,学会了不从字面上去解读别人的话语,因为那些都经过包装,我要学会如何去看到话语背后的本质,知道对方真正的意思是什么—有时候即使连他们本人都不知道。

他人对待生与死的态度,有些我们能接受,有些我们不能接受,但是我们必须尊重这些不同的存在,如果我们自己也有不同的面向,甚至很多的不一致跟矛盾,为什么别人不可以有呢?世界本来就是多元共存的,这是世界最可贵、可爱的地方,我们不应该用攻击、憎恨来面对我们不能接受的价值观。到头来,别人是一面镜子,反照着你的心,所以你对待别人的方式,就是你对待自己的方式。

经历了这一切,我问自己:是不是一定要用悲伤来面对死亡?我现在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了: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一个人做的任何决定,都在呼应自己的信念和价值,尤其是我们决定面对死亡的态度,会形塑我们的生命,甚至比种族,文化,宗教能够带来的影响通通加起来还要多。】

圣经十诫里记载:不可杀人(出埃及记20:13)这个不可杀人表示自杀也不行。有人拼命地活着,及时身有严重残疾。我在想如果对自我不满意或者对环境不满意就自杀,那么贝多芬在耳聋的那一刻选择死亡就不会有世界名曲《第九交响曲》了,史铁生就不会创作出鼓励了万人的作品了。曾宝仪说如果换成她一分一秒都没有隐私的生活,她会选择不要。这时我想起一位教授Morrie,他在生活已不能自理的时候选择给以前的学生上课的方式去传导价值观。我幻想在这位植物生态学家前屈膝学习!最后,曾宝仪偶然翻到的那首诗真的是对那天的事情最好的理解:

【Today is such a happy day,(今日如此美妙,)

There is no room for sadness,(没有可让悲伤容身之处,)

Today we drink the wine of trust from the cup of knowledge,(今日让我们从知识之杯里啜饮那叫做「信任」的佳酿,)

We can't live on bread and water alone,(我们既然不能只靠面包与水过活,)

Let us eat a little from the hand of God.(就让我们吃点从神的手上接过来的东西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天之前》纪录片观后感——告别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