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林徽因传》说开去

说起林徽因,更多人想到的是才女,建筑师,诗人;才华、理性、淡雅成为了她的专属标签。读完《林徽因传》。我觉得她个幸运的人,她几乎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她有一位开明的父亲,有爱了她一生的徐志摩,有相伴了她一生梁思成,也有等了她一辈子金岳霖,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友人。让她能够在古建筑间穿行,在诗文中游走,漫步于红尘之上,淡定,与世无争。

她那个年代,大部分的女性都禁足于传统的家庭教育,贤妻良母,相夫教子是女性的天职,能够漂洋过海是种奢侈的时尚。但开明的林父毅然带她远赴欧洲。林父在走之前告诉她:“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多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林父深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手不释卷,又踏遍世界开阔视野的人,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林徽因的成功,离不开自己的独立、刻苦、好学、自律。更得益于父亲的影响与培养,让理想的种子逐步成长成参天大树,也使她一介弱女子能把生死置之度外,唯有满腔爱国情怀。

与父亲的远赴重洋,邂逅了推崇婚恋自由的徐志摩,一边是面容姣好,眼神灵动,有着水一样灵动气质的林徽因。一边是长相俊俏,风度翩翩,温文儒雅,有着诗人般气质的徐志摩。她为他迷惑,他为她醉心,才子与佳人的邂逅,总是让人倾心不已,也给世人留下了一段经典的康桥之恋。让徐志摩毅然抛弃结发妻子,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徐志摩曾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或许正因为徐志摩对爱情的热烈及决绝,更让林徽因认识到怎样的灵魂伴侣才适合自己,明白自己真正追求的生活。她说邂逅一个人,只需片刻,爱上一个人,往往会是一生。萍水相逢随即转身不是过错,刻骨相爱天荒地老也并非完美。在注定的因缘际遇里,我们真的是别无他法。她不是一个沉溺于过去的女子,理智永远会帮助她看清和选择。康桥之恋固然浪漫至极,美好至极,然而人无法永远生活在梦中,当现实的利刃刺破梦的泡沫,终究要沿着各自期待的方向远行,一往无悔。

康桥之恋最终无果而终,林徽因与徐志摩的人生轨迹也渐行渐远,当他们都把爱交付于新的主人,一切似乎也尘埃落定。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结合看似天作之合,他们两小无猜,两家又是世交,连政治上也算世交。事业上相互扶持,性格上相互互补。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说了吗?”他们明白踏进柴米油盐的烟火幸福后,琴棋书画不过是陶冶情操的调剂品,岁月中的相依相守、相濡以沫,才是绽放在枝头的嫣然。

金岳霖是否真的等了林徽因一生,为她终生未娶,无从考量,但从他在林徽因去世多年后,依然邀友赴宴,只为那天是林徽因的生日。八十岁的高龄之际,当有人拿着林徽因的照片让他分辨拍摄时间和地点时,他竟像个孩子一样,请求把照片送给他。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他为她写的挽联格外别致,“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我想他应该是爱林徽因的,但他的爱“发乎于情,止乎于礼。”他从来没对她说过要爱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默默相守足以。

于丹曾评价,林徽因的成功,不在于她身边的男人是徐志摩还是金岳霖,在于她自己独立的人格,她是有自己的建筑论著的,不是依附其他男人,而是自带光环。林徽因的墓地是有梁思成亲手设计的,墓碑上刻着“建筑师林徽因之墓”。我想这应该是梁思成对林徽因最好的尊重与认可,没有把她当做自己附属品。

本文仅为读《林徽因传》后真实想法表达,不带任何评判色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林徽因传》说开去)